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的《一路所學與所見》紀念文章被南懷瑾學術研究會官網刊登了

我的《一路所學與所見》紀念文章被南懷瑾學術研究會官網刊登了

人生於世,意義何在?我很早就開始思索這個問題,覺得唯物論和唯心論都不能自圓其說,便到處尋求答案。如果沒有南懷瑾老師的著述,我這輩子恐怕要在無知中度過。

雖然看過《老莊》《壇經》等傳統的經書,很合口味,畢竟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

後來自學中醫,《黃帝內經》中所建立的醫學體系,所建立的「天人對應」「天人感應」「天人合一」觀,解釋了人體生命與自然的共同規律,令我大有收穫。

全息觀謂「一物一太極」,完整的事物內部,包含了整體信息。故人身小宇宙,在中醫的診治上,寸口脈象、舌診、望聞問切,以及經絡穴位,都是「全息」思想的應用。

全息思想的應用,推而廣之,則形成了民俗中「面相」「掌紋」「相人」預測學的源頭,經學習多類「掌紋診病」書籍,證實其的確具有極高的應驗率。

其次,五行學說辯證的建立。五行「金、木、水、火、土」將天體星宿、日月山河、五穀禽畜、五味無色、時間空間、人體的臟腑氣血、精神情志,全部以各自範圍內,建立為五個屬性的系統,各系統之間有生克制化的作用機制。更重要的是:這些色、味、音、方、時以及心理狀態的物質與精神不同的方面,以「五行」學說作為紐帶構架聯通,形成一切形色不同的事物,其內在本質共分五行的統一場。

《尚書·洪範》中就解釋了五行的概念,《禮記·月令》中已經遵守五行十二月節令的規律來治國安邦。五行學說在中醫的應用非常廣泛,一是辯證臟腑病症,二是經絡穴位治療,三是中藥歸經配伍;在武術方面有形意拳、五行拳等;軍事方面有偵探敵情和戰術等;運用於生命現象的預測則為命理學,物理氣場的評測則為風水學。

陰陽五行看似是空洞的哲學思想,但以此哲學思想來指導實踐於人體醫療,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說明是可信的。看來,研究傳統文化,有一個切入點也比較好,或者中醫,或者武術,以親身印證才能生起信心。

陰陽五行為根本的中醫,看人體和一切的物質是動變不居、規律性發展的,沒有實體的人和物,這個很讓我費解。從理論上能說得過去,但從當時的科學認知上出發,對於這一套理論既佩服又疑惑。按「五運六氣」說,以及「掌紋」預測說,一切皆有規律,人生於世,是否也有規律?於是轉入到命理學的學習。

兩年後,學習完李順祥恩師的系列命理書籍,經過實踐驗證,為人預測逐年吉凶,十有七中,心裡不免吃驚!然來人生一切有定數,「此身不是神仙骨,縱遇真仙莫浪求。」因為心裡自覺命差,心情一度十分抑鬱。看來學會「預測」解決不利求知的問題,有時反添愁緒。

但畢竟,好像從朦朧混沌的黑夜,發現了星光,找到了一條從「易學」「術數」中尋找「性命之學」的路。雖然這條路並不好走,走著走著,就有越來越多的領悟,對醫學和事理的豁然貫通,發現這其中絕不僅僅只是「迷信」這麼簡單。

一,命理學中,五行學說只是建立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五行統一,發明了「十神」來對應人類社會人事現象,才能使得干支能代表人事現象來預測人生信息。「十神」,即根據十天干之間的生克關係,同性與異性,共有十種,譬如人生在世,有被動與主動、付出與承擔、壓力和資本等,並對應於人心內在的性格天賦、喜好特長,建立起一個「心物一元」的體系。

「十神」對應的十種心性,與國外流傳千年的「九型人格」比較類似,但更加全面和豐富,兩個十神之間一搭配組合、全局一組合,整個人的命根種子都能體現,且更體現於具體的現實際遇,與國外心理學中「心理與外在同步」類似。

二,命理學的本義,包含了依干支推算的體系來預測的技術,根本還是為了揭示生命現象的原理,但一般學習命理學者,十有八九為了追求準確的預測術,而宣揚宿命論,對應一切吉凶禍福的因果現象、身心內外交互影響的原理,並未作科學性的研究,令人長嘆!

三,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從學理上可以理解,但並不好拿出實在的證據。命理學預測一個人與父母、妻子的關係,這些眷屬的信息對應,可以證明人與人之間是有緣而來,特別是子女方面的賢愚,與《佛說入胎經》切實吻合。

學之既久,一些深層問題就必須面對。如同時出生的八字命運不同,那麼干支體系推算命運的依據究竟在哪裡?預測師的臨場發揮,那種感通的狀態從何而來?改命算不算是逃避果報?如果預測結論是宿命的,達不到目標的事情就不要去努力,預測的意義何在?風水轉運到底什麼原理?

有關生命的問題實在太多、太深了,既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只要好好踏實學佛就行了,我又何必玩這些「迷信」呢?我所做的一切到底有沒有意義呢?在最迷茫糾結的時候,是南懷瑾老師的一些講話和一些往事鼓舞了我堅持下去。南老師曾拜風水大師為師學習風水,在「十方叢林書院」曾請專人教授命理學,在「唯識與中觀」講座中講到了命運的道理,這些使我認為,有傳承和研究命理學的必要。

初學預測技術的目的是為了掌握令人驚奇的技術,學會預測之後才發現要善用這個技術並不簡單,真可謂「一般人沒有資格學」,一學就容易自滿而害人害己。壬辰年冬拜見霍斐然老師時,老師說:「五行干支是術數,八卦爻辭是易經,易者言象,直以比類取象思維,術數言數,是邏輯推理思維,二者不同,《四庫全書》分類收錄,我只玩易象,不涉五行。」至此,才知道自己從醫理、命理到地理,學的是術數,以前對《易經》從卦爻到繫辭等,並沒有認真看過。《易經》全書沒有提到五行,更沒有提到術數,《黃帝內經》《淵海子平》等醫學、命理學經典中只說五行干支,也沒有涉及八卦。

於是研究《易經》,才知道這二者確實是兩個體系,易經講的是大原則、天道的總規律,直觀形象的方式來幫助人們認知;術數是「數」在地道的應用,立足於地球北半球的觀察建立起來的一套彌綸天地的干支體系,在易經天道的規律下展開對所處物理世界的科學性概括。如:

一,易經「一陰一陽之謂道」,形而下的一切,都是「依他起」,陰陽變四象,四象變八卦,越來越細。形而上的本體,「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緣起性空,性空緣起,有生滅、動靜、剛柔等對立的現象。即此便可知後人總結的「不易、簡易、變易」。

二,一為陽爻,重一為陰,陽爻變陰,陰生於陽,有生於無。陰動復變陽,有無相生。陰為成形之體,陽為無形之用,陰陽交合,沖氣以為和。明白這些,然後容易理解《道德經》。

三,上、中、下三爻,對應天、人、地三才。天上地下,人居其中,在穴位有口鼻之間的「人中」,在術數有地支中所藏的天干,爻者交感,天地人相互交感,是中醫理論的基礎,也是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醫學思想的主體,他曾專門寫了一本題為 《論風、水和地方》的醫學著作,來論證自然環境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他指出醫生進入一個城市的時候,首先要注意到這城市的方向、土壤、氣候、風向、水源、水質、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等等,因為這些都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

四,三個爻的經卦為一太極,兩個經卦為六爻,也是一個太極,上下兩個經卦之間,存在初爻、二爻、三爻相呼應的關係,可謂「一物一太極」,重重太極相互滲透影響,正是「全息理論」「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思想的體現,由此及彼、高度概括、比類取象,這也成為中華子孫思維習慣最明顯的部分。

五,乾卦從初爻之「潛龍勿用」到上爻「亢龍有悔」,講的是「時」與「位」,得其時得其位則吉。君子審時度勢,見機而行,順勢而為,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是智慧圓融的修養,但「用九,見群龍無首,吉」不為物拘,卓爾不群,以此可以幫助了解儒家《論語》等經典。

六,一物一太極,否極泰來,循環往複,陽極變陰、陰極變陽,物之成住壞滅皆有定數,形成中國特有的讖緯之學、五德終始說、歷史宿命論、兆頭等文化現象,如鄒衍「五德終始」、邵雍《皇極經世》、李淳風《推背圖》、諸葛亮「馬前課」以及周公制定的習俗等,逐漸演變為民俗文化中神秘文化和崇拜文化。

《大學》:「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儒家講「格物致知」,五行干支體系,即在易學八卦之象數的指導原則下,所建立的數理模型。「五行」的內涵,就非常的深廣,干支學說的應用,也比較廣泛,可以說是古代物理科學的載體,道家和儒家文化在此基礎上「樂天知命」「知常達變」從而「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如:

一,窮本溯源,自然追究到「陰陽」「五行」究竟為何物,最後發現這二者都是建立在物理世界規律上,心與物的高度統一,在不同角度、不同層面有相應的高度概括。如「五行」學說可以站在「五音」的角度將物質分為五種不同頻率的共振、「五味」的角度將物質分為五種精氣的流布、及「五色」「五力」等劃分。這顯然是早已認識到物質與虛空的「有無」關係,超越了一般「唯物」的層面。古人將此用於曆法、醫療、農事、預測、民俗中,現如今,西方物理科學的發達,微觀而具體地揭示物理現象,「五行學說」顯得粗糙空泛,但其總結普遍規律而建立起整體辯證的文化體系,值得現代科學借鑒。

二,五行之氣有「陽」和「陰」的狀態,即細分為「十天干」。總為一氣的動靜運動,而有開合、剛柔、顯隱、升降的變相,謂之五行。有形之陰生於陽,陽呈虛無態但無所不在,五行就包含了物質(色)與精神意識(心),因境而生識,起意而成境,與佛教「地、水、火、風」四大及「空性」別無二致。區別在於:佛教站在五行之「金」——空性的層面來談一切的「有」都是緣起而性空,這個「空」同時又本在「五行之內」,非另有「空」的境界存在,能修行證得空掉、滅掉一切,才能神通自在於一切的「有」而不為所拘;術數則站在「有」的本位,四象五行皆籍土,九宮八卦不離壬,以「土」為本位,描述「水、火與金、木」天氣的升降、浮沉所造成的「沖氣」,萬物稟賦此沖氣中和則吉,太過不及則凶,這是中醫學、命理學、地理學預測吉凶的總綱,也是中華文化崇尚中和的本源。

三,八卦與唯識學「八識」可互為參證,如熊十力言:「乾卦為第八識、坤卦為第七識,震卦為第六識,離卦為眼識,坎卦為耳識,巽卦為鼻識,兌卦為舌識,艮卦為身識」,頗有道理,只是第八識依凈染而有阿賴耶識、如來藏的區別,因此尚需仔細推敲。那麼,作為術數的五行學說,也與唯識學八識相對應:五行「金、木、水、火、土」本身即對應「眼、耳、鼻、舌、身」前五識,即根即塵即識,心物一元;五行一氣相互涵攝,此一氣相通的「含攝」之性即「第六識」,五行之間的「生、克」之性,相生相剋的本能,不分善惡對錯的攀援執著,這種生克即第七識的「我執」產生之根本;每個人無始以來所造作熏習的業力種子,此生所帶來的果報即體現於出生命局,可謂「阿賴耶識」此生帶來的部分,後天一切大運、流年的推移,各種人、事、物外緣、增上緣的引發,導致種子與緣結合而現行,即人生生命的種種現象,而後天一切現象過程中,人們言行思想所造作的善惡諸業,又熏入命局種子中,唯識學「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與此無二無別。那麼,五行細分為干支,干支生克的組合變化對應的人生命運現象,這一切都是緣起而本無自性的,沒有哪一個五行干支是本具善惡的,皆陰陽動靜的細分而已,只因境而起現相,凡夫逐物迷心,見象生執。如能擺脫「生、克」之性,即能截斷惑亂之流,斷除我見之惑,而證知「諸法本自清靜,境風吹識浪,五蘊本來空」的事實,得「如來藏清靜之大圓鏡智」。道家內丹的修行,謂修至「純陽」,儒家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與印度傳來的佛教,文化表述上形式和側重不同,本旨並沒有太大區別。

四,每個人生來,都有後天環境與際遇、先天稟賦和心理的不同,從命理學的角度,即出生時間的干支氣數,「父精母血和藏識」和合形成的種子結構,結合大運流年的遷變而有宿命的部分,但後天受教育和環境的影響,自己一念抉擇與行動,依然可以改變原來的生命狀態。唯識學認為第七識執著第八識的種子為內自我,執著前五識和第六識的分別思維為外我,構成「我」的觀念牢不可破,因執著之力,業識種子遇緣現行而形成生命六道的輪迴。如果人能夠「觀五蘊皆空」,通過「知止而後有定」的意志,則覺悟一切見聞覺知都是法塵影事,離妄顯真,是「戒、定、慧」的成就。則不為物拘,不昧因果,轉煩惱為菩提,依然是五行生剋、隨緣現行,但已經轉染為凈,五行三界隨遇而安。

五,命理學典籍中有《三命通會》一書,但從未有人說明是哪「三命」,或許是指命理學中「十神、干支、納音」三種論命的方法。據我的看法,應該是「身命、祿命、慧命」三命。「身命」即這個肉體的生命,美、丑、清、濁,生、老、病、死的榮枯過程;「祿命」即一切富貴名利的生存資本,財為養命之源,官為立身之本,人生於世,光有肉身還不能生存,需賴財官名利、社會地位才有生活的幸福;「慧命」即人的內在精神意志、修養以及習氣,種種思想心念。這三者通而會之,構成生命現象,一般算命所預測的,只是考究「身命」和「祿命」窮通得失,謂之吉凶禍福,以「祿命」富貴貧賤論人生成敗,所謂「改命」,是希望去除疾病之苦或獲得名利上的成功。實際上,此生一切的生命果報,按照佛教因果的說法,有「正報」和「依報」的不同。「慧命」「身命」可謂「正報」,「祿命」可謂「依報」,依報隨著正報而轉,而「身命」外相的美醜、言行的造作,又根於「慧命」,因此,修養「慧命」才是最重要的改命。先賢聖哲為堅持真理而願舍個人生死,仁人義士為節氣而從容就義,就是成就了「慧命」的道德。當然,「慧命」的成就,離不開實際善行的功德,人的「祿命」好壞,由種種善惡造作而來,利他的同時還報於身,這三命與佛教「法、報、化」三身,有異曲而同工之妙。

六,通過修行或行善積德來改變命運,如《了凡四訓》的故事,雖然因果不失,依報隨著正報而轉,但也不能過於簡單地看待。果報分「現報、生報、速報」三種,「緣」不同,果報也隨之不同,真正的「改命」乃至行善,需有智慧明白個中道理,才不會對種種命運現象體現的因果關係產生困惑與懷疑。以有所得之心而行善,與無所求之心行善,都能得善報,但無所得之心行善,能成就法身慧命;以有所得之心行善,就只有有限的祿命善果了。對於命理學的研究,在生命現象因果本源上,一定要藉助於佛學才能通達,否則容易落入「宿命論」「自然外道」中而不自知。

七,五行干支立足於北半球記錄這個世界物理運行的規律,包含了一切人、事、物。人因為稟賦五行之清氣故有智慧覺性,其他鳥畜稟賦五行濁氣故愚痴混沌,人與動物的區別在於覺性和福報,生命本身都是平等的,各自的果報差別不同。《文子》將人從上至下分為「二十五種」,最上是「真人」,最下是「肉人」,「肉人」狂痴無識,痛癢莫分,雖能動靜,與肉無異。因此,人應該平等看待一切生命,更應該珍惜難得的人身。人生在世百十年的光陰中,無論際遇如何,應該有所志願和擔當,此時萬分感謝南懷瑾老師。《易經雜說》《易經系傳別講》等書中,用通俗的講法,將《易經》最根本、最實際的宗旨結合佛教唯識學、結合大乘菩提道、儒家修身養性的文化,一理貫之,使得易學作為中國本土文化的根源,貫通了中、印乃至現代物理科學,聯繫了自然科學與生命科學,使傳統哲學有了立根點,「成性存存,道義之門」,即「法天象地、天人合一」宇宙觀與生命觀,天之道是「天道好還、自求多福」,君子做人的修養應該是「知崇禮卑、誠意正心」,明明德之後,「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止於至善。自性自度,這既是道家風骨,也是禪宗行持,更是儒家心法。

易學和術數,是先賢從現象、原理兩個方面幫助人們建立對真理的認知,是立足於物理現象的高度總結。印度傳來的佛教,則相較側重於身心修證實踐;現代物理科學則從「格物致知」的科學應用,從物理的「唯物論」入手,如今也探索心與物二元的統一,如量子力學最新研究的課題,「暗物質」「弦理論」「膜理論」「量子糾纏」等,使得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有了新的詮釋可能。

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需要許多不同人才的共同努力,也需要貫通古今中外的成果,來建立和合一元的共識,然後滿足不同社會群體、發展階段的需要。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無論是古今還是中外的碰撞,都是非常好的事情,只有在交流碰撞中才能有更新、更全面的認識。在物理科學高速發展的今天,立足於科研應用來解讀傳統文化,使得中西方文化融合共識,是非常有利的時代,也是迫切需要完成的事情。南老師是高瞻遠矚、有大胸懷的人,因為明了通達,不受外相形式的束縛,所以能求同存異,融會貫通,讓各種文化都歸於善道,沒有高下的區別和派別的排擠,我算是大大受益人之一吧。

「東方有聖人焉,西方有聖人焉,此心同,此理同。」放眼全球幾百個國家和不同民族,能站在人的本位,建立順乎物理法則的人文哲學,如何修養身心、安身立命以實現生命的價值,實現「止於至善」的人生,這個文化體系,只有中國「儒、釋、道」三家的文化還完整地保存著。抓住了根本,教育、政治、醫療、藝術等人類文明才能步入正軌。

易學術數,雖為中華文化的濫觴,源遠流長卻始終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不為世人所了解。我從中醫學的興趣,轉而研究身心性命的道理,無意中走進易經八卦里,始終覺得自己是「旁門左道,翻牆入室」,這也算是我個人在如今「迷信帽子」滿天飛的時代,切身的感嘆。不過,無論如何,能翻牆進來懂得了「自立立人」的道理,也算是一種幸運吧。雖然所做的這些研究,只是令我深信了因果不虛的道理,也沒有能利益多少人,但也算是此生找到了做人的方向。相較許多欲求學問者,不得其門而入,或誤入旁門而不自知的,也不在少數啊。

求學致知,入手門徑有很多,最實際的莫過於儒家講的如何做人。學問的目的,在於開發智慧、堅持善行,心念言行得其所宜,「仁、義、禮、智、信」能做到,必然心無掛礙,隨心所欲不逾矩,事事圓滿。至於佛教八萬四千法門,道家崇尚清靜無為,最後的目的,無非也是「自立立人」「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而已。這個目標首先要明確,否則,為解除一時之煩惱,或以超脫避世為樂,或以神奇超凡而自矜,都是自欺欺人。

這些年來,為了求學解惑,接觸不少學術專攻的人,但大多自滿於技術,不求探索身心的根本,或高談闊論,實際行為舉止沒有改觀。能夠三教歸一、一以貫之的大家,視野所見,唯有南懷瑾老師一脈單傳而已。先生經論三教,出入百家,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則,展示了一個解脫的智者砥柱中流的無畏修養,和滿懷慈悲、極力利他的事功。從求道到悟道,再到弘道,先生的一生,在動蕩的時勢里保持一身自在,在平凡的言行中完成教化,在吉凶與民同患中展示了智悲的威德。從來不計較個人的毀譽,只在乎文化重興的事業,如一株幽蘭獨自綻放,又如一支燈燭燃燒自己、照亮他人。

先生在時,無緣拜見,先生仙逝後,諸多學生弟子,其風度令人敬仰。他們各有各的人生路,盡心做好當下該做的事,一樣說著家長里短、柴米油鹽,但境過不留,如竹林清風,了無痕迹。離別他們,他們不會讓你覺得依依不捨,因為他們沒有使你覺得誰離開過誰,不會使你覺得時光歲月的遷變無常。這真是一種奇怪的感受,我想,只有精神超然獨立,有了無去無來的修養,氣質變化,才能自然影響到他人吧。這種感覺,真令人想到「老莊」諸書中無為自在的真人,遺世而獨立,又完全融入這個世界中。

南老師從來沒有離開過誰。腳踏實地做人做事,誠意正心,智慧夠了,自能與南師心心相印吧。

附:南懷瑾學術研究會回郵補充唯識學資料:

另摘錄如下資料謹供參考:

阿賴耶識

為梵語 alaya 之音譯。唯識宗立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八識,此即八識之一。又作阿黎耶識、阿梨耶識。略稱賴耶。舊譯作無沒識,新譯作藏識。或作第八識、本識、宅識、無沒識。意謂執持諸法種子而不失不壞。此識為宇宙萬有之本,含藏萬有,故稱藏識。又因其能含藏生起萬法的種子,故亦稱種子識。在「三能變」中,此稱為「初能變識」。

《大乘廣五蘊論》稱:「阿賴耶識者,謂能攝藏一切種子,又攝藏我慢相故,又能緣身為境界故。又此亦名阿陀那識,執持身故。」如論文所言,阿賴耶識攝藏一切種子,生起萬法,故稱之為宇宙人生本源。阿賴耶識義譯為藏識。藏有三義,曰能藏、所藏、執藏。能藏者,此識貯藏萬法種子,此識是能藏,種子是所藏;所藏者,種子起現行,受七轉識熏習,受熏的新種子再藏入此識,此時新種子是能藏,此識是所藏;執藏者,第七識妄執第八識見分為「我」,就第七識執持此識來說,稱為執藏,亦稱我愛執藏。阿賴耶識攝持萬法種子,生起萬法,此稱之為「賴耶緣起」。事實上,所謂識者,祗是一種功能。此功能在潛伏狀態時,不稱識而稱種子,當種子發生作用,生起「現行」時,不稱種子而稱識。種子是潛在的功能,識是此潛在功能發生作用的名稱。種子生現行,生出阿賴耶識的識體,這在識變中稱為「因能變」;因能變的同時,阿賴耶識生出前七識,同時各各識體上生起相見二分,這在識變中稱為「果能變」。相分是宇宙萬法的差別相狀,見分是主觀的認識作用。由主觀的認識作用的見分,去認識客觀的萬法相狀的相分,此時始有所謂宇宙人生。這種阿賴耶識中的萬法種子、仗因托緣生起現象世界的作用,就是阿賴耶緣起。

FROM:【唯識名詞白話新解(於凌波居士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孤獨總在年少時
區塊鏈的發展正處在凈化階段,請耐心等待,市場一定會給你合理的回報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