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媽的你要有多強悍,才能守住親手帶孩子的底線

當媽的你要有多強悍,才能守住親手帶孩子的底線

連載更新4年移民路的育兒公眾號

最近,微博熱搜里出了個千夫所指的明星媽媽——黃聖依。她在一個名為《媽媽是超人》的綜藝節目中,真實再現了一把「生而不養的親媽」跟「由老人帶大的兒子」間的絕望關係。小主人公安迪才6歲,對奶奶和對親娘的態度天壤之別。

奶奶給削石榴,安迪關切地提醒奶奶「別切到手」。奶奶吃完東西,安迪細心地給奶奶擦嘴。奶奶83歲了,安迪天真可心地說奶奶應該38。連離開奶奶去見個親娘48小時,祖孫倆都得抹著眼淚難分難捨。

而這天真無邪的小暖男一見他親媽就「速凍」。凡是親媽提供的零食、早餐、衣服、玩具,安迪一概不屑一顧。凡是親媽提出的話題、活動、遊戲、請求,安迪一律消極怠工。

父母不在身邊孤不孤獨?安迪說:「不孤獨,因為習慣了。」

怕不怕爸爸媽媽變老?安迪說:「希望爸媽變老,因為他們老了,我就可以做很多想做的事情了。」

你最喜歡誰?安迪說:「奶奶。」

此事一出,普天同「罵」。任你給孩子住城堡、造遊樂園、建滑雪場,也買不到個有爹媽在的家;任你人前艷冠群芳、名利雙收,也抵不上關起門來跟自家孩子親密無間的滿足。

這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一目了然,可我好奇的是,這事兒為什麼會這麼火?

照理說,一個人盡皆知的因果關係沒道理一石激起千層浪,就好像「沒有施肥,結果禾苗長僵了」,這也能算個熱點么?

非要成為熱點的話,故事的原委可能是,明知道應該給禾苗施肥,但大眾多少都力不從心,直到出現了個某個原本受人艷羨的明星農夫,私底下種出的禾苗居然比普通人家的還枯,人們才夢中驚醒、口誅筆伐。

中國青年報曾在廣州隨機抽樣2001名80後家長做問卷調查,結果58.0%的受訪者認為身邊年輕父母「只生不養」的現象普遍存在。

這個情況不算意外,我們來說點現實。

當媽的你該有多強悍,

才能抵制住祖父母的一片好意?

有一篇在祖父母那個年齡圈子裡流傳甚廣的文章,說的是中國式父母的悲哀——付出所有,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下面點贊一片,緊隨其後的是刷不到底的評論,一面倒都是長輩數落自家女兒女婿兒子媳婦各種不是,自己給他們的孩子當媽當爹當保姆當司機付出全部,兒女不思回報也就算了,還動不動發少爺小姐脾氣。

其中有條評論很有意思。

今天我氣得都要笑出來了,女兒沖我生氣的理由竟然是「你把活兒都幹了,那我幹什麼?!」這天底下發脾氣還能有這種借口,我幫你多干點,好讓你下班回來休息休息,居然還錯了。

人們在給這條評論點贊,可我很疑惑,既然兒女表明不需要幫忙,為什麼不丟開手由他們去呢?

還是說,這給予之愛變了點味兒,不再從被愛者出發,而是出於自己需要給予,需要被人需要。

C.S路易斯說,給予的正確目的在於讓接受者脫離需要的境地。我們撫養孩子,為的是他們不久能夠自食其力;教導他們,為的是他們不久就無須我們的教導。因此,給予之愛肩負著重任,它必須朝著自己的引退努力。我們的目標必須是使自己成為多餘。當我們能夠說「他們不再需要我了」,那一刻便是對我們的獎賞。

當中國式父母抱怨孩子們不知感恩的時候,可曾想過,自己的給予是否已經越了界。

無獨有偶,一位來自北京的媽媽曾跟我說起,她那不可思議的舉家來紐西蘭度假的理由——讓她三歲的兒子小M暫別爺爺奶奶,能跟她和先生單獨生活兩個星期。從她口中,我理解了一位三代同堂的職場媽媽的心酸與無奈。

小M出生的時候,公婆就從老家搬來北京跟我們一起住了,這幾乎是理所應當的事。我們夫妻兩都要上班,唯有公婆搬來照看孩子才最叫人放心。工作關係,我那段時間經常要出夜班,動不動回到家就晚上10點多了。所以產假之後,公婆就開始帶小M睡覺了,一則孩子不可能夜裡等我,二則也好讓我晚上休息好。

一直到現在,小M還是和婆婆睡一個床,甚至擠一個被窩。去年年初的時候我工作調整不再上夜班了,就企圖改變這狀況。當時我先斬後奏買了個兒童床放在我自己屋裡,婆婆看著我們叮叮噹噹安裝小床,一句沒說走開了。那天夜裡,我把兩歲的小M放在我屋裡,小傢伙哭得撕心裂肺,非要跑去隔壁找奶奶,我使勁鎖上門,硬把小M套上睡袋塞回小床……哭鬧了一個多小時後,我出門叫先生進屋,居然發現婆婆坐在客廳裡面抹眼淚,瞬間有種自己兩邊不是人的感覺。最後,老公進來說了句:「算了,別鬧了。」就這樣,小M破涕為笑,跟奶奶回了房。

這位媽媽說:「我覺得除了出國度假,我們再沒有第二個機會能跟孩子單獨相處,這兩天小M開始願意晚上跟我睡了,我很珍惜這樣能夜裡自己照顧他的日子,怕只怕過兩天一回國,他還是夜裡照舊找奶奶。」

我相信小M的奶奶也是為了兒女子孫鞠躬盡瘁,傾其所有,她愛孩子們,也希望他們幸福。或者說,不只是幸福,而是唯有自己能夠給予的幸福。當父母之愛拒絕引退,那種需要被人需要的貪婪心理,就會要麼讓對象始終處於需要的境地,要麼為其創造假想的需要,以滿足自己。

因為母愛自認為是給予之愛,因而是「無私的」,所以在這樣做時,它會更加無情。

安迪的奶奶,不過是無數個「一片好意」的祖父母中的一員。

當媽的你該有多強悍,

才能平息功利慾望,甘守平凡?

安迪這樣的孩子並不少見,事實上,我見過十幾歲的「安迪"。當朋友說起,她管不住自己13歲的兒子小Y開始曠課這個事兒,我真正一點不驚訝。

因為對於十七年前就出來紐西蘭讀書、畢業、結婚、生子的朋友來說,生完小孩送回國交給老人帶,夫妻兩人好在海外無牽無掛打拚,似乎是個理所應當的決定。一方面,老人呆不慣海外,又想念小輩,把孫兒送去跟前,對他們是最大的安慰;另一方面,初到海外根基不穩的新手爹媽,打心底想要成一番自己的事業,親手帶小孩將讓剛想起飛的他們真正輸在成人世界的起跑線上。

剛開始的時候,朋友想,老人帶過頭三年,孩子好養些的時候領回來吧,結果發現三歲的小Y似乎更耗心力,除了吃喝拉撒,分分鐘得有人關注著陪玩著,老人樂得作陪,而自己事業剛有起色,不如等小Y五歲過來直接上小學吧。

待到快5歲的時候,領小Y出國他哭天搶要找外婆,於是想想,國內基礎教育好,不如讓呆在國內上幾年小學念好中文也好。

就這樣一直拖到了9歲,朋友終於覺得自己和先生在海外的根基紮實了,覺得是時候接孩子回來了。這次小Y倒是不哭鬧了,越發安靜起來,和小時候在國內那個天真可人的小話癆判若兩人,爹娘原以為是陌生環境和語言障礙,但幾年過去了,小Y仍然跟誰話都不多的樣子……除了,這些年來,每天幾乎雷打不動地要和外婆視頻通話,對那小小的屏幕兩眼放光、妙語連珠,而外婆每次來紐西蘭看他,小Y都親熱地非要和外婆擠一個屋裡睡才作罷。

本以為孩子大了安靜點也正常,可轉眼到了青春期,朋友漸漸發現,她對小Y的養育有些失控了。時不時的,小Y能不打招呼跟幾個剛出來的、父母遠在國內的小留學生同學玩到半夜12點過才回家,面對朋友的質問置若罔聞;工作日的早上叫他起床,動不動能蒙頭不理,壓根不在意遲到,甚至曠課。朋友軟硬兼施,依然溝通無門。

確實,這麼多年的打拚和積累,讓朋友有能力給小Y更好的生活,更貴的學校,雖比不上自家能建遊樂園和滑雪場的安迪,但在海外也過得遊刃有餘。

只是,如果一切可以重來,她真的還會走一樣的路么?

希拉里柯林頓的前顧問、普林斯頓大學的前院長斯勞特就曾在《大西洋月刊》上發表過篇文章,她的觀點是,一個女性同時擁有事業家庭而不作任何犧牲,是不可能的。當斯勞特發現,14歲的兒子已經「一發不可收拾地失控」了,她毅然放棄了這個位高權重的職位,因為:「我的家庭比我的國家更需要我。

事實上,相較於徹底的引退,我更欽佩那些從一開始就懂得折衷,平衡家庭和社會角色的媽媽。而平衡,意味著一定程度、而不是徹底地犧牲自我。當你依然留守在那個充滿競爭和挑戰的漩渦里,卻仍能把持住自己的欲求,那才是真正的淡定,否則恐怕只是逃避

別人能做十分,親手帶孩子的我只能做七分,那就好好做這七分。

我既不強求自己多做幾分。即便眼看著那些沒有孩子,或者把孩子丟給保姆或老人的同僚,可以心無牽掛地投身工作、可以華麗麗平步青雲、可以有能耐給孩子更好的物質條件和更優秀的教育資源。

我也絕不放棄這七分。因為深知,此刻給予孩子的愛必將朝著自己引退的方向去努力。終有一天,當孩子不再那麼需要我,我還將把七分做回十分。

七分的從容,七分的甘守平凡,不是所有人都能把持。

黃聖依,不過是無數個被功利慾望擊倒的新手媽媽中的一個。

Cheers!

為親手帶孩子的、不被理解的、強悍而平凡的你。

對一片好意的祖父母外祖父母說「不」,你需要頂風作浪的勇氣;

對垂手可得但難以顧家的職業發展機會說「不」,你需要內心強大的定力。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裡,為親手帶孩子的、不討長輩喜愛、也不受老闆待見的你乾杯!

古典說,家庭、幸福、寧靜都是我們生命中的長期股票,它們在我們年輕的時候購入,然後在歲月中升值。家庭股在40歲以後越來越升值;健康股在50歲以後越來越值錢;而寧靜則在你面對死亡時擁有無上價值,持有它已經是莫大榮幸。而大多數人在年輕的時候把它們全部都廉價賣出,去追求當下的功利。

他們遲早有天會看到,當年被賤賣的東西到底多麼值錢。黃聖依看到了,你看到了么?

Apple媽咪關聯原創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pple媽咪要移民 的精彩文章:

「牧系」養娃,比「佛系」更接地氣!

TAG:Apple媽咪要移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