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子道:自知自愛,有志為樂

子道:自知自愛,有志為樂

第八部分 自知自愛 有志為樂——荀子子道論

第二十六講 子道:自知自愛,有志為樂

親愛的同學們,晚上好!今天你的心情還好嗎?

今天下午,參加了一個畫展,現場,民間和官方的「大咖」雲集,他們紛紛發言,我也發了言,但是有些話我始終都沒有說,一是因為時間短暫,二是覺得實在沒有說的必要。

有一位大姐說中國的「二十四孝」是糟粕,她說:「想吃魚,到農貿市場買一條就可以了,為什麼非要卧冰求鯉呢?孩子活不下去了,難道就只能挖個坑把他埋了嗎?如果郭巨沒挖出那一釜黃金,孩子不就真的被埋了嗎?」

很多人,包括很多領導都認為「二十四孝」存在太多的糟粕,但洪濤老師認為不是這樣的,「子道」的「子」可以理解為「君子」或者「先生」,然而最恰當的理解應當是「大丈夫」。「孝」是中國文化的道,也是中國文化的根,它講的不僅僅是父子兩代人的關係,更重要的是以修身為手段,以人倫為道場而進行的累世的修行。一個人只有修好行,才能「齊家」,家治好了,才能「國治、天下平」,才能為這個世界作出貢獻,才能讓有緣聚集在你身邊的人實現他們良民的信仰。

一個有良心的中國人的信仰就是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經》開篇記載了曾子與孔子的一段對話,孔子說「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由此,我們就懂得《孝經》其實是一部順天下的經,「孝」於國家而言,是「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與個人而言,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二十四孝」是中國文化的寓言和象徵,是中國儒家文化的「舍利子」。在西方,普羅米修斯盜取火種,而在中國,卻是燧人氏鑽木取火,還有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這些無不在告訴我們中國人的道都是從腳下開始的,都是一邊向下紮根,一邊抬頭看天,同時還不忘記與大自然接軌。「二十四孝」不僅僅是中國的民間故事、中國的傳說,同時也是億萬華夏兒女的中國夢,所以,一個人從男性變成一個男人,變成一位丈夫,變成一個君子,變成「師長官貴強」,一定是從「孝」開始的。

GIF

從道不從君 從義不從父

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順下篤,人之中行也。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若夫志以禮安,言以類使,則儒道畢矣;雖舜,不能加毫末於是矣。孝子所以不從命有三:從命則親危,不從命則親安,孝子不從命乃衷。從命則親辱,不從命則親榮,孝子不從命乃義。從命則禽獸,不從命則修飾;孝子不從命乃敬。故可以從而不從,是不子也;未可以從而從,是不衷也。明於從不從之義,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愨以慎行之,則可謂大孝矣。傳曰:「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此之謂也。故勞苦彫萃而能無失其敬,災禍患難而能無失其義,則不幸不順見惡而能無失其愛,非仁人莫能行。《詩》曰:「孝子不匱。」此之謂也。

在家孝敬父母,出外敬愛兄長,這是人的小德。對上順從,對下厚道,這是人的中德。順從正道而不順從君主,順從道義而不順從父親,這是人的大德。志向根據禮義來安排,說話根據法度來措辭,那麼儒家之道也就完備了;即使是舜,也不能在這上面有絲毫的增益了。

在《孝經》之中,孔子講得更加明白,「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他告訴我們,一個人在確定自己的縱橫坐標之後,無論是說話、穿衣服還是辦事都要依道而行,只有這樣才能將中國人的學問形成了一個閉環和系統,而後為自己所用。

「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不動的,不可言說的,但是卻可以被我們隨時感知。《心經》中講「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佛家講修行有八萬四千個法門,任何一個法門都能到達最終的道,有的只是路徑不同,看到的風景不同而已。

很多中國人一說「孝」就是「愚忠愚孝」,就是「卧冰求鯉」,就是「郭巨埋兒」,難道真的如他們所說的那樣嗎?有哪一部經典說過「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死,子不得不從」這樣的話呢?其實,這些都是後世俗儒的偏論而已。

孝子不服從命令的原因有三種:服從命令,父母親就會危險;不服從命令,父母親就安全;那麼孝子不服從命令就是忠誠。服從命令,父母親就會受到恥辱;不服從命令,父母親就光榮,那麼孝子不服從命令就是奉行道義。服從命令,行為就像禽獸一樣野蠻;不服從命令,就富有修養而端正,那麼孝子不服從命令就是恭敬。

若有一天老父親糊塗了,出門看到鄰居瞪他一眼,回家就對你說:「拿把刀,把他的一條胳膊砍下來」,親愛的同學們,你是砍還是不砍呢?不砍,父親會埋怨,砍了,鄰居一定會報復,到底如何是好呢?今天,洪濤老師就告訴你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拿著刀出去,等父親氣消了,砍兩擔柴放在父親面前,一準會沒事。你也許會問,這樣能行嗎?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訴你,一點問題都沒有。當父親看你滿頭大汗地提刀回來,一定會問你砍沒砍人家的胳膊,你就可以笑著說:「砍了,我把樹墩子當成他,一斧頭下去,木頭直接撂地,這回可解氣了,您呢?現在消氣了嗎?」洪濤老師相信父親聽到這兒,一定是什麼事都沒有了。

GIF

孝並非盲從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

曾子說∶「像慈愛恭敬、安親揚名這些孝道,已經聽過了夫子的教誨,我想再冒昧地問一下,做兒子的一味地遵從父親的命令,就可稱得上是孝順了嗎?

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我們都知道在孔子的語境裡面,基本上都是陳述句或者疑問句,幾乎沒有感嘆句,但是單單在《孝經》中,曾子問孔子「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的時候,孔子卻連用了兩個感嘆句。「是何言與?是何言與」可譯為「你這是說的什麼話呢!你這是說的什麼話呢!!」

他解釋道:從前,天子身邊有直言相勸的諫諍臣子七人,即使天子一時觸犯王道沒有德政,也不會失去他的天下;諸侯身邊有諫諍臣子五人,即使諸侯一時觸犯君道,也不會失去他的封地;卿大夫身邊有諫諍的臣子三人,即使卿大夫一時觸犯臣道,也不會失去他的鄉邑。一般的官吏若有諫諍的好友,就能保住一個美好的聲譽;做父親的若有能諫諍的兒子,他就不會陷於不義的行為中。因此,做兒子的若看到父親有不義的行為,就應該直言相勸;為人臣的若看到君王有不義的行為,就應該進言勸止。所以,只要是不義的事情,不管是什麼人做的,都要適時地相勸。做兒子的如果一味盲從父親的命令,那又怎能稱為孝子呢?

可以服從而不服從,這是不盡孝子之道;不可以服從而服從,這是不忠於父母。明白了服從或不服從的道理,並且能做到恭敬尊重、忠誠守信、正直老實地來謹慎實行它,就可以稱之為大孝了。古書上說:「順從正道而不順從君主,順從道義而不順從父親。」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GIF

「孝感動天」——大舜的故事

勞苦憔悴時能夠不喪失對父母的恭敬,遭到災禍患難時能夠不喪失對父母應盡的道義,即使不幸地因為和父母不順而被父母憎惡時仍能不喪失對父母的愛,如果不是仁德之人是不能做到的。《詩》云:「孝子之孝無窮盡。」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二十四孝》的第一篇是「孝感動天」,講的是關於大舜的故事:

舜,有虞氏首領,又稱虞舜。母親早亡,繼母生子名象。繼母與弟象對舜心懷嫉恨。舜的父親眼瞎,又不辨善惡,偏聽偏信,對舜虐待,以至加害於舜。有一次,他們要舜去修倉,待舜登上倉頂,他們卻抽去梯子,放火焚燒。舜挾著兩個斗笠,從倉頂飄然而落,毫髮無損。又有一次,他們要舜去淘井,舜剛下到井中,便有土石滾落,舜從井下的地道中不慌不忙走出,使繼母及弟象十分驚恐。儘管他們對舜屢次加害,舜對父母孝敬如初,對弟象依然友好。帝堯知舜至孝,又見他德才兼備,於是就有了把帝位傳給他的想法,而且還把兩個女兒都嫁給了他。

講到這,很多同學也許會產生一個疑問,為什麼親姊妹倆同時嫁一個男人呢?這不亂了嗎?這不得打架嗎?洪濤老師明白地告訴你,那時候沒有「一夫一妻」制,而且堯這麼做,就是想試探舜的能力,假使他連兩個媳婦都搞不定,還有什麼能力去治理天下呢?因此,在大舜的故事中,我們能深切地感受到「孝」的意義,同時也懂得了「孝」是無窮無盡的道理。

GIF

問題一:什麼是真正的「孝」?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子從父命,孝乎?臣從君命,貞乎?」三問,孔子不對。孔子趨出,以語子貢曰:「鄉者,君問丘也,曰:『子從父命,孝乎?臣從君命,貞乎?」三問而丘不對,賜以為何如?」子貢曰:「子從父命,孝矣;臣從君命,貞矣。夫子有奚對焉?」孔子曰:「小人哉,賜不識也!昔萬乘之國有爭臣四人,則封疆不削;千乘之國有爭臣三人,則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爭臣二人,則宗廟不毀。父有爭子,不行無札;士有爭友,不為不義。故子從父,奚子孝?臣從君,奚臣貞?審其所以從之之謂孝、之謂貞也。」

魯哀公問孔子說:「兒子服從父親的命令,就是孝順嗎?臣子服從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貞嗎?」問了三次,孔子不回答。孔子小步快走而出,把這件事告訴給子貢說:「剛才,國君問我,說:『兒子服從父親的命令,就是孝順嗎?臣子服從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貞嗎?』問了三次而我不回答,你認為怎樣?」子貢說:「兒子服從父親的命令,就是孝順了;臣子服從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貞了。先生又能怎樣回答他呢?」

孔子說:「真是個小人,你不懂啊!從前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有了諍諫之臣四個,那麼疆界就不會被割削;擁有千輛兵車的小國有了諍諫之臣三個,那麼國家政權就不會危險;擁有百輛兵車的大夫之家有了諍諫之臣兩個,那麼宗廟就不會毀滅。父親有了諍諫的兒子,就不會做不合禮制的事;士人有了諍諫的朋友,就不會做不合道義的事。所以兒子一味聽從父親,怎能說這兒子是孝順?臣子一味聽從君主,怎能說這臣子是忠貞?弄清楚了聽從的是什麼才可以叫做孝順、叫做忠貞。」一句話,一個人雖然弱小,雖然弱為別人的部下或者別人的兒子,但是只要為了成全你國君和父親,而且還能做到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那麼就是忠,就是孝了。

對於「孝」,不同的層階,有不同的做法,而且面對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空間、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人,對策也一定不同,只要我們是為了父親好,為了領導好,為了國君好,為了天下的黎民百姓好,就可以有所聽,有所不聽。至於個人有沒有得道,或者得道多少,都是個人主觀意識的問題,只要是不義、不合道的事情,我們裝聾作啞也好,遠遁江湖也罷,不去聽,不去做就可以了。

GIF

問題二:我們為什麼總是勤養而不順?我很孝順父母,忠誠領導,但是他們就是看不上我。我付出了很多努力,但總是得不到提拔,這是為什麼呢?「孝」不就是順天下的經嗎?為什麼我「孝」了,還不順呢?

子路問於孔子曰:「有人於此,夙興夜寐,耕耘樹藝,手足胼胝,以養其親,然而無孝之名,何也?」孔子曰:「意者身不敬與!辭不遜與!色不順與!古之人有言曰:『衣與繆與,不女聊。』今夙興夜寐,耕耘樹藝,手足胼胝,以養其親,無此三者,則何為頁無孝之名也?意者所友非仁人邪!」孔子曰:「由,志之!吾語女。雖有國士之力,不能自舉其身,非無力也,勢不可也。故入而行不修,身之罪也;出而名不章,友之過也。故君子入則篤行,出則友賢,何為而無孝之名也?」

子路問孔子說:這裡有個人,早起晚睡,耕地、鋤草、栽植、播種,手腳都磨出了老繭,以此來贍養自己的父母,卻沒有孝順的名聲,為什麼呢?孔子說:仔細想來大概是他舉止不恭敬吧!說話不謙虛吧!臉色不溫順吧!古代的人有句話說:給我穿,給我吃,若不恭敬就不靠你。

洪濤老師認識一位老爺子,兒子請他吃飯,他從來不去,我請他吃飯,他就一定來。有一次,我好奇地問他:「老爺子,兒子請你吃飯,你為什麼不去呀?」他說:「飯桌上,兒子當著在場所有朋友的面說:『我從小都沒吃過這麼好吃的飯。』我一聽這句話就煩了,我是沒什麼能耐讓你吃好的、穿好的,可是若沒有這些粗茶淡飯,他能長大嗎?若沒有這些粗茶淡飯,他能發這麼大的財嗎?他今天不是想請我吃飯的,而是在顯擺自己現在有多能耐,他爹我有多不行,對不起,這飯,我不吃!」這就是孔子講的「衣與繆與,不女聊」,為什麼老人家不領兒子的情呢?一句話就是色難,不是發自內心地恭敬自己的父親。

在一家單位也是如此,如果你因為自己的業務水平高就目中無領導,給領導臉子看,那結果一定是被領導無情地幹掉。有句話叫「當斷不斷,必受其亂」,有哪位領導能忍受下屬的不恭敬呢?如果所有的下屬都和你一樣,不把領導當回事,領導豈不是很快要下台了?所以,領導都明白這個道理,砍掉你雖然很痛,失掉了一時業績和功績,但是從長遠考慮,還值得的,所以必須將你拿下。

現在這個人早起晚睡,耕地、鋤草、栽植、播種,手腳都磨出了老繭,以此來贍養自己的父母,如果沒有舉止不恭敬、說話不謙虛、臉色不溫順這三種行為,那為什麼會沒有孝順的名聲呢?荀子做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回答:想來大概是他所交的朋友不是個仁德之人吧!

孔子告誡子路說:「仲由,你要記住,即使有了全國聞名的大力士的力氣,也不能自己舉起自己的身體,這不是沒有力氣,而是客觀情勢不許可。回到家中品德不修養,是自己的罪過;在外名聲不顯揚,是朋友的罪過。歸根結底,君子在家就使自己的品行忠誠厚道,出外就和賢能的人交朋友,怎麼會沒有孝順的名聲呢?」

這就是正能量吸引法則:你身邊都是正能量的人,或者你的主要傾向性都是這樣對人,你自然也就會成為這樣的人。只有你踏實能幹、謙虛恭敬,才有可能結交同樣優秀的朋友。如果修不好自己,出門在外交不到賢能的朋友,你做得再好,也不會有好的名聲。只有修好了自己,建立好了朋友圈,在這個世界上你才能「以順天下」。

GIF

問題三:我們永遠不要試圖評價領導、大人和自己的父母。

子路問於孔子曰:「魯大夫練而床,禮邪?」孔子曰:「吾不知也。」子路出,謂子貢曰:「吾以夫子為無所不知,夫子徒有所不知。」子貢曰:「女何問哉?」子路曰:「由問:『魯大夫練而床,禮邪?』夫子曰:『吾不知也。』」子貢曰:「吾將為女問之。」子貢問曰:「練而床,禮邪?」孔子曰:「非禮也。」子貢出,謂子路曰:「女謂夫子為有所不知乎?夫子徒無所不知。女問非也。禮,居是邑,不非其大夫。」

子路又一次問孔子說:「魯國的大夫披戴白色熟絹為父母進行周年祭祀時睡床,合乎禮嗎?」孔子說:「我不知道。」子路出來後,對子貢說:「我以為先生沒有什麼不知道,先生卻偏偏有不知道的。」子貢說:「你問了什麼呢?」子路說:「我問:『魯國的大夫披戴白色熟絹為父母進行周年祭祀時睡床,合乎禮嗎?』先生說:『我不知道。』」子貢說:「我將給你去問問這件事。」子貢問孔子說:「披戴白色熟絹為父母進行周年祭祀時睡床,合乎禮嗎?」孔子說:「不合禮。」

子貢出來,對子路說:「你說先生有不知道的事嗎?先生卻偏偏沒有什麼不知道的。你問得不對啊。根據禮制,住在這個城邑,就不非議管轄這城邑的大夫。」一句話,去掉主語就可以了,把「問道」變成「借刀殺人」,孔子是不會回答的。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人來問你:某某做了一個什麼事,你認為對嗎?如果你說:不對,那麼,這人就常常說你說他不對,不說自己說不對。你回答對,他就會說你沒有是非觀念。孔子就是「我不知道」,同學們悟之。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如果你問孔子:「我爹這樣批評我,他做得對嗎?」孔子的會回答你「我不知道」。如果一個旁觀者問孔子:「他的父親這樣批評他對嗎?」孔子就會回答「不對」。道理就是如此簡單。

很多人明明做了很多正確的事情,但是就是沒有功績,還埋怨這個世界的不公平,這樣就會招致更大的災禍。「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背後議論是非,尤其是議論領導的是非,必然會招致災禍。不要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背後的話領導永遠都不會知道,我們講過領導最不能丟失的權利就是知情權,所以,他一定會採取各種各樣的手段來保證自己的權利,而你的下場往往就是被自己的一句無心之言而被掃地出門。

GIF

問題四:關於穿衣說話和辦事:恭敬低調實事求是。

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曰:「由,是裾裾,何也?昔者江出於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濫觴,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風,則不可涉也,非維下流水多邪?今女衣服既盛,顏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諫女矣?由!」

有一天,子路穿戴整齊後去見孔子,孔子說:「仲由,這樣衣冠楚楚的,為什麼呢?從前長江發源於岷山,它開始流出來的時候,源頭小得只可以浮起酒杯,等到它流到長江的渡口時,如果不把船並在一起,不避開大風,就不能橫渡過去了,這不是因為下游水大的緣故么?現在你衣服已經穿得很莊重,臉上又神氣十足,那麼天下將有誰肯規勸你呢?仲由!」

子路趨而出,改服而入,蓋猶若也。孔子曰:「志之!吾語女。奮於言者華,奮於行者伐。色知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知,行至則仁。既知且仁,夫惡有不足矣哉?」

子路聽了之後,小步快走而出,換了衣服再進去,不外乎穿得很寬鬆的樣子。接下來的話很重要,孔子說:「仲由你記住,在說話方面趾高氣揚的人夸夸其談,在行動方面趾高氣揚的人自我炫耀。從臉色上就能知道他是有才能的人,其實是小人啊。」農曆四月的時候,麥子穀子、高粱灌漿之前都趾高氣揚地昂著頭,這是因為他們果粒裡面沒有籽兒,籽兒裡面沒有漿,灌漿之後都低下了頭,這是因為已經顆粒飽滿了。所以,我們應該明白,趾高氣昂的人其實肚子里沒有多少實在東西,或者就算他有些實在東西,也就僅限於此罷了。

孔子說一個用臉色來告訴你他是很厲害的人就是小人,所以君子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會做的就說會做,不會做的就說不會做,這是說話的要領,也是行動的最高準則。如果你說話做事都合乎這些要領,你就是明智的。說話合乎這要領就是明智,行動合乎這準則就是仁德。既明智又有仁德,哪裡還有不足之處了呢?一個人懂得什麼時候說什麼樣的話,懂得不該說話的時候就不說,這就是一個會辦事兒的人。同時把事兒辦成了又很低調,又恭敬謙遜,這就是一個仁德的人。這樣的人在世界上還有什麼做不成的事情嗎?

GIF

問題五:明君子:自知自愛,別人愛不愛是別人的事

如果有一天,我們一起重返《孝經》,就會知道「孝移於君,則為忠」「悌移於長,則為順」「居家理,移於官,則為治」,簡單說,就是一個人懂得怎麼做好兒子,就明白了怎麼做好下屬,一個人在家裡懂得了尊重自己的哥哥,走到社會上就會對長輩充滿敬畏,就會事順,一個人能把自己的家治理好,如果他做官就一定可以勝任。

現在社會離婚率很高,要看單親父親或者母親過得怎麼樣,看他的孩子如何就知道了,如果這個孩子溫文爾雅,那麼他的父親或者母親的生活就一定很好,如果這個孩子偏執狹隘,那與他一起生活的父親或者母親就一定有問題。

所以一個人變成大丈夫,變成一位領導,一定要從當下做起,從修身做起,從孝敬父母開始,從教育孩子做起。

明君子,就是要自尊自愛,如果你是一朵鮮花,你只要努力讓自己芬芳就可以了。

子路入。子曰:「由!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對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子曰:「可謂士矣。」子貢入。子曰:「賜!知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貢對曰:「知者知人,仁者愛人。」子曰:「可謂士君子矣。」顏淵入。子曰:「回!知者若何?仁者若何?」顏淵對曰:「知者自知,仁者自愛。」子曰:「可謂明君子矣。」

子路進來。孔子說:「仲由!明智的人是怎樣的?仁德的人是怎樣的?」子路回答說:「明智的人能使別人了解自己,仁德的人能使別人愛護自己。」孔子說:「你可以稱為士人了。」子貢進來。孔子說:「端木賜!明智的人是怎樣的?仁德的人是怎樣的?」子貢回答說:「明智的人能了解別人,仁德的人能愛護別人。」孔子說:「你可以稱為士君子了。」顏淵進來。孔子說:「顏回!明智的人是怎樣的?仁德的人是怎樣的?」顏淵回答說:「明智的人有自知之明,仁德的人能自尊自愛。」孔子說:「你可以稱為賢明君子了。」

「一人好世界」,一個人能夠自尊自愛,一定可以自立自強,可以領得百花爭放、蜂蝶起舞。你懂得了自尊、自愛、自立、自強,別人就會像你愛自己一樣去愛你,這樣的人就叫作賢明的君子。

GIF

第二節 立身行道,終生之樂

一個人怎樣活著才快樂?儒家、道家、佛家都已經告訴我們了,那就是「少私寡慾」。「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既然活著就要活得光明,首先要「蔭子封妻」,然後再引領所有與你沒有血緣關係的人都幸福地活著。

荀子說一個人不管多麼窮困潦倒,只要他心中「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那麼他不管是面對高官權貴還是商賈大戶,都不會自卑。我注重修身,這輩子不成,就下輩子;下輩子不成,就下下輩子,修身就是要從我開始,讓我的後輩子孫世世代代都能夠在人間的正道上修行。

GIF

君子始終快樂地活著

子路問於孔子曰:「君子亦有憂乎?」孔子曰:「君子,其未得也,則樂其意;既已得之,又樂其治。是以有終身之樂,無一日之憂。小人者,其未得也,則憂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也。」

子路問孔子說:「君子也有憂慮嗎?」孔子說:「君子,在他還沒有得到職位時,就會為自己的抱負而感到高興;已經得到了職位之後,又會為自己的政績而感到高興。因此有一輩子的快樂,而沒有一天的憂慮。

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應該遵循這個活法,就是快樂地活著,沒有憂愁地活著,「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沒有錢就快樂地過好自己的日子,有錢了就置房產等升值,這是小市民的意識,但就算是小市民只要是快樂也很好。

GIF

小人一輩子活在憂慮中

而小人恰好相反,當他還沒有得到職位的時候,就擔憂得不到;已經得到了職位之後,又怕失去它。因此有一輩子的憂慮,而沒有一天的快樂。」

君子即使現在沒有得到職務,將來有一天當上官,他也會施展自己的抱負,為人民謀幸福,引領所有的人都過上好日子,等真的當上官,他可以做到不忘初心,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小人在沒有得到職位的時候,就會羨慕嫉妒,就會詆毀中傷,就想別人能陞官是因為裙帶關係,而自己當不上官只是可憐而已,等到真的得到職位了,又會擔驚受怕,媚上欺下,一輩子都生活在憂慮中。

所以,一個人不管是高高在上,還是窮困潦倒,都不要有憂慮。「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一個男性的人就可以變成大丈夫,就可以變成君子,就可以變成「士」「卿大夫」。哪怕我只是一個小縣城的小學老師,我也要讓與我結緣的所有學生到了三四十歲的時候都因為我的啟蒙而自尊、自愛、自立、自強,找到人生大道。就算我現在再窮、再困難,一想到我的學生在二十年、三十年後都有所成就,我也就滿足了,到時候他們一定會來看望我,就算不來看望我,我依然會很幸福,因為幸福在培養他們的時候就已經得到了。

子道:自知自愛,有志為樂,終身不輟。祝我們的男同學都能夠找到最光明的自己,祝我們的女同學都能夠幫助我們的丈夫成為偉丈夫,讓自己的子女都能成為真正的君子。

作業:

通過本章的學習,你對「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有什麼感悟?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錄音整理

楊玲嬌 劉龍祥 |中國孝心網編輯中心編輯

程虎躍 | 山東儒學傳播公司產品經理

插圖|瞭然攝影授權圖片

編輯|版式 千年老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洪濤經典時空 的精彩文章:

竇洪濤:藝術完美了生命,道行成就了藝術

TAG:洪濤經典時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