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養生方與清明習俗
【清明】2018年4月5日(農曆二月二十)
戊戌年 【狗年】丙辰月 丁卯日
【大願法師】清明養生方
清明時節藥師舌根解脫法 :春季第五個節氣就是清明,清明時候肝火旺起來了,這個時候就不能夠再進補了,到了清明這個節氣以後如果還吃補品的話就容易上火,所以食物是要以柔肝養肝的食品為主,這個時候因為肝火旺起來,所以金克木、木刑金,容易有一些咳嗽等等,可以用「山藥止咳飲」,——用六十克山藥熬點水,然後棄渣留汁,再加甘蔗汁和酸石榴汁,甘蔗汁放 五十毫升、酸石榴汁二十毫升,再把它重新煮沸,煮得沸騰以後攤涼就可以喝,能夠健脾益肺、滋陰益精。
如果用食物的話,早餐可以用百合和大米煮粥吃,百合六十克,大米可以適量,兩百克或者兩百五十克煮粥吃就好了,就能夠潤肺止咳、清心安神。
清明節起源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相傳此俗源於紀念春秋時晉國介子推。當時介子推與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割股(即大腿)肉供文公充饑。文公復國後,子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文公焚山以求之,子推堅決不出山,和他的母親一起抱樹而死。文公葬其屍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於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後相沿成俗。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後來改為清明節。
清明節習俗
盪鞦韆
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之為鞦韆。
踏青
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
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插柳
清明節,中國民間有插柳習俗。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蔭。
戴柳
清明戴柳,有將柳枝編成圓圈戴在頭上者,也有將嫩柳枝刮結成花朵而插於頭髻者,還有直接將柳枝插於頭髻者,有辟邪功用,後世又有「紀年華」之遺俗,表現出對青春年華的珍惜與留戀。
節令食品
蒿餅
蒿餅顏色翠綠且帶有植物清香,它是清明祭祖的食品之一,也用來饋贈或款待親友。采新蒿嫩芽和糯米同舂,以肉、蔬菜、豆沙、棗泥等作餡,納於各種花式的木模之中,用新蘆葉墊底入籠蒸熟。
青團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與糯米粉拌勻揉和做成的糰子。
饊(sǎn)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北方饊子大方洒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面為主料。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寧夏回族的饊子最為有名。
清明節可以說節日快樂嗎?
作為一個傳統節日,清明節哀與樂並存,這看似難以融合的矛盾體,展現著在傳統節日不斷融入現代生活中,內涵也在不斷延伸變化。而這其實也是一種提醒:享受美好春光,美好生活,因想到逝者,而不至浮躁放浪;在寄託哀思中,又因春光可貴,亦不至於太過沉重,更好前行。
北京民俗協會秘書長說,清明節的特點是把春天的勃勃生機充分表現出來,掃墓祭祖讓我們獲得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撐,踏青、盪鞦韆、放風箏則讓人們動起來。這些東西加在一起都是讓我們快樂的度過清明節,所以清明節快樂沒問題。
歡迎訂閱【傳承網】微信號:iccwcn,傳承文化,分享智慧!
※養生文化:季節交替,預防呼吸道疾病是關鍵
※向斯:拜會南懷瑾先生,暢談皇宮往事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