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女攝影師拍攝的民國葬禮 現場看上去很瘮人

女攝影師拍攝的民國葬禮 現場看上去很瘮人

民國時期北京一場葬禮上,手持引魂幡的死者親友。出生在德國的女攝影師赫達·莫里遜(Hedda Hammer Morrison),上大學時先進入醫學院,後又轉入一家攝影學校。1933年她24歲時隻身來到北京,在此度過了13年的職業攝影師生涯。

送葬隊伍行經北京一座城門附近。在北京的13年里,赫達背著從德國帶來的照相機,騎著自行車跑遍北京的大街小巷、名勝古迹,拍攝下如今很多已經很難再見的舊日風俗和景物,給我們留下大量非常珍貴的照片。赫達1991年去世後,其家屬將她在中國拍攝的照片捐獻給了哈佛大學的哈佛-燕京圖書館。

送葬隊伍成員抬著一座紙亭子。赫達特別注重記錄能體現老北京風貌的社會習俗,其中就包括近百張葬禮照片。中國的喪葬習俗包含著慎終追遠、事死如事生的意蘊,是「禮」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赫達拍攝的這場葬禮,排場很大,顯然是一個殷實之家。

穿孝衣的死者子孫在庭院中磕頭。死者的家屬不論男女,均身穿粗白布長袍,謂之「孝袍子」。子女孝衣不縫底襟,腰間繫上麻繩或麻縷,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披麻戴孝」。

在城門前,送葬隊伍撒著紙錢。老北京出殯揚紙錢的風俗,始自晚清。紙錢通常是用白報紙砸成的,圓形,直徑三寸左右,中有方孔,用繩子穿成一串。起杠時,遇有路祭時,經過十字路口、河沿、橋樑、井台、祠廟、城門以及下葬時,均要揚紙錢。

抬棺的送葬者。出殯行列包括響器、松活、紙活、花圈、輓聯、執事、僧道、孝屬、執紼親友、靈棺以及送殯的車轎。總的說來,貧富相差甚為懸殊,富貴之家的行列有綿亘數里之長的。

道士給亡靈誦經,能使他們早脫幽冥之苦。在葬禮中,常誦的經典有《度人經》、《玉皇經》、《三官經》等。請僧人或請道士誦經做法,在葬禮上非常常見,也有僧道同請的。

一群少年用竹竿舉著輓聯。一般來說是一人舉上聯,一人舉下聯,並排而行,但這支隊伍顯然已經亂掉了。輓聯數目不限,從一對至數十對乃至百對不止,名人送的輓聯放在最前邊。這次葬禮的輓聯數目很可觀。

送葬者抬著「母儀足式」的匾額,這是對死者生前行為的讚揚。匾額一般都是從冥衣鋪裱糊出的紙匾,出殯時放在彩亭里,一亭放一額,每亭由二人或四人抬著行進。

棺木送入墓穴,死者得以安葬。民國時期,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都曾致力於喪葬習俗的改革,使其流程簡化,適應新時代的發展,推行新禮儀、公墓制、追悼會等。但通過赫達拍攝的這一組照片,我們不難發現這次葬禮仍然沿用著舊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歷史 的精彩文章:

晚清64歲英國老婦來中國探險拍照,睡豬圈還挨罵挨打
晚清老照片 女攝影師拍攝的偏遠地區民生影像

TAG:小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