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有趣的靈魂,都是天上的一顆星
世上每個人都特別有意思。
他們的命運就像行星的歷史。
每顆星有自己獨有的一切。
——葉甫圖申科
明日是清明節。這是懷念的時節,畢竟我們總是在失去:在朋友圈引發緬懷浪潮的霍金;突襲般意外離世的小紅莓樂隊主唱;被無數影迷奉為「文藝女神」的讓娜·莫羅;締造了《花花公子》帝國的休·海夫納……回過頭來看這一年,許多曾經顯赫一時的名字進入訃告欄,反覆提醒我們:那些名字代表的時代結束了。
談論故人似乎總是一件沉重的事,這反倒讓我們想起葉甫圖申科在1961年寫的一首有趣的詩:
世上每個人都特別有意思。
他們的命運就像行星的歷史。
每顆星有自己獨有的一切。
星際再也沒有類似的世界。
如果有人一輩子都很平凡,
而且和平凡生活相處甚安。
那麼他的這種不引人注目
正是他在人間的有趣之處。
每人都有他個人的神秘世界。
(節選自《世界上每個人都特別有意思》)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懷念2017年4月—2018年4月,這一年中逝去的靈魂。
2017.04 ~ 2018.04
-2017.04-
4月26日
喬納森·戴米
Jonathan Demme
《沉默的羔羊》導演
喬納森·戴米的導演風格是多元的。他執導了讓湯姆·漢克斯奪得奧斯卡影帝的《費城故事》,鮑勃·馬利的傳記片《馬利》,安妮·海瑟薇主演的文藝片《蕾切爾的婚禮》,對高口碑美劇《謀殺》亦有貢獻。
相信沒有人會忘記喬納森·戴米執導的《沉默的羔羊》。戴米對鏡頭的獨特設計充分展現了他對角色的完全理解,而朱迪·福斯特與安東尼·霍普金斯精彩的、有時是臨場發揮的對手戲,自1991年影片上映後就成為好萊塢的經典,也讓這部在imdb排名第23位的影片列席奧斯卡獎歷史上僅有的3個「五大滿貫」得主之一(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演、最佳劇本)當之無愧。
-2017.05-
5月25日
丹尼斯·約翰遜
Denis Johnson
《耶穌之子》作者
付蘭蘭James Franco將丹尼斯·約翰遜的《耶穌之子》放在了自己夏日書單的第2位,並推崇其為個人「至今最喜歡的書之一」,以及「所有藝術碩士生寫作技能的聖經」。《時時刻刻》的作者邁克爾·坎寧安則讓《火車夢》入選自己的「荒島書單」,並高調地表示:「在我看來,這本書是過去50年里最傑出的書籍之一」。
丹尼斯·約翰遜也是首位被授予美國國家圖書獎的已故作家。2017年7月11日,將這一獎項授予約翰遜的國會圖書館館長卡拉·海頓(Carla Hayden)在聲明中寫道:「作家丹尼斯·約翰遜屬於我們這個時代,他的文字充滿勇氣且十分優雅,他用一個又一個故事為我們講述戰爭中的傷員、纏繞我們的魔鬼以及我們追尋的救贖。在他的想像世界中,我們擁有著博大的同情心,這是一個不同的角度——與以往稍顯不同。」
-2017.06-
6月13日
安妮塔·帕里博格
Anita Pallenberg
滾石樂隊的繆斯
Anita Pallenberg出生於義大利,做過模特,演過幾十部電影,是英國聖馬丁學院畢業的設計師。她是1960-70年代最享譽盛名的兩位搖滾女神之一,是超模Kate Moss最喜歡的時尚icon。在Mick Jagger(米克·賈格爾)早期的女友Chrissie Shrimpton眼中,Pallenberg「是這麼特別的一個人,來自異國他鄉、有著異國風情,以及與眾不同的造型。當她一出現,所有作風老派的女孩都得靠邊站,她們需要變得更加另類和健美,不然會被襯得黯然失色,比如我。」而在同為搖滾icon的Marianne Faithful眼中,「有點邪惡的Anita是我這輩子見過的最不可思議的女人,耀眼、美麗、催眠、使人不安……別的女人在她旁邊就像蒸發了一樣。」她曾與滾石樂隊的3位關鍵人物談過戀愛,還和Keith Richards生了3個孩子。人人都知道,如果沒有Anita Pallenberg,就不會有日後的滾石樂隊。
-2017.07-
4月26日
讓娜·莫羅
Jeanne Moreau
代表作《朱爾與吉姆》
如果把生活比作演出,讓娜·莫羅出演的就是一個不朽的故事。戛納影后、凱撒影后、三大電影節終生成就獎滿貫、雙屆戛納電影節主席、柏林電影節主席……即使將所有這些封號全部加到她的身上,也不能完全概括讓娜·莫羅的成就與偉大。從法國新浪潮時期與特呂弗合作《朱爾與吉姆》,到三次合作流放歐洲的奧森·威爾斯,讓娜·莫羅不計戲份,也從不停止嘗試。從某種程度上說,讓娜·莫羅已經升華成了一種大於生活(Larger-than-life)的演員原型(Archetype),深刻地影響著身後的歐洲女演員,成為許多人夢寐以求立志復刻的職業模版,以及我們心中永遠的「文藝女神」。
-2017.09-
9月27日
休·海夫納
Hugh Hefner
《花花公子》創刊人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花花公子》都是美國男性成人雜誌的代表。在1972年,它甚至創下銷量超過700萬冊的記錄,並在超過30個國家和地區出版當地版本。但惹眼的女明星和兔女郎並不是這本雜誌的全部。休·海夫納曾邀請過無數文豪與名流為《花花公子》寫稿,海明威、納博科夫、毛姆、約翰·列儂、安迪·沃霍爾……這些閃光的名字都曾出現在雜誌上。「生活太短暫,不能為別人的夢想而活」,這是休·海夫納的名言。或許也正是這樣的姿態,讓當年那個深夜在Esquire編輯部趕稿的年輕人,活成了一代傳奇。
9月27日
皮埃爾·貝爾熱
Pierre Bergé
伊夫?聖羅蘭的伴侶
皮埃爾·貝爾熱與時尚設計大師伊夫·聖羅蘭共同生活了五十年,是他最親密的人生伴侶,也是他最重要的生意夥伴。對於貝爾熱來說,聖羅蘭就是他的「唯一」。兩個人相識時,21歲的聖羅蘭在迪奧時裝設計公司擔任過藝術總監,後應徵入伍,卻因抑鬱住進了格雷斯醫院。再然後,貝爾熱就在醫院向聖羅蘭宣布他與迪奧公司解約的消息,兩個人自此「合二為一」。「YSL」這三個連在一起的字母從此宣告了一個時代的來臨。
貝爾熱曾將聖羅蘭與普魯斯特相提並論。作為距離這個天才最近的人之一,哪怕生活在「匕首和毒藥之間」,貝爾熱也堅持伴隨著他,一起經歷了五十年的激情、動蕩和風雨,讓我們得以見證一個天才的藝術家對時尚的重新定義。
-2017.11-
11月18日
馬爾科姆·楊
Malcolm Young
AC/DC吉他手
作為開團元老,每一首AC/DC的經典歌曲里都能聽見 Malcolm Young的天賦。由他編寫、令人聽過難忘的伴奏Riff(反覆樂句),雖然簡單、重複,卻總能在對的時間造就音樂對的個性,引導聽者進入適當的情緒,並與Angus Young的狂野獨奏一起,造就了AC/DC音樂的獨特性。Dave Mustaine、James Hetfield等頂級的節奏吉他手,都是在Malcolm Young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與路子。他的離去,可以說是搖滾界的重大損失。
-2017.12-
12月14日
余光中
當代最傑出的華語作家詩人之一
被梁實秋稱讚為「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的余光中,可以稱得上是台灣最重要的文化人之一,他對於台灣整個文化的影響力是全面的。余光中早年受到西方現代主義的洗禮,後來又整合了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和新詩的藝術經驗。他的藝術追求可稱為現代漢詩的「新古典主義」;它不僅浸透了一種語言和文化的鄉愁,也為漢語詩歌帶來了一種新質和新的可能,並啟發了包括張棗在內1980年代的許多大陸年輕詩人。
-2018.01-
1月15日
Dolores O"Riordan
小紅莓樂隊主唱
1月15日,小紅莓樂隊主唱Dolores O"Riordan在一家酒店內突然離世,年僅46歲。這個一頭短髮、有天籟般歌聲的搖滾主唱,不僅影響了王菲,更是陪伴了許多人的「整個青春」。
小紅莓樂隊於1993年推出的首張專輯《Everybody Else Is Doing It, So Why Can』t We?》累計銷售超過4000萬張,讓Dolores和小紅莓紅遍世界。1995年,意氣風發的Dolores在接受《滾石》雜誌採訪時表示:「我知道專輯裡每首歌的意義所在,我知道我是在哪一夜為哪一種緣由而寫下哪一首歌。我對此感到驕傲,因為這些歌很好地替我說出了我心裡想說的話。」
Dolores和小紅莓樂隊對於愛爾蘭乃至世界搖滾音樂的影響是深遠的。面對她的突然離世,不知有多少人一邊循環著Zombie、Dreams、Dying in the Sun、Never Grow Old,一邊感嘆歲月無常。或許沒有什麼比Dolores本人說過的一句話更適合用作這個悲傷的故事的結尾:「人們其實無法假設明天的來臨,你無法預知未來,所以,還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2018.03-
3月10日
紀梵希
Hubert de Givenchy
時尚品牌紀梵希創始人
在時尚界,「紀梵希」這個名字代表了活潑和與時俱進的法式時髦,又不乏一點舊世界的精緻。10歲的紀梵希就展露出自己過人的藝術天賦,並立志要成為一名時裝設計師。1952年,他在巴黎的個人首秀以白色棉布為主,輔以典雅刺繡與華麗珠飾的時裝,這創意和才華讓在場的人驚艷不已。
1953年夏天,26 歲的紀梵希在他位於巴黎的工作室遇到了他此後 42 年的繆斯與摯友:24歲的奧黛麗·赫本。此後四十年里,赫本都虔誠地穿著紀梵希的服飾。最著名的是她在《蒂凡尼的早餐》中扮演郝利·戈萊特利時,穿著紀梵希設計的小黑裙,慵懶地站在蒂凡尼櫥窗前嚼麵包。拍攝這一場景時,第五大道的交通都停滯了。
很多設計師都有一位繆斯,但赫本和紀梵希的關係要算一種共生共棲。她曾告訴記者,他既是她的服裝設計師,也是她的精神科醫生。「他遠不只是一位服裝設計師。他是個性的塑造者。」
3月14日
斯蒂芬·霍金
Stephen Hawking
物理學家,宇宙學家
作為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霍金與羅傑·彭羅斯共同合作提出在廣義相對論框架內的彭羅斯–霍金奇性定理,並提出霍金輻射理論,為現代物理學發展做出突出貢獻。
然而霍金的去世在我們之間掀起一股浪潮,不僅在於他的學術貢獻,更在於他對宇宙、對生命永不止息的探索。「雖然我行動不便,也必須通過電腦發聲,但我的思緒卻在自由馳騁,得以探索關於宇宙的大哉問。例如生命有意義嗎?在這脆弱珍貴的世界裡,我們的存在有何來由嗎?究竟活著的意義為何?思考的意義為何?作為人類的意義為何?甚至探討現實本身的極限……生命的意義為何,全由你來選擇。意義只能存在於人類心智的架構內,如此一來,生命的意義就不在外面某處,而是在我們的腦海里。正如宇宙學家卡爾薩根所說,我們是宇宙對自己的省思。」
- fin -
人文 | 藝術 | 設計 | 生活
Let"s Make A Rendez-vous
ID:skprendezvous
TAG:SKPRendezvo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