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讓故宮成為真正的「博物館」!立體展示,走進尋常百姓

讓故宮成為真正的「博物館」!立體展示,走進尋常百姓

摘要

六百年時光,鋪灑在千畝青磚上;五千年文明,流淌在萬座殿宇間。

故宮,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建築群,金瓦紅牆上映射盛世輝煌的光芒;故宮,更是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院,廳閣苑囿擁抱著琳琅滿目的稀珍。

開設「走進故宮」欄目,探索紫禁城寶藏,講敘集無數「之最」於一身的故宮博物院的「現在進行時」

提到故宮,越來越多人不再只是說起氣勢磅礴的宮殿廟宇,轉而開始談論宮裡的一草一木和「石渠寶笈」「千里江山」等展覽中的珍奇異寶,還有不少人拿出一把「朕就是這樣漢子」的摺扇或是一塊「冷宮」匾額的冰箱貼,更有人聊起故宮「守門人」單霽翔。故宮的存在感越來越強,它不只是一張國家的歷史文化名片,更成為人們心中的一抹情懷。這樣的變化,正是故宮博物院努力轉變文物保護觀念的結果。

空間更加開放

文物保護的目的是什麼?曾經,我們把文物視為失去原初功能的歷史遺存,文物保護是一項專業性、封閉性的工作。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提出:讓故宮成為真正的「博物院」,就應該讓文物活起來。怎麼活?第一步就是擴大開放,從過去的「消極性看守」變為「積極性保護」。

2015年,故宮首次開放了一段城牆。站在城牆上,72萬平方米的故宮建築群盡收眼底。城牆上的角樓也隨之開放。角樓原是堆放24萬塊古代木質書版的倉庫,一直處於鎖閉狀態,開放後,這些書版被計劃遷移至太和殿兩旁的廊房中展出,觀眾可以觀賞,還可以使用複製品進行刷印體驗。

空間的開放,不僅讓觀眾與更多文物親密接觸,文物本身也得到了比以往更規律和專業的養護。

展陳更加立體

不少人一定會有這樣的體會:過去,一進博物館,海量的文物規規矩矩地鋪排在陳列櫃里,對於外行人來說,不知從何看起、如何取捨,更不了解展覽背後的歷史故事。這樣,即使文物再古老再精美,遊客觀感也大打折扣。單霽翔認為,博物館的展呈方式需要改變。

去年故宮舉辦「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許多遊客起大早排隊等候,展覽一開放便一路小跑「沖」進展廳。該展覽之所以備受青睞,除了文物自帶的光環,展廳本身也極具吸引力。

為了突出青綠山水主題,展廳被布置成了淺藍色,讓觀眾感受到靜謐的時空感。導覽文字則摒棄生硬的學術化的語言,採用古風體裁:「青綠山水自隋代展子虔之《游春圖》起,代不乏人……千年之名家,千年之名作……看得見歲月留痕,留得住青山綠水。」寥寥幾句,點出展呈的內容與風格。而在展覽最後,則是由當代藝術家徐冰創作的山水裝置作品,觀眾眼前一亮,頓時生出中國山水畫藝術橫亘古今之感。

GIF

除此之外,故宮今年還將對原有展覽進行大調整。其中,武英殿的書畫館將遷至文華殿,陶瓷館則從文華殿搬至武英殿,鐘錶館則從奉先殿遷至具有西洋風格的延禧宮,珍寶館則進行擴容升級,增設體現太上皇生活情趣的文物。通過遷址、擴容、再布展,文物與古建築原有的功能相匹配,情境化地再現歷史,真正做到讓國寶會說話。

GIF

文物本體的展覽並非是讓它活起來的唯一途徑。單霽翔說:「讓文物活起來不是對文物本體疲勞或不合理地運用,而是要採取多種方式,一個展覽必須是立體的展覽。」

為此,故宮對文物展覽定下了五個「必須」。

必須要有相關出版物,也就是與展覽相關的讀物、圖錄;

必須要有研討會,總結出有關的學術成果;

必須要有資訊,即數字技術的應用,例如講解器、紀錄片、APP等;

必須要研發相關的文創產品;

必須要有宣傳計劃。

五個「必須」是多年來故宮管理者通過摸索、研究人們的生活與遊覽方式而總結出來的經驗。如今,故宮的官方網站點擊量排行全國博物館網站第一,微博粉絲突破500萬,文創產品多達一萬種,與故宮相關的節目、遊戲、APP紛紛上線並廣受歡迎,這些都讓住在宮中的文物走入尋常百姓家。

單霽翔希望,故宮文物的生命力能一直延續,不但有燦爛的過去,還要有健康的現在,更要有有尊嚴的未來,在2020年故宮建成600周年的時候,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六百年。

綜合:人民日報

支持我們請點贊或使用評論功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視訊中國 的精彩文章:

冰心:願你的生命有夠多的雲翳,造成一個美麗的黃昏!

TAG:視訊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