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抑鬱症用藥,你想知道的都在這
提起抑鬱症用藥,大家肯定第一反應是迷茫,第二反應就是數不清的問題。很多人會說:「抑鬱症不是一種心理疾病嗎?為什麼需要吃藥?」「我因為抑鬱症吃藥,別人會不會歧視我呀?」
針對同學們對於抑鬱症用藥的困惑,欣心今天特意邀請了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武大心理中心的專家們為大家開一個小小的課堂,希望能增進大家對於抑鬱症用藥的了解~
抑鬱症的葯是怎麼起作用的?為什麼抑鬱症的人會說「沒有這兩袋葯我就活不下去」?
01
抗抑鬱劑主要通過提高腦內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等與抑鬱發生有關的神經遞質系統的功能,發揮抗抑鬱的作用。也有研究發現抗抑鬱劑能夠提高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的水平、促進神經再生的作用,這種神經功能的修復需要一段時間,因而抗抑鬱劑發揮抗抑鬱的療效需要一段時間,多數抗抑鬱的藥物需要服用2周才有效果。
(王惠玲 )
(欣心明白啦:得了抑鬱症的人,是大腦內的神經遞質發生了變化。藥物能比較快地幫助大腦重新恢復平衡,擁有正常的感知。所以說,這不是靠意志力就能扛過去噠)
用這個葯會有不好的副作用嗎?
02
任何藥物都可能有副作用,但是僅僅是可能性。副反應是否出現,出現什麼樣的副反應存在個體差異。抗抑鬱藥物發展很快,現在臨床多使用第二代抗抑鬱藥物,一般副反應小,長期服用一般未見明顯不良反應,即使有不良反應也多半出現在用藥的早期。而且,治療前和過程中可以進行相關檢查,避免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對身體的影響。
(舒暢 )
(欣心明白啦!吃個感冒藥都有副作用呢。所以副作用並不可怕,何況還有主治醫生作為後援。不怕!)
常用的抗抑鬱的藥物有哪些?
03
常用的抗抑鬱劑藥品名如下:氟西汀,帕羅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蘭,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這些藥物有抗抑鬱的作用,也有抗焦慮和治療強迫症的作用,不過不同的藥物在療效、適應症、可能的不良反應方面略有區別,所以需要在精神心理科醫生指導監測下使用。疏肝解郁膠囊、路優泰等是具有治療輕、中度抑鬱作用的植物葯。
(王惠玲 )
(這麼多種葯,作用也不同,欣心可記不住。童鞋們千萬別自己給自己診斷買葯呀)
防止抑鬱症複發是不是要長期吃藥(有過兩三次複發經歷的)?吃的時間長了會不會依賴?
04
有過抑鬱症複發經歷的患者,是否需要長期吃藥,是根據病情而定。抑鬱症按照病因可以分為兩種:內源性抑鬱和外源性抑鬱。
內源性抑鬱起因於患者內在,可能與腦功能、激素水平或其他病理生理因素有更大的關係(確切病因並不清楚),患者發病前一般沒有外在社會心理因素的刺激。這種患者如果反覆發作多次的,一般需要長期吃藥,但是具體多長,並沒有定論,也要根據患者個體狀況。
而外源性抑鬱多與社會心理因素相關,常常是受到外界心理應激因素後出現,如學習壓力、失戀、不良家庭關係或人際關係等等。這類患者如果反覆發作是因為同一類心理應激事情導致,那麼說明患者可能存在各種不良心理因素,如果配合適當的心理治療,改善認知及應對方式、完善人格、建立積極的心態,在今後的生活能應對應激,那麼可能不需要長期吃藥。但是,如果引起反覆發作的心理因素並不相同,或者並不算強烈,患者卻反覆出現抑鬱複發,那最好還是長期吃藥,以免影響社會功能。
長期服用抗抑鬱藥物不會產生依賴性。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足夠的腦內神經遞質調節我們的情緒,尤其是碰到應激事件時。服用抗抑鬱藥物是因為我們抑鬱時,腦內5-HT濃度降低,或者說分泌不足,我們需要得到補充,之所以需要長期服用,是因為有些人腦內該神經遞質分泌功能不足,需要長期服藥來維持正常功能。就像糖尿病人的胰島功能不足,需要長期打胰島素進行外源性補充一樣。這不叫身體依賴,而叫身體需要。
(舒暢 )
(這一段非常重要啦。欣心聽到武大童鞋們最多的擔心,也是害怕吃藥會有依賴!「身體需要」與「身體依賴」是不同噠。)
只用藥,不諮詢,能痊癒嗎?
05
精神疾病的病因複雜,可能涉及的因素包括遺傳、生化、腦功能與結構、神經內分泌及免疫等生物學方面的異常,也涉及個性、成長環境、不良生活事件刺激等社會心理學方面的因素。所以,精神疾病的治療方案需要由專業的醫生經過全面的評估、了解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後確定。
有的患者經過藥物治療就能緩解癥狀,不再被特殊的感覺、情緒等困擾,能夠正常地學習生活,那麼僅藥物治療就可以了;有相當一部分患者,精神疾病的發生與其個性及社會心理因素有關,或者患病後精神痛苦、缺乏社會支持、對疾病不能正確的認識等等,都是有必要進行心理輔導的。
藥物治療配合恰當的心理治療常常有利於疾病的康復。不過,對於抑鬱症、心境障礙、精神分裂症這類疾病,藥物治療是基礎,在心理治療的同時,應該按照醫生的建議堅持系統的鞏固治療和維持治療;大多數首次發病的患者如果能夠積極地配合治療,預後還是比較好的。
(王惠玲 )
(欣心記住啦。得了抑鬱症,是僅僅吃藥,還是僅僅看諮詢,還是雙管齊下,要聽醫生的話。而且很多童鞋告訴欣心,醫院的醫生通常很忙,那麼我們自己要有技巧地、耐心地向醫生請教,怎樣治療更有利於恢復。把你的疑惑跟醫生講哦)
一個人得了抑鬱症,醫生往往會建議同時藥物治療和心理諮詢。那麼心理諮詢對於抑鬱症是怎麼起效的?
06
首先,需要明確我們每個人都會出現抑鬱情緒,而能夠得上癥狀必須符合三個基本原則:
1.持續時間長,2.在他人幫助下都很難走出,3.個人社會功能嚴重損害。
當個體患有抑鬱症後在幾個方面存在突出表現:1.對負性消極刺激的高關注,高敏感;2.對信息處理存在誇大消極影響,縮小積極影響的傾向;3.反覆陷入到對負性經歷的回憶,或是對未來事件的災難化預期過程中(反芻思維),無法自拔;4.缺乏獎勵反饋,缺乏行為動力;5.沉浸在迴避性行為中(各種成癮行為),出現人際規避。
當然抑鬱症還會給人帶來很多影響,例如自罪自責,體驗到無力感,無望感等等。諮詢對於抑鬱症起效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對行為的激活,促進行為動力,強化行為的出現,獲得對生活掌控,及行為反饋;可以是對認知偏差的挑戰,中斷當事人沉浸於對過去的後悔、對未來的焦慮中,當然也可以是處理個人規條,引導當事人接納無意義的存在;但這一切都建立在諮詢師對來訪者無條件接納,理解,和共情之上。
(馬鑫 )
生活中我們發現,同樣是戀愛失敗了,但有的人得了抑鬱症,有的人卻還好好的。抑鬱症是疾病還是矯情?
07
抑鬱症形成確實相對複雜,既有生理基礎,也有社會環境基礎。由生理方面來看,從基因層面(例如單胺類神經遞質的合成,轉運有關的基因位點),到細胞層面(例如對神經遞質的吸收、抑制,重吸收),再到腦區活動(例如由額葉中央皮質、背外側額葉皮、腹外側前額葉、紋狀體等腦區組成的獎勵反饋迴路,自主情緒調節迴路,和自動情緒調節迴路等)都可能出現功能異常。
由社會環境方面來看,家庭養育對於個人的影響佔到首位,尤其是對於兒童。早期在家庭中受到冷漠忽視,無感情對待,家庭暴力,虐待等一系列早期負性經歷都將成為個體抑鬱性易感因子的基礎。同時在個人發展過程中遭遇一些重大生活事件,就可能引起個體長時間情緒低落,沉浸於自責自罪,出現人際規避,作息紊亂,發展出抑鬱及抑鬱相關問題。
(馬鑫 )
(欣心常潛伏在心理中心,了解好多人的痛苦。如果欣心還會有小欣心,我會當好父母噠!是當爹呢,還是媽呢 囧)
當藥物從生物方面起到作用的時候,人的精神也發生變化,可不可以說葯使這個人的「自我」或者「精神」這方面發生了轉變,變成了和以前不一樣的人,比如如果讓林黛玉吃了抗抑鬱葯,她好轉了,那麼哪部分的她「還在」,哪部分又不在了呢,她還是不是林黛玉?
08
藥物主要改變的是人的心理中受生物因素影響的部分,如認知失真、情緒失調、消極感受等,通常在這些影響到我們的正常生活功能時需要藉助藥物的幫助,以儘快恢復。
而「自我」、「人格」等是相對穩定的心理面貌,是先天神經類型和後天環境影響下形成的每個人獨特的現實態度和行為模式,他們不會因為藥物而發生改變,而且作為個性特質的一部分,或多愁善感鬱鬱寡歡或高昂興奮夸夸其談,都不一定需要藥物治療,他們是每個人在生活中獨一無二的展示,每個人都需要儘可能發揮自己的特性,不因身心的障礙而受阻。
所以藥物對心理的作用就像他對生理的作用一樣,是改變一些癥狀,恢復人的正常功能而不是改變人的 「自我」,比如他能讓林妹妹的心情不至於糟糕到影響她的身體健康咳血而亡,但不會改變她多愁善感的氣質特性,更不會把她變成寶姐姐。當然林黛玉是否需要藥物治療並不確定,抑鬱氣質和抑鬱症是不一樣的噢。
(章星波 )
人的個性特點是具有一定的穩定性的,即人們常說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林黛玉個性敏感,多愁善感,這是她的個性,可以說她有抑鬱氣質,但不能說她有抑鬱症。
抑鬱症等精神疾病,一般有一個明確的發病時間,即起病時間。患者在生病後個性特徵和平素不同,如平時樂觀開朗的人得了抑鬱症後變得鬱鬱寡歡、悲觀消極、興趣下降;也有原本內向敏感的人,病前有時會不高興,但能很快過去,日常工作生活還可以,人是平靜的,病後變得無愉快感、體會不到生活的樂趣、什麼事都不想做,這就是疾病狀態。
精神藥物治療主要是消除病理性的精神癥狀,使患者恢復到以前的狀態,而不是使人的性格變發生改變。林黛玉就是用了抗抑鬱劑,也不會變成一個樂觀開朗的人的。
(王惠玲 )
(看到這個提問,欣心偷偷地笑了。武大童鞋提的跟抑鬱症有關的問題都這麼有深度啊!兩位老師的回答,不知道是否給這些提問的小夥伴一些啟示呢?)
看完老師們專業的解答,同學們是不是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呢?如果還有別的問題,大家也可以多多利用武漢大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資源,來進行一些心理諮詢(記得提前預約哦~),後台也可以看到我們的諮詢和活動信息。
當然,如果還想了解更多心理小知識,要記得時刻關注我們的公眾號,有什麼想要了解的內容也可以給我們留言呀~欣心最喜歡看到小夥伴們熱情的樣子啦!
最後,欣心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更加關注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健康,度過愉快豐富的大學生活~
編輯:李雨舟
(文中圖片源自網路)
TAG:抑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