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大的悲哀是,曾發誓不做那樣的父母,卻變成了那樣的父母
▼/01
晴子覺得自己越來越像「祥林嫂」了,每天都在不停的嘮叨和抱怨,感覺自己有很多需要上心的地方,周圍的事情沒有能讓自己滿意的,停也停不下來;
小到孩子吃什麼,穿什麼,該怎麼吃,該怎麼穿,大到孩子將來上什麼大學,上哪裡的大學都要操心,
有的時候明明覺得這種擔心根本沒啥意義,可就是忍不住要對孩子不停地嘮叨,說教。
所以,她每天對孩子說的話基本上都是這些:
「寶寶,你穿這件衣服好看,那件衣服顏色太暗了。」
「寶寶,不要趴在地上,會著涼的。」
「寶寶,這個遊樂園太多人了,會傳染細菌的,我們回家玩。」
「寶寶,我說了多少次了,不能玩水,快點,去看圖畫書。」
......
每次孩子做什麼事情幾乎都能被晴子找到「槽點」,然後大肆說教一番。
而她的孩子雖說每次都不願配合,但最終還是會被媽媽的「溫柔攻陷」給糊弄過去了。
直到最近一次,她堅決不讓孩子拿吹泡泡的玩具時,她孩子來了一個大爆發,蹲坐在地上不停的用腳踢打地面,一邊大哭一邊吼道:「我就要玩,你為什麼老是阻擋我,我恨你.....」
這句話頓時讓晴子驚了,沒想到孩子這次的情緒居然這麼激烈,於是便給孩子買了吹泡泡的玩具,帶著孩子匆匆回到了家。
▼/02
後來晴子仔細復盤了整個事件,意識到孩子的爆發並不是沒有緣由的,而是長久積壓起來的,
想到自己自從做了媽媽,彷彿就像是「母愛精」泛濫一樣,孩子的任何事情都要親自操刀,別人做就是不放心,大包小包都要攬過來。
這種母愛泛濫也讓她變得十分的「啰嗦」和「嘮叨」;
孩子說什麼,做什麼,她都會語重心長的給孩子上一堂「思想政治課」,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怎麼做,有時候孩子在睡覺前也要趁機好好說上一番。
起初孩子面對媽媽的喋喋不休沒有什麼反應,依舊該幹嘛該幹嘛;
後來孩子大了一點開始會用搖頭,擺手等表明自己的立場,都被晴子用一些「小伎倆」騙過去了,比如一邊不停地和孩子說話,一邊偷偷把孩子手中的小玩具拿走;
再後來等孩子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了,就開始和孩子討價還價,在語言上控制孩子。
一個大人總想著在語言上戰勝一個孩子也是挺可怕的。
一想到這一點,晴子突然發現自己啥時候也變成了那個愛啰嗦的人了。
自己可是一直對這種性格的人深惡痛絕的啊。
▼/03
她想到了自己的母親。
在她的記憶中,她的媽媽是一位特別啰嗦的人,家裡的一切似乎都不能令她滿意,別人做的每一件事都會惹他發脾氣;
不是怪爸爸每天只知道忙工作,不知道照顧家裡,就是怪她總搞一些沒用的「玩意」,不正經搞學習......
在她的眼中,沒有能讓她如意的事,為了發泄這些不如意,她唯一的做法就是不停的啰嗦。
她從小就很不適應,甚至討厭媽媽的這種性格,發誓以後一定不要變成這樣的家長。
可如今,她有了孩子,自己變得也和曾經的媽媽一樣啰嗦,一直挑剔和不滿。
▼/04
父母的所作所為,都會在孩子的生命里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晴子媽媽對待她的方式,是晴子最早接觸並長期體驗過的一種親密關係相處模式,這種模式就像是DNA,變成了了她自己的一部分。
而晴子越是痛恨這種性格,就越是在強化這種性格的負面影響。
因為嚴格來說,孩子對父母某種行為的「憎惡」,實際上是一種深刻的愛。
因為愛,才會希望父母變得更好,才會看到父母身上不好的地方。
這種複雜的情感讓孩子將自己的注意力都放在這個讓他糾結萬分的人身上,於是,她潛移默化地學會了他所憎恨的人的行為方式。
於是不知不覺,晴子長大後也就變成了和媽媽一模一樣的人。
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而對孩子來說,親子關係是生命早期最重要的關係。
父母是如何對待自己,如何對待他人,都會被孩子吸納進來,然後以同樣的方式去和其他人相處。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常會看到父女關係好的女孩,會尋找像父親一樣的男人做丈夫,母子關係好的男孩,則傾向於尋找像母親一樣的女人做妻子,而那些父母婚姻關係破裂的孩子,大多數時候也同樣難以擁有長久的婚姻。
不要小看孩子的感受能力,他們是天生的觀察者和模仿者,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被他們全盤接收,變成他們人生底色的一部分。
如果你不希望孩子帶著你身上的各種擰巴、糾結的負面情緒走向他的未來,那麼請先學會自我成長。
————
————————
十分爸媽:一個有溫度的親子育兒公眾平台,分享提升寶寶幸福指數的一切:有用、有趣、有態度的育兒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