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站在不婚路上的女性:從痛苦變成享受
從來沒有哪個時代,女人像今天這樣不依賴婚姻。
「我會成為一位富有的老姑娘,只有窮困潦倒的老姑娘,才會成為大家的笑柄」,「或許我自己太有意思,無需他人陪伴,所以我祝有伴侶的人在對方身上得到的快樂,與我給自己的一樣多」……幾乎每個單身姑娘都能飆出這樣的金句。是的,薪水能養自己,生活豐富多彩,修燈修車修電腦修下水道有專業師傅,現代女性所需要的一切,似乎都能自給自足。既然一個人過得那麼好,何必平白找個三觀不合的人給氣受?女人們就這樣輕鬆達成了共識。
日前,記者採訪了一些站在不婚路上的女性,她們或主動或被動地保持著與婚姻的距離,可能其故事乍聽有點極端,但她們不過是多了些與常人有異的「敏感基因」,才選擇了堅守。因為,為無法橫亘的困難而做出的抉擇,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
害怕活得像國產劇
「媽媽讓我早點找個男朋友依靠。我說你供我讀書,不就是為了我將來不用靠男人嗎?」在濟南高新區某文化傳播公司就職的Jessee固執地認為,伴侶或婚姻,是打破她現有生活平衡的「入侵者」,「比起孤獨,我更害怕活得像國產電視劇。」
在20歲出頭的年紀里,Jessee也曾憧憬過美好單純的愛情,但婚姻卻是她不想碰的禁區。「從來沒想過結婚,那是個非常恐怖的事情。」
Jessee今年29歲,身邊陸續有朋友結婚、生子,但她只有可以跟自己整天沒心沒肺的閨蜜。在外人眼裡,她剋制、有禮貌,並不輕易在公開場合表露自己的觀點。
「可能是父母婚姻的失敗影響了我,也或許是我太自私,不喜歡跟別人分享東西,所以以前、當下和未來,我都恐懼婚姻。」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古人新婚的幸福無法打動Jessee,她看到、聽到的只是女性友人私下都在抱怨老公賺得不多,心疼自己是「喪偶式育兒」,經濟好點的也會不斷出現兩家之間的矛盾。即便也有夫妻扶持、小兒繞膝的幸福,她偶爾權衡,還是覺得不值。
「從某個方面來說,我不希望有第二個我。」她眼神有點放空。
事實上,有不少女性選擇獨身是受父輩婚姻的影響——父母婚姻的質量, 就是孩子眼中愛的最初模樣。惡言相對、冷漠共處的父母,在孩子心中種下恐懼和悲傷,讓其窮盡一生也難以走出原生家庭的影響。
獨身 從痛苦變成享受
根據中國民政部的數據,到2017年年底,中國單身成年人口數量已經超過2億,等於英國和俄羅斯人口總數。其中,20歲—39歲的獨身青年超過2000萬。另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30歲及以上女性有2.47%未婚,而2010年第五次普查時此項數據僅為0.92%。
「既然有異性戀、同性戀,為什麼不可以有無性戀?」受訪者張婷(化名)今年已經46歲,卻依然待字閨中,「但凡提起這件事,一家人彷彿都有話要說。」
張婷17歲時,家庭出現變故——父親突發心梗去世。後來母親辛苦拉扯四個孩子長大,一直沒有再嫁。母親將圓滿婚姻的期待寄予了張婷,希望她有個好婆家、好歸宿。
青春懵懂的年紀里,張婷也是個情竇初開的小女生。上大二時,她與師兄開始了一段單純的校園戀情,情到深處,她更期望能與他組建家庭。豈料,為了在社會上站穩腳跟,早她一年畢業的師兄把愛情當成了助推器,投入了一位家底殷實的女孩懷抱。
「曾經的快樂變成了一種痕迹,精心守護的一份情感突然不再屬於我,我痛哭了一天一夜,然後一心撲在學習上,兩耳不聞情戀事。」張婷坦言,這段經歷影響了她很多,當然也包括她的感情觀,「20多歲我就明白——沒有安全感,比沒有愛人更可怕。」
封閉自我,躲避男女之情,而多年來母親的一再催促更是起到了適得其反的效果。「我是一根筋那種人,說不想嘗試,就真的不去相親。」
從前年開始,家中晚輩陸續結婚,張婷的婚姻大事再次被提上議程。母親又開始托親戚朋友給她介紹對象,「喪偶的、離婚的都行,帶的孩子懂事就可以。」轉過頭又對她說:「你能一輩子當大姑娘嗎?今年必須出嫁,都這把年紀了,你到底想要什麼啊!」
張婷都懶得解釋了,我行我素,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旅行,一個人生活。
在旁人看來,一段失敗的感情或許對篤信「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女孩有些打擊,但有幾個女人年輕時沒遇到過渣男呢?對此,張婷解讀自己說,「最初的單身是被迫的、痛苦的,後來的堅守是因『一個人的精彩』。」
「生活簡單,隨心所欲——大學畢業至今,我從來沒有覺得自己是孤單的,更多的是自在、舒服。獨自享受了這麼多年的美好時光,也算人生有幸!」
人們愈發傾向於遠離婚姻,而結婚也並不意味著長相廝守。近日,最高人民法院製作的一份關於離婚糾紛的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出爐。報告顯示,在2017年全國離婚糾紛一審審結案件中,73.40%的案件原告性別為女性。女性主動提出離婚,一方面反映了現代女性更加註重婚姻的質量,尊重內心感受,關注自己精神世界的需求,不委屈、不將就。另一方面,也是女性的經濟收入提高的體現。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和城市,尤其是白領階層,女性的收入基本與男性持平,甚至還高於男性,這是女性追求高質量的婚姻或面臨不幸婚姻時勇於說「NO」的主要原因。
單著 因為相信完美愛情
不嫁,有人是出於對自由的渴望,有人是還沒等到最合適的人。
肖雲(化名)從不在網上買鞋子,她的每一雙鞋都精挑細選,試了又試,所以沒有一雙(腳;對婚戀,她秉持同樣的態度與步驟,「為了迎合世俗的眼光而盲目嫁人,還不如理智地被『剩』下」。
今年34歲的她在市中區一家事業單位工作,眼睛大而清澈,皮膚白皙,身材高挑,無論走在那裡都是眾人注目的焦點,身邊追求者眾多,卻始終沒有一個讓她有步入婚姻殿堂的衝動,「我喜歡花澤類那種男生」。
早在肖雲工作的第三年,母親看到她遲遲沒有戀愛動向,便開始頻繁地約會老朋友、老姐妹,熱情地與左鄰右舍打招呼、拉家常,主題很明確:發布自家「有女初長成」的信息,打聽哪家有合適的年輕男孩。
功夫不負有心人,肖雲母親很快掌握了一大批「候選人」信息,忙著給她安排相親日程。肖雲總以工作忙為借口,每天拖到很晚才回家。「母親並不甘心,找來親戚一塊給我做動員。為了應付差事,我只好點頭答應,每次都是不了了之。因為,他們都不是我理想中的男朋友。」
今年春節,肖雲母親託人約到了一位老實可靠的男士,讓肖雲按時赴約,還遞上了這位男士的照片。「只看了一眼,我就明白這不是我的菜,長得太丑啦。可母親已經定好時間,我怎麼辦呢?」肖雲大腦飛速運轉,想出一條妙計。
當時,表妹也正在找對象,肖雲立馬給她打了電話,請求表妹代替自己去相親。表妹經不住她軟(硬泡,同意了,「不過他倆也沒成」。
肖雲不排斥接觸男士,這些年也約見過十幾位,可遇到的人別說跟花澤類有什麼相似,就是跟她也不在同一個頻道。她坐在男士對面,經常費盡心思想著,如何結束這段無趣的「尬聊」。因為年齡越來越大,她從相親對象那裡得到的正面或側面的「小打擊」也不算少。「有人直截了當跟介紹人說我也不是什麼小姑娘了,他有車有房,我應該沒什麼要求了;有人委婉奉勸我就從了吧,30多歲了,還有什麼選擇餘地……」然而,肖雲就是內心強大,再多的冷言冷語或是好言相勸,她都能一笑置之。
「戀愛對我一點也不是難題,而婚姻還不在我深入考慮的範圍內,那是個遙遠而美好的夢。我堅信等到我願意結婚的那天,一定會順利地嫁出去。」肖雲相信愛情,只是對愛情有自己的要求。
彭佳慧頗懂「大齡女子」的心。
愛無力VS婚姻消亡
彭佳慧的一曲《大齡女子》,唱的就是像肖雲一樣在大齡狀態下依舊等待真愛的女性群體——
想像未來可以手牽著手的路
相信緣分的人
好像就不會那麼辛苦
親愛的
我們誰不曾盼望 有一份好歸宿
能夠直到永遠
幸福啊不會被攔阻
總有一天可以被所有人羨慕
真愛也許
只是遲到一步
遲到一步,這一步還有多久?濟南「天喜緣」婚介中心資深紅娘胡波從業16年,對這個問題也給不出具體答案,「因為物質問題而迫切選擇一個伴侶的女性越來越少,不管是90後、80後還是70後,就算來相親,也越來越沉得住氣了。」
另一家婚戀中心「我主良緣」的負責人郝女士則從自己的角度直言,「一個人單身久了,就像溫水裡的青蛙一樣習慣了那個溫度,想跳出來的時候已經沒勁了!」
「我更想建議她們重新認識自我,調整婚戀觀。一個人單身到30多歲,一定要認真反省是哪裡出現了問題,外形、內心還是交友圈?你別不信,一般來說,都是越挑越沒有順眼的,連挑的心勁都沒有了,這是愛無力。」
前段時間,一位34歲的高知女性在母親的帶領下找到郝女士相親。這位女士在某大型國企工作,收入不錯,父母都是高級工程師。「其實她三年前就來過,性格內向,平常媽媽干涉比較多,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現在已經出現了焦慮情緒。」
郝女士說,父母對子女過於呵護、干涉,就會導致孩子在情感判斷方面無法斷奶,沒有目標感,沒有愛的能力;錯過適合戀愛、擇偶的年齡,她們突然發現順眼的都變成別人的老公了。「這些女人的內心是矛盾的,到了30多歲就會逃避現實,慢慢封閉自己,活在自己編織的虛擬情感生活中。」
要是聽了《奇葩大會》上社會學家李銀河的說法,不知這兩位專業紅娘有何感想。「婚姻終將會消亡。」李銀河認為,婚姻未必會真的徹底消失,但未來可能就20%—40%的人會結婚,總體呈現一個萎縮的狀態。
至於原因,李銀河從五個方面進行了分析。第一,大量的出軌事例證明婚姻制度和人性之間有種緊張關係。第二,婚姻的預期時間變得越來越長了,七八十年都要和一個人在一起,越來越變得像一種約束。第三,女性有了其他經濟來源,不需要依附婚姻。過去,結婚是女人唯一的經濟來源;如今女性廣泛進入勞動力市場,甚至收入多於男性的已很常見。第四,部分人離婚成本高,會給結婚帶來阻力。第五,不需要結婚才能有性,性的主要目的脫離了繁衍。
李銀河預測未來終會消亡
婚姻對生活質量提高有限?
「為什麼女孩都不願意結婚了」之類的問題,在知乎上總會得到熱情的回答,緊跟的評論也很有意思。
「當我激動地開始規劃婚禮的時候,老媽在盤算份子錢。」
「婚姻總是比我們想像中的複雜,一直以為相愛就可以結婚了,後來發現不僅我媽我爸要粗著脖子干涉,舅媽小姨也會給很多『過來人的建議』。」
「父母說結婚就是找個性格好的人一起搭夥過日子,靠譜就行。可他們幫我找的靠譜的人和我完全沒有共同話題。」
「新婚姻法簡單來說就是:男的錢再多也和你沒關係!睜大眼找個能賺錢的潛力股吧,一起生活後賺的錢你才有份。」
這些評論大都有調侃的意味,卻也顯露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沒有那麼大的吸引力了。
試想,在沒有洗衣機、家政工的年代,人們周末的工作就是洗衣服、收拾房間、做點好飯好菜改善生活,下館子可能是每月一次甚至每年一次才有的奢侈行為。因此,那時候結婚可以提高勞動效率,節省時間,提高兩個人的生活質量。「現在則不同,結婚對生活質量的提高越來越有限。」一位離異5年的受訪者甚至表示,不再顧忌老公以及婆家的口味、臉色,不再與小三爭奪一個渣男,身心無比放鬆。
於是,再次選擇婚姻時,更多的人就會不自覺地要求對方有某種讓自己甘願放棄眼前自由和其他利益的特質,一種讓自己欣喜和重視的閃光點。而這,即便不說是困難的,概率也是很低的。
越是優秀、越是財務自由的女人,越是如此。她們甚至不知道這種閃光點究竟是什麼,有哪些可能。這就是大家常聽到的相親失敗理由——「沒有感覺」。說不出對方哪裡不好,也說不出對方哪裡不合心意,總之就是沒有感覺。其實說白了就是,對方缺乏一個讓自己甘願放棄單身生活的閃光點。如此一來,結婚的腳步自然推遲了。
與李銀河的推斷一樣,皮尤研究中心最新報告顯示,全球已婚的成年人很快就會變成少數。「相比2000年57%的結婚率,最新的結婚率下降到了51%,更不用說對比1960年72%的結婚率。而下降最為嚴重的年齡區間是20歲—29歲人群。」
簡·奧斯汀
不婚一種人生選擇而已
提到婚姻,駐濟某高校英語老師曉夏(化名)想起的不是《圍城》,而是門羅的短篇小說《逃離》。那個故事很短,但讀過這麼多年,曉夏還留有陰影。女主人公卡拉和男主人公克拉克結婚後,一直在爭吵中度過。所以卡拉決定逃離這種生活,在女鄰居的幫助下,她不告而別。然而大巴車還未走到終點,卡拉就開始後悔,她害怕展開新生活,留戀以前的日子,哪怕那些日子並不快樂。她對安全感的需要戰勝了對快樂和自由的渴望,於是她折返了。就在卡拉回家的那晚,之前丟的山羊也回來了。不過,那隻小羊剛回來就被克拉克「弄沒了」,或許殺了或許放了。
「這個結局讓我毛骨悚然。前一陣看節目《透明人》,離婚律師說人們離婚時最難過的畫面不是大打出手,而是彼此生厭。」33歲的曉夏意味深長地笑了。
不知是不是巧合,獨身主義者曉夏喜歡的女作家也多有獨特的婚戀觀,「簡·奧斯汀寫了多部愛情故事,但從不寫婚後生活,她自己也放棄了感情歸宿;哈珀·李拘謹而特立獨行,只有離群索居才能給她更大的安全感,終身未婚;艾米莉·狄金森除了在火爐旁烤麵包,就是在書桌前寫詩,她對大自然、友情、愛情、生與死等方面的理解特別透徹,你能說她是不充實、不愉悅的嗎?更不用說當下的作家了——陳文茜認為自己不屬於現代家庭中妻子的角色,但如果有個男人願意當她老婆,她就願意結婚,哈哈哈……」
在曉夏看來,婚或者不婚,都是一種人生選擇罷了。
這種態度或許更多來自父母的淡然與豁達。這對年近六旬的老夫妻是濟南某企業普通退休職工,他們認為誰也不能為了年齡結婚,更不用為了爸媽結婚,外人的議論更不必在意,「找不到合適的,不能湊合;不願結婚,更不能湊合」。
前段時間,曉夏也遇到了自己的小苦惱:她被一個找她來做翻譯項目的客戶「偷偷」愛上了。「我們只是因公見過幾次面,大概連朋友都還算不上。」突然從某一天開始,她每天早晚都會收到人家的「問候信」。她思來想去自己並沒有做什麼讓人誤會的事情,這樣的結果真是始料未及。
但人跟人就是這樣不同——誰知道當你正在獨享一個人的歡樂時光時,很可能已經引發了另一個人的愛意了呢?因為這種避之不及的糾纏,曉夏不勝其苦,生怕那個完全不了解的男人會因愛生恨。好在最後客戶知難而退,明白曉夏對他完全沒有那方面的意思;曉夏也終於感覺釋然:「我也不願讓人因為我感到痛苦,但沒有辦法啊。謝天謝地,這事兒過去了!」
婚戀,最不能勉強。該說的,一定要說清。這既是對他人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
就像伴侶關係絕不是生物層面的兩性關係,不婚主義也不是個人主義盛行的表現。結婚與單身,本來都是生活的可選項。不婚族們,將繼續迎著目光瀟洒前往;而那些等愛的人們,在遇到Mr. Right之前,過另一種生活也不錯啊。
當然,對於大部分單身女性來說,並非是自己主動決定不結婚。在想像中,結婚是一件早晚會實現的事。只是誰都不知道,緣分會在什麼時候發生。有的人早些,有的人晚些,大家本不應該為它發生的時間感到擔心和焦慮。
※黃綺珊:若有一顆不美的心,即便美若天仙也不受愛戴
※全家都被「奇葩作業」給難哭!你娃的寒假作業呢?
TAG:都市女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