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明節:生死兩安,陰陽兩間,善惡兩報;天人一理,禮儀一統,家國一體

清明節:生死兩安,陰陽兩間,善惡兩報;天人一理,禮儀一統,家國一體

今日清明節。

清明首先是一個節氣,作為節日又被稱為「踏青節」,在二十四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由節氣變成節日,是因為它融合了另外兩個起源古老的節日:上巳節、寒食節。

在唐、宋時期,這三個節日逐漸合一,清明節保留了寒食節的禁火、掃墓,以及上巳節的招魂、踏青,形成了固定的清明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清明是最能體現中國人的生命意識與家國情懷的一個節日,它包含了中國人的生死觀、善惡觀、宇宙觀,傳達了中國人的信仰。

生死兩安,生死兩悅

清明節一方面掃墓祭祖,是追思去世親人的日子;另一方面踏青賞春,是生的愉悅對心靈的治癒。

在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光景下,步入陵園墓地,懷念逝者,這顯示了中國人「樂天知命、生死兩安」的生命哲學。

生命就是由生向死的過程,古人說「生死事大」,生死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

儒家說「生死有命」,又提倡「立德、立功、立言」這「三不朽」,這是要我們保持一份安靜與清醒,以曠達的心態來看待生死:死乃定數,而生命崇高,生命可以用來做很多事情,立己立人,利己利人。

道家說「生死氣化,順其自然」,認為生死是一種自然現象,是陰陽二氣的轉化,把死看作是生的延續,而不是生的終結,這樣不僅是「生死兩安」,而且可以「生死兩悅」。

陰陽兩間,善惡兩報

清明節,與中元節、寒衣節並稱三大「鬼節」。

道家「生死氣化」的觀念,再加上後來佛教的影響,古人由此把世界區分為陰間與陽間。

陰間是人死後亡靈的去處,而活人則生活在陽間。二者之間並不徹底隔絕,而是可以溝通來往。

在古人的信仰中,陰間還是人間善惡的終極審判所,在陰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得以真正的、完全的實現。

首先,善人、惡人的亡魂進入陰間的待遇是不一樣的,負責這事的鬼差是黑無常和白無常。

黑無常身穿青衣,相貌兇惡,頭頂的高帽上寫著「正在捉你」,手提鐵鏈,橫眉立目,專勾惡人的魂。

白無常身穿白衣,慈眉善目,頭頂的高帽上寫著「你也來了」,手搖蒲扇,滿面笑容,迎接善人魂歸陰間。

陰間有十座宮殿,有十個閻羅王主管,稱之為「十王殿」,另外還有其它宮殿、城池,以及相關設施。

「十王殿」中的第一座還專門設了一個「孽鏡台」,可以照出人一生中所做的壞事,作為審判、懲罰的依據。

「十王殿」中都貼有對聯,內容多是關於「善惡有報」的。

比如「你那時爭人田,奪人地,占人妻女是不是?手摸胸膛想想;我這裡勾爾魂,攝爾魄,絕爾子孫怕不怕?睜開眼睛瞧瞧」。

比如「賞罰分明陰陽有律,善惡報應毫釐不差」。

古人用神鬼仙佛來教化民眾,讓人孝順父母,多做善事,有所敬畏,不至於道德淪喪,這不能武斷地視為「迷信」。

天人一理,清明一念

天人一理,物我同源。

天人一理,就是說自然是一個大宇宙,而人是一個小宇宙,人與自然界存在著互相對應的關係,人的一切活動,都與自然規律相符。

《曆書》里說:「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清明時節,陽光明媚,草木青青,天氣清徹明朗,萬物欣欣向榮,大自然煥發的勃勃生機可以引起人們愉快和振奮的情緒,從而身心清明。

大好春光里,人們插柳,踏青,放風箏,盪鞦韆,盡享美好生活,這時也是春耕春種的良機,「清明前後,種瓜種豆」。

古人說:「和氣喜神,天人一理。疾風怒雨,禽鳥戚戚;霽日風光,草木欣欣。可見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

意思是說,在狂風暴雨中,飛禽走獸惶惶不安,而風和日麗使花草樹木充滿欣欣向榮的生機,可見天地之間不能一天沒有祥和安寧之氣,人心也不能一天沒有愉快喜悅的心情。

因此,清明也指一種天人和諧的生命狀態,一種天地清明的人生境界。

生活難免有煩惱,只是不要被煩惱籠罩。煩惱就在一念之間,若一念清明,則煩惱不攻自破。

老話說:「煩惱從來有,不見哪個是?愣是沒看見,才是真生活。」

我的心態我做主,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回歸內心的清明。

禮儀一統,家國一體

清明節最重要的習俗是祭祖。

祭祖是一種禮儀活動,中國曆來號稱是「禮儀之邦」。

「禮」是內在的精神,是人們對自己、對他人尊重誠信的態度;「儀」是外在的規矩,通過一定的形式、程序、動作等表現出來。

禮和儀是密不可分的,沒有內在的精神,外在的形式也就失去了意義;沒有外在的形式,內在的精神也就無法體現,這就是所謂的「禮儀一統」。

祭祖的內在精神就是中國人的祖先崇拜與 「視死如生」的觀念。

《朱子家訓》里說,「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

祭祀的本義,不在於是否有神靈存在這個前提,而在於人的內心,在於人的精神世界。

祭祖首先是表達感恩,是對先人的懷念,是為了更好地記住他們,是為了永不忘卻的紀念,因為一個人真正的死亡是人間不再有人記得他。

因為地下的逝者,圍繞在墓前的生者,比在任何時候都覺得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一個個不在世的親人把他們親密的聯繫在一起。

祭祖其次是為了實踐「慎終追遠」的孝道,鞏固家族的血緣關係,凝聚族人,繼承和發揚祖先的家風。

將個人的生命融入家庭,進而融入家族,這樣,雖然個人的生命會終結,但是血脈卻在家庭、家族中綿延不絕。

家族成了聯繫家與國的中介,使得家國一體,家庭是國家的縮影,國家則是家庭的擴大。

中國人特有的這種組織形式,大大提升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如今清明節公祭黃帝陵、炎帝陵,以及山西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等活動,也喚起了海內外華人的家國情懷。

本文系京博國學原創,轉載請註明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博國學 的精彩文章:

140個小方子,太珍貴了!救人無數,建議收藏
19歲拿國際大獎,才華不輸郎朗,如今卻躲在地下室生活……

TAG:京博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