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好家風!安溪官橋一家四兄弟,三個北大,一個人大

好家風!安溪官橋一家四兄弟,三個北大,一個人大

關注安溪第一時間看下集

兄弟四人,三人考上北京大學、一人考上中國人民大學。廖榮厚、林理瑛夫婦的四個兒子成為一段佳話。這是怎樣的一個家庭?南翼新城公眾號搜集整理

經再三要求,記者終於走進這個家,與廖榮厚、林理瑛聊起家常,了解他們的曲折經歷,感知他們的家訓家風。

全家合影

一個小山村 種下顆顆善良 的種子

1969年底,新婚的林理瑛隨公婆一家上山下鄉,到離安溪縣城90多公里的一處偏僻落後的小山村,一住十年。華生四兄弟相繼在那裡出生,林理瑛笑著說,兒子體諒她,都在夜裡出生,要是白天,都會生在山上或田裡。

當時,和父母兄弟姐妹八口人一起生活,全家只有遠在外鄉教書的廖榮厚一人領工資。口糧不夠,但米湯雖清、親情卻濃,全家老少和睦相處共渡難關。廖榮厚除了最基本的生活費,工資全部交給當家的老父親。林理瑛有裁縫手藝,利用雨天和晚上,在煤油燈下為人做衣服,加工費一分沒留全部交給公公。有時要寄封信,一角錢也是臨時向公公要。那些年,林理瑛除了帶孩子,還要幹家里、地里沒完沒了的家務和農活,有多繁忙多辛苦,沒有親身經歷是很難體會到的。

1979年,獲准回城不久,公公患上老年痴呆卧病在床。林理瑛覺得生活再難也要侍奉好老人,顧不上去打工好補貼家用,為老人喂飯、剪指甲、擤鼻涕。老人大小便幾乎全拉在衣服上、床上,林理瑛每天挑著臟被褥衣服到城邊的溪里洗。她身上背著幾個月大的老四,身後跟著三歲的老三。大冬天裡,捲起褲腳、光著腳蹚進冰冷的溪水裡。碰上雨天,還要用煤爐烘乾被褥。她和小嬸兩人輪流照料,公公卧床半年多,沒長過褥瘡。

下鄉時,他們跟當地的農民相處很好,勝似親人。回城後,農民朋友到城裡辦事、看病什麼的,常會到他們家來。林理瑛儘管自己特別忙,但總是很熱情接待,安排吃住。後來他們蓋了房,還專門留一間客房,客人可謂「離時不離日」。有位村裡的老大娘重病到城裡住院,幾位陪護的子女都擠住在他們家。出院時,林理瑛還送點錢。老大娘拉著林理瑛的手,淚如泉湧。他們還曾把一位農民朋友的兒子接到城裡來讀書,跟自己的孩子同吃、同住、同學習兩年,儼如廖家老五。那孩子學習突飛猛進,初考時以優異成績考上安溪一中,後來也考上大學。

父母的言行為孩子們種下善的種子。2008年盛夏的一天,在集美工作的大兒子陪母親去同安,站在路邊等人時,把礦泉水瓶扔進垃圾桶。這時正好過來一個老太太,想撿又夠不著。他當即伸手進垃圾桶把那個空瓶掏出來給她。往前走,看見人行道上露出一截鋼釘,就從遠處找來一塊石頭費勁把它敲掉。他高興地說,這釘很危險,敲掉它算是為民除害。在母親心裡,那天這兩件芝麻小事讓她深感欣慰,說明孩子沒忘本,即使是最小的善事也會做。

林理瑛說,善心好像也會代代相傳。小孫子小時候特喜歡玩硬幣,有時睡前手裡捏著一枚硬幣,醒了硬幣還抓在手裡。有一天,林理瑛抱著他在公交站等車,遇到一位長鬍子老大爺端個盆過來行乞。小孫子手裡正拿著硬幣,便自己主動放進老大爺盆里。

一封舊家書 上進成就了名校夢想

一個底層貧困家庭培養出四個名校學子,究竟有怎樣的家庭教育?這是很多人好奇的地方。廖榮厚夫婦強調,還得由衷感謝學校老師。這麼普通的貧困家庭,四兄弟曾有三人當過安溪一中學生會主席,一人當過校團委委員,在大學裡也是優秀的學生幹部。正是老師們的無私、公正、平等,給予兄弟四人更多的勇氣和力量,讓他們在學生時代就打下堅實基礎,才華得到更好地培育和發揮。而這種鍛煉的機會,反過來又讓他們更加自律自強,從小做一個對自己有更高要求的人。老師曾說,兄弟四人個個德育過關、德高於才。廖榮厚說,作為家長,可能只是在德育方面有些配合。

確實,父母是孩子的榜樣。1985年,林理瑛開了一間小五金店,門面只有兩米左右,櫃檯十分簡陋。但經營的不僅是商品更是誠信,交往的不僅客戶更是朋友。小店鋪顧客盈門,小生意紅火,成了兄弟為人處世的實踐基地。父母忙碌的身影是無聲的召喚,孩子們一放學到家,招呼客人的、幫忙拿貨的、算賬收錢的、為客戶送貨的,個個都是母親的得力幫手。除夕夜、年初一也不例外,即使是高考前一天,孩子仍幫著干。在共同勞動中,父母會不失時機啟發教育孩子:東西可買賣,而知識是用金錢買不到的;賺錢的機會有無數次,而讀書的機會卻很有限;錢是一分一分掙的,知識是一點一滴積累的;對人要一視同仁,對待買一毛錢和買一百元錢的顧客,要有一樣好的態度……父母通俗的教導,讓孩子們明白了深刻的道理。

兄弟之間也有著獨特的鼓勵帶動方式。老大考上北大後,來信鼓勵二弟「期待兩年後同游未名湖」。這封信被老二珍藏著,等到老三高考前,老二把這封信拿出來,在大哥的文字後面加了幾句話寄給了老三。之後,老四高考前,又收到了這封信,上面有三個哥哥對他的期望和勉勵。就這樣,這封舊家書當了三次的高考「精神導師」。

一張全家福 點滴做起 真情報恩

曾有朋友以他們夫婦二人名字作了冠頭聯:「榮歸祖德唯忠厚,理得人心乃明瑛。」大兒子說,這兩句話是二人性格的真實寫照,道出他們為人處世的特點,也成為孩子引以自勉的座佑銘。廖榮厚為人誠實嚴謹,做事認真、一絲不苟。他學校的一位領導曾說:「廖老師,我們的腦袋都可以交給他。」林理瑛吃苦耐勞,通情達理、堅毅隱忍。父母言傳身教,孩子耳聞目染,不知不覺中兩代人互相激勵著——父母的為人處世激勵著孩子,而孩子的品學兼優又安慰著父母;父母是孩子奮發向上的樸素榜樣,孩子是父母超負荷勞動的力量源泉,共同造就了獨特的「勤勞勤學一家子,互促互勵兩代人」。

寒門出孝子,孩子們個個都很孝順。 前些年,老二、老四在國外工作求學,曾有八年沒機會拍張全家福。最近幾年,每到春節,孩子們都儘可能來到廈門跟父母團聚。對於兄弟們來說,拍全家福是對父母的一種感恩,是對自我的一種鞭策,告訴自己未來在工作中要做得更好,不辜負父母和這個大家庭。

古語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個「善」,是各種好、各種美德。父母的言傳身教讓兄弟們終生受用,成為人生中最值得珍視的財富。老三每年除夕都為父母擦皮鞋。兒媳們也都很尊重二老,常給二老買衣物。走到哪裡,都不忘給婆婆買比較環保的染髮劑和潤膚霜、畫眉筆、梳子等。她們也都盡責管教孩子,希望能延續廖家家風。

大兒子說,在全家看來,勤勉敬業、克己奉公、服務社會,就是最大的善、最好的報恩,「工作和生活的一切努力,都不僅是讓自己過得去,更要讓別人過得好!」

來源:南翼新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作 的精彩文章:

TAG:大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