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場教科書般的圍殲戰!長平之戰:數十萬趙軍是如何被吃掉的?

一場教科書般的圍殲戰!長平之戰:數十萬趙軍是如何被吃掉的?

摘要:秦軍雖然遠道而來,卻反客為主,牢牢掌握了戰場節奏,打出了一場教科書般的圍殲戰。

長平之戰,戰前醞釀雲譎波詭,戰事一開驚天動地。數十萬趙軍是如何被吃掉的?秦軍即使是虎狼之師,在軍力相近,不佔地利的情況下,能夠輕而易舉做到嗎?顯然情況並非如此,秦軍雖然遠道而來,卻反客為主,牢牢掌握了戰場節奏,打出了一場教科書般的圍殲戰。

地點和節奏

長平之戰初期,廉頗臨危受命後,在上黨南部連續布置了數道防線。但是,秦軍勢如破竹。「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在邊敗邊退中,趙軍終於在丹水谷地穩住了陣腳。廉頗在此依託山嶺,構築起堅固的百里石長城防線。

薑是老的辣,廉頗的前數道防線是虛,可以遲滯秦軍推進速度,為趙軍全力強化百里石長城爭取寶貴時間。趙軍這道防線依山而建、東西走向,連接了長平、米山(大糧山)、故關等戰略據點,也兼顧丹水(南北走向)、大東倉河(東西走向)、小東倉河(東西走向)等谷地,形成了完整的戰略縱深,有了可以和秦軍相持的基礎。

只可惜,趙國選對了地點,但戰場節奏卻牢牢地掌握在秦國手中。秦國在下半場上場的是戰國「將魁元」白起,一位戰場調度大師。

從容的軍神

「起翦頗牧,用軍最精」。白起、王翦、廉頗、李牧,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擁有強大的戰略定力和敏銳的戰場洞察力,為了實現既定目標,「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李牧為了痛擊匈奴,幾年隱忍不發,驟然出手,絕殺匈奴10萬精騎。廉頗為了拖秦疲憊,堅持不與秦軍決戰,以待時機。王翦為了滅楚,「空國甲士」,統帥60萬秦軍精銳,居然陪著項燕的40萬楚軍幾乎「度假」一年,就為最後的雷霆一擊。「軍神」白起,更加深諳此道。「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越是久經考驗的優秀將領,臨陣越不急於開戰。

趙括接替廉頗,盡在秦軍掌握之中,白起悄悄換下王齕是當時秦軍最高機密,「軍中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趙軍還蒙在鼓裡。趙軍前鋒沿丹水東岸布防,防線之後大小東倉河谷地,再往後是西起長平關、東至故關的百里石長城,縱深合理,攻防兼備。白起也沿丹水西岸坡地不斷強化壁壘,優化布局,營造和趙軍旗鼓相當的戰略大縱深。秦、趙兩條防線在丹水北段丹朱嶺下幾乎匯聚。雙方旗鼓相當,進入了寂靜的僵持階段。

如果細細品味現今長平附近的地名,會發現不少是與糧食有關,這些地名是:空倉嶺、米山(大糧山)、丹朱嶺。冷兵器時代,決戰的導火索往往是糧食,相互傷害也往往是從互斷糧道開始的。這些地名也許給後人分析長平之戰提供了寶貴的線索。

勝敗皆由糧

趙括是將門之子,隨父趙奢長於行伍之間,無論他多麼想主動出擊,也不會輕易動手。趙軍雖然佔有地利,但是缺糧程度應該更甚於秦軍。很自然,備受糧困的趙軍想要打破僵局,首先考慮的就是要斷秦糧道、毀秦屯糧。

空倉嶺或許就是趙軍的目標,但是空倉嶺成為了趙軍的「傷心嶺」。空倉嶺大體是南北走向(北端與趙軍陣地丹朱嶺接壤),在秦軍丹水防線之後,幾乎與之平行,空倉嶺上有高平關,可以俯瞰丹水谷地。

可以推斷,白起經過巧妙偽裝、散布虛假軍情,讓趙軍誤以為秦軍屯糧之所在空倉嶺,趙軍必全力攻擊這個「軟肋」。一旦接戰,秦軍示弱佯敗,將趙軍逐步引入既定戰場。這樣可以解釋為什麼趙括會「興奮」地全線出擊,向秦軍猛攻,其主攻方嚮應該就是秦軍的「屯糧之地」。只可惜,這應是白起布下的迷局,是「空倉」,更是口袋,趙軍主力出來容易,回去就難了。

米山(大糧山)大體也是南北走向,處於趙軍戰略縱深的核心地帶,聯通了趙軍丹水防線和百里石長城,和趙軍各個據點的距離大致相等,應該是趙軍屯糧重地。如果說,趙軍截糧未成,誤中「空倉嶺」的圈套,那麼秦軍截糧應是大獲成功了。「秦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

趙軍主力全力撲向丹水西岸之時,後方空虛,兩支秦軍奇兵乘機猛攻趙軍腹地大東倉河谷地,一是佔領米山(大糧山)高地,不僅絕趙軍糧道,還將趙軍分割為東西兩部;二是沿米山北上,攻克故關、長平關等趙軍防線的主要據點,掌握了百里石長城全線。

計劃外的總預備隊

秦軍已然傾國而來,但兵力捉襟見肘,「口袋」還不嚴實。為了抓住難得的戰機,秦昭襄王親臨距離長平戰場最近、尚有潛力的戰略基地河內。河內並非「熟地」,被秦國吞併不久。在關鍵時刻,秦決策層氣魄非凡,以賜爵一等的方式對這塊「生地」進行戰略總動員。秦制,最低爵位「公士」可享有歲俸約50石,同時另有田一頃,宅一處和僕人一個。賜爵一等足以讓普通農家立刻變成「中產階級」,這是一個不能拒絕的誘惑。

於是,秦盡發河內十五歲以上男子,「遮絕趙救及糧食」。要達到這個戰略目標,這支生力軍的進軍方嚮應是百里石長城,和前期佔領故關、長平的兩萬五千「奇兵」會師,居高臨下強化陣地,徹底斷絕趙軍向北突圍的可能性;同時,東向隔絕趙國邯鄲方向的救援之軍。秦兩支奇兵加上計劃外的總預備隊,猶如三把利刃,把趙軍牢牢釘死在包圍圈中。

即使紮緊了口袋,白起並沒有立即發動對趙軍的圍殲,而是固守丹水西岸壁壘和剛剛佔領的百里石長城。時間站在秦軍這邊,飢餓成為最鋒利的軍刀。此時,數十萬趙軍主力被秦軍壓制在丹水谷地北端,再加上米山(大糧山)屯糧之所盡失,進退失據,「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

時至九月,秋風悲鳴,趙軍做最後的掙扎,「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狹窄的地帶,趙軍主力無法正面展開,只能以小規模反覆衝殺。慷慨悲歌,血色殘陽。令人唏噓的是,老將廉頗費盡心血,構築固若金湯的百里石長城,此時卻成為趙軍無法突破的鐵壁銅牆。「長平關」前是「丹朱嶺」,據說是以堯封其子丹朱得名,這時,秦趙兩軍用自己的熱血為「丹朱嶺」做了另一個註腳。

秦軍牢牢掌握著戰場節奏,「侵掠如火,不動如山」,在客場打出主場的感覺,趙軍之敗就在所難免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平之戰 的精彩文章:

長平之戰中秦國坑殺了趙國四十萬人,為什麼說白起是一直在背鍋
為何上黨之爭成為秦趙間的導火索,導致史上規模巨大的長平之戰?

TAG:長平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