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身邊的心理學——延遲滿足糖果效應

身邊的心理學——延遲滿足糖果效應

身邊的心理學——延遲滿足糖果效應

一天,陪三周歲的兒子畫畫。兒子說:「我們畫棒棒糖吧!」畫著畫著,他突然說:「媽媽,我想吃棒棒糖,你給我買一個可以嗎?」

於是,我們倆下樓去買棒棒糖。我心血來潮,想給兒子做一個小實驗。買到糖,我蹲下很認真地對兒子說:「媽媽現在把這個糖給你,你有兩個選擇,第一,高高興興地馬上吃掉它;第二呢,先不吃它,等到後天晚上,媽媽就再給你兩個棒棒糖。」兒子聽完,睜大眼睛好奇地問:「是兩個棒棒糖嗎?是它生出來的嗎?」我笑說:「對啊。過兩天,它會生出兩個棒棒糖。」兒子高興地歡呼:「我不要兩個,我要它生出很多很多棒棒糖來。」

一路上,兒子捧著棒棒糖,我看他放嘴邊很想吃的樣子,就說:「你如果想吃,可以剝開吃掉噢!」兒子說:「我沒有想吃啊,我只是聞一下,想知道它是什麼味道的。」我說:「它應該是草莓口味的。如果你想吃,媽媽可以幫你剝噢」兒子堅定的說:「不要。」

回家後,兒子就把棒棒糖放到了自己床頭櫃里。第二天晚上,他拿出糖來,嘆口氣說:「唉,它怎麼還沒有生出寶寶來呢?!」我問:「你想吃嗎?想吃媽媽給你剝。」兒子說:「不要。」他又把糖藏了回去。

第三天晚上,我匆匆去店裡買棒棒糖,一回家,就偷偷地去他床頭放糖,正巧,兒子進來。我說:「媽媽正在看你的糖生出寶寶了沒,你自己看吧!」他拉開抽屜,高興地說:「哇,真的有兩個!」

他興奮的拿著棒棒糖給他奶奶看:「奶奶,你看,媽媽真的給我買了兩個棒棒糖!」(原來孩子是知道這糖不是自己生出來的,哈哈!)

對,這就是「推遲滿足感」也叫「延遲滿足」的小實驗。

延遲滿足:是指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 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延遲滿足能力的發展,是一個人完成各種任務、 協調人際關係、 成功適應社會的必要條件。"延遲滿足"不是單純地讓孩子學會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壓制他們的慾望,更不是讓孩子"只經歷風雨而不見彩虹",說到底,是克服當前的困難,而力求獲得長遠利益的能力。

關於延遲滿足的經典實驗:

20世紀60年代,心理學教授米歇爾設計了一個著名的關於「延遲滿足」的實驗。研究人員找來數十名幼兒園兒童,讓他們每個人單獨呆在一個只有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間里,桌子上的托盤裡有這些兒童愛吃的東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餅乾棒。研究人員告訴他們可以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員回來時再吃就可以再得到一顆棉花糖做為獎勵。他們還可以按響桌子上的鈴,研究人員聽到鈴聲會馬上返回。

 對孩子們來說,實驗過程頗為難熬。有的孩子為了不去看那誘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轉身體,還有一些孩子開始做一些小動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辮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結果,大多數的孩子堅持不到三分鐘就放棄了。一些孩子甚至沒有按鈴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則盯著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鐘後按了鈴。大約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遲了自己對棉花糖的慾望,他們等到研究人員回來兌現了獎勵,差不多有15分鐘的時間。

從1981年開始,米歇爾逐一聯繫已是高中生的653名當時的參與者,給他們的父母、老師發去調查問卷,針對這些孩子的學習成績、處理問題的能力以及與同學的關係等方面提問。

分析問卷的結果時發現:當年馬上按鈴的孩子無論在家裡還是在學校,都更容易出現行為上的問題,成績分數也較低。他們通常難以面對壓力、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很難維持與他人的友誼。而那些可以等上15分鐘再吃糖的孩子在學習成績上比那些馬上吃糖孩子平均高出210分。直到他們35歲以後。研究表明:當年不能等待的人成年後有更高的體重指數並更容易有吸毒方面的問題。

幾十年來,心理學家一直認為智商高低是一個人能否成功的決定因素。米歇爾則認為智商能否起作用關鍵在於自我控制能力,即我們常說的自律。

美國心理學家M·斯科特·派克在他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也寫過一個關於延遲滿足感的案例:

一位30歲的財務分析師請求作者的幫助。她想糾正總是拖延工作的惡習。他們談論了很久都沒有找到源頭,終於一天,作者在得知她喜歡吃蛋糕時問道:「你更喜歡吃蛋糕,還是蛋糕上塗抹的奶油?」

她興奮地說:「當然是奶油啦!」

「那麼,你通常是怎麼吃蛋糕的呢?」作者問。

她不假思索地說:「那還用說嗎,我通常先吃完奶油,然後才吃蛋糕的。」

就這樣,他們從吃蛋糕的習慣出發,討論她對待工作的態度。正如作者所料的,在上班的第一個鐘頭,她總是把容易和喜歡做的工作先完成。而在剩下六個鐘頭里,她就盡量規避棘手的差事。作者建議她從現在開始,在上班第一個鐘頭,要先去解決那些麻煩的差事。在剩下的時間裡,其他工作會變得相對輕鬆。按一天工作七個鐘頭計算,一個鐘頭的痛苦,加上六個鐘頭的幸福,顯然要比一個鐘頭的幸福,加上六個鐘頭的痛苦划算。

她完全同意這樣的計算方法,而且堅決照此執行,不久就徹底克服了拖延工作的壞毛病。

作者在文中指出: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如果我們在小時候,就可以學會自律的原則,避免只圖眼前安逸帶來的不利,比如:學生正確對待家庭作業,先作業後玩,就是實踐「推遲滿足感」的很好的手段。有求必應其實是一種愛心毒藥,讓孩子在「延遲滿足」的實踐中得心應手,到了青春期,他們處理類似問題,就可以形成一種常態。

在給孩子做「延遲滿足」訓練時,要注意哪些事項,現為大家簡單列舉幾條:

1、先滿足孩子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推遲滿足的反面是即時滿足,不論哪個走到極端,對孩子都是一種傷害。兒童時期是安全感培養的關鍵時期。所以要在正常的生理、心理需求得到滿足的前提下,才能進行推遲滿足感的訓練。這需要家長把握好內容和尺度。

2、讓孩子有能力做到。

設計適合孩子年齡和特點的活動,時間區間要適度。以能讓孩子做到為目的,讓孩子充份體驗到成功,放棄即時滿足就能得到更大的滿足,才能讓孩子習慣於這種成功。

3、家長要信守承諾。

孩子是否認真玩這個遊戲:關鍵看家長是否可信。家長要在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點點滴滴,不信口開河,不騙小孩。是這個遊戲能進行下去的前提。

4、真正的尊重孩子

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哪個更好,更有利,是孩子自己做出的判斷;是否選擇延遲滿足,也是孩子自己做出的決定。做為大人,內心不要先有預設的標準,先板正自己的心態,才能把這個遊戲玩好。

講了這麼多,講講自己小時候的一件趣事:

小時候,我和妹妹在奶奶家,有次奶奶做抄圓,就是那種粉揉成小麵糰子,用各種料抄:胡蘿蔔、豆芽、蛋絲、香菇、肉絲……我們都非常喜歡,充滿期待。

我和妹妹一人一碗,面對面坐著吃得那個有味。吃了一會兒,叔叔正好路過,一看,我的碗中,把所有的料都吃光了,只留下了圓(小麵糰子)。而妹妹碗中正好相反,把所有的圓(小麵糰子)都吃光了,留下的是全部的料。叔叔便說:「你們兩真有意義,換過來不就好了嘛!」,說著,就直接把我們兩個碗對換了下。

我們倆面面相覷,要知道我們兩都喜歡吃料,只是我把喜歡吃的先吃了,妹妹把不喜歡吃的先吃的,喜歡吃的都還留著。

這下,我可高興了,妹妹卻氣呼呼地看著我,因為不好意思對叔叔直說,我們兩一個高高興興,一個氣呼呼地吃完了整頓飯。

小時候,我選擇了即時滿足,而妹妹選擇了延遲滿足。

如果要問,現在這兩人都怎麼樣了?我只能說,我們倆現在都還活得好好的。

知道自己的弱點,在後面的自我管理過程中,更注意自己弱頂的訓練。這才是發現問題的意義所在。

結語:

生活沒有絕對。沒有任何人因為一個實驗而可以被判定,或定義。

選擇即時滿足是人之本能,沒有對錯。「延遲滿足」則是一種能力,非天性使然。也正因為如此,延遲滿足才有了訓練的需要。

教育是長善救失,發現長處,糾正錯誤。重視因材施教,善於因勢利導,將缺點轉化為優點。不論是對孩子還是自己。「延遲滿足」能力都是自律的基石,也是一個人實現短期、長遠目標的基本能力。

You Raise Me Up

 The Lovesongs

Westlife 

00:00/00:00

與君:

虛懷天下風雲,

靜觀自然萬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流言靜語 的精彩文章:

TAG:流言靜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