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網路環境中的社會正義

網路環境中的社會正義

互聯網的時代已經到來,網路所形成的虛擬世界已與人類社會相融合,成為人類社會的一部分。所以當今時代不僅現實世界需要社會正義,虛擬世界更是需要社會正義。《網路環境中的社會正義》一文從當今時代世界及中國的大環境出發逐漸引出了網路世界出現的亂象及原因,緊接著拋出社會正義的話題加以闡釋,並進一步分析了社會正義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堅持社會正義。全文認識深刻,邏輯性強,例證豐富有力,結尾發人深省。如此深刻剖析了網路環境中的社會正義。全文的視角思想較高並且新穎獨特,十分適合我們學習體會。在此小編將全文推薦給大家,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示。

網路環境中的社會正義

觀陽

信息時代的到來,將人類的命運與網路牢牢綁在一起。新興互聯網產業的發展無形中改變了社會結構與生活方式,使得網路環境成為了新的社交與發展平台。信息資源的開放與共享無疑為公民個體帶來了巨大的福利,為渴望發聲者提供了理想便捷的發聲平台。全民化的網路環境,正在逐步解體我們熟知的舊社會,並替代以更具生產力的文明模式。

中國的改革開放已持續四十年,GDP高速提升的背後是愈顯多元化的社會,而西方意識形態的文化輸出則是其主要的推手之一。標榜著自由民主的西方文化滲透催生出自我意識的覺醒,而這壓迫後長出的碩果多少是有些瑕疵的,壯實頑強的生命力中透著執著的戾氣。

生產力是機械的,它在民眾的追求中創造著價值,也在資本的慫恿下毀滅著價值。工業革命的後遺症無疑也出現在了這個國家。「利益至上」的觀念擁有著越來越多的信徒,這個輻射至今還在社會與網路中不斷擴散。貧富差距、階層固化、分配不均的矛盾成為了信徒們最好的佐證,他們正在以一種極端的方式求得解脫。社會因資本繁榮,也可以因資本變成泡沫。網路的興起與發展似乎也脫離不了這個規律,民眾對網路環境中的怪力亂神已見怪不怪。

曾經象徵著社會進步的「女權主義」,被營銷號偷換概念做成「女利主義」進行價值輸出,閱歷不足的女性在這些鬥士的帶領下上演著前朝的鬧劇;公開言語謾罵、生命安全威脅成為了諸多網民的發泄手段,更有甚者,將人肉搜索美化為「替天行道」,藉以暴制暴思想煽動教唆民眾,破壞社會公共秩序;大肆攻訐政府成了民眾的政治正確,中華民族在盲目吹捧他國的精日精美份子口中成了劣等人種;一些憤青嘴上說著「救救孩子」,卻一邊隔空言語辱罵肇事者,一邊煽動負面情緒和反政府主義。

我們將魯迅先生奉為精神楷模,卻充當著其筆下冷漠的看客。我們嗤笑著封建時代愚昧的群眾,卻正不知不覺成為他們。

傳統美德被追求利益者所摒棄,集體觀念被個人英雄主義所取代,理性思維被妖魔化言論所剝奪,法律意識被固有價值觀所踐踏。網路環境似乎可以將大多數我們所熟知的概念變成面目全非的東西,之後被廣大網民理所應當地接受。那麼,傳承千年的正義呢?

「正義」一詞,在中國最早起源於《荀子》:「不學問,無正義,以富利為隆,是俗人也。」荀子對正義的定義提出了兩個觀點,即正義建立在一定的學識之上以及只追求利益並非正義。在現代,正義是倫理學、政治學的範疇。在倫理學中,通常指人們按照一定道德標準所應當做的事情,也指一種道德評價,即公正。

自古以來人們對「正義」的定義並不能適用於所有領域。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各司其職就是正義。」古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說:「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應有權利的穩定的永恆的意義。」規範法學派創始人凱爾森認為:「正義是一種主觀的價值判斷。」但不可置否的是,當前中國社會的正義觀應建立在中國現有的法律體系與中國主流道德體系上。法律是最低的道德標準,違法犯罪的行為不配用更高的道德標準去衡量,更不可能因此開脫罪行。同時符合道德與法律標準的社會正義在理論上無疑是最合適的狀態。

但理論與實際往往大相徑庭,當前中國民眾普遍認可的社會正義更傾向於社會主流道德,而非法律體系。不僅如此,社會正義還經歷現實的檢驗才能成為人民前行明燈。

為國人津津樂道的四大名著,其主流思想往往被多數大眾解讀為以自由反叛、對抗暴政為主導的浪漫主義、個人英雄主義等。但以現代的道德體系解讀過去的歷史是不夠客觀的,對過去名著的解讀應建立在合適的時代背景與道德體系上。

四大名著的作者分別生活於三個歷史時期,元末明初,明朝中後期。這些特定的歷史時期給予了四位作者相似的創作背景。可以想像出,社會矛盾與階級矛盾的日趨嚴重,促使生活在底層的他們思考人性並將心中的理想化社會正義融入書中,但殘酷的生活際遇又不得不迫使他們用文字警醒後人。

四大名著看似互不相關,但從某種意義上卻共同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概述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體系。《西遊記》講「修身」,講述孫悟空如何被世界改變,是一部失敗的修身史;《紅樓夢》講「齊家」,講述四大家族的衰敗,是一部失敗的齊家史;《水滸傳》講「治國」,講述一個政權的興起與瓦解,是一部失敗的治國史;《三國演義》講「平天下」,講述英雄因夢想集結奮鬥挽救國家最後頭破血流,是一部失敗的平天下史。英雄們爭相追逐的社會正義因脫離了社會的土壤而枯死,他們所堅持的社會正義引領他們走向末路。

古人以反面教材為例,通過描述社會現實與主人公理想間的矛盾告誡後人不要過度迷信理想化的正義觀。雖然我們與古人的道德體系及時代背景已有所不同,但古人的思想體系依舊有值得我們借鑒與反思之處。然而現代民眾只將寄託於藝術中的個人理想加工為社會正義,卻不願從現實角度完善並加以實現,最後一遍遍重蹈覆轍,在理想中被宿命毀滅。

社會正義不僅是公民個人的精神指南,也會影響國家集體的繁榮昌盛。

社會正義不僅是公民個人的精神指南,也會影響國家集體的繁榮昌盛。

一些網民自認為佔據道德制高點,便要求他們所伸張的正義需求不受法律制約。這種行為正是源自於只要權利不要義務的心理,是自我放任以及蔑視規則的思想體現。在和平年代,這種思想往往會成為阻礙政府實施行政管理與推行法制建設的巨大難題,還會激化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之間的社會矛盾,破壞社會穩定。

「公知」這一稱呼起源於法國啟蒙運動,原為「公共知識分子」的簡稱,指有標準為具有學術背景和專業素質的知識者;對社會進言並參與活動的支持者;具有批判精神與道義擔當的理想者。而在今天的網路環境里,「公知」成為了人人喊打的對象,成為了對有目的性引導輿論或發表批判言論、並自詡「公共知識分子」的特定人群的特殊化簡稱。在幾年前,「公知」群體打著公共知識分子的名號進駐網路。他們利用優於常人的學術知識與信息資源欺騙缺乏辯證邏輯的群眾,混淆群眾對社會正義的客觀認知,惡意中傷他人,獲得自身利益。

但隨著進駐網路的知識分子群體的擴大,公知的手段為民眾知曉。有學識的人們自發抵制起了「公知」這股社會濁流,並宣揚正確的三觀與科學知識,糾正民眾不正確的社會正義觀。但至今還仍有部分公知利用群眾宣傳不法言論,扭曲著網路環境。而擁有著現實化社會正義觀的有識之士也一直為凈化網路環境,提高網民綜合素質盡心儘力。

堅持社會正義,人民需要冷靜對待、客觀分析、堅定立場、合理處理。

2017年11月22日,網路上曝光了「紅黃藍事件」,一時間全網震驚,再加上微博等社交媒體的瘋狂轉發報道,人們開始關注北京朝陽區管庄紅黃藍幼兒園。但由於實際信息資源的缺乏,人們只能被動接受曝光者提供的信息。而由於所爆料的內容讓人難以接受,許多網民被憤怒沖昏了頭腦,不加以分析便直接相信了其中內容。加之群體的輻射效應,人們以訛傳訛,網路上出現大規模攻擊涉事幼兒園的言論與文章。絕大多數網民都參與了這場口誅筆伐的聲討,包涵各個年齡階層。言語謾罵、人身攻擊、人肉搜索等報復手段層出不窮。理性的聲音被民眾無視,每個人都身臨其境地發泄著憤怒。

在社會的極力關注下,北京警方開始立案調查,並於11月26日進行通報,刑拘了涉事幼兒園教師劉某某並行拘了散布謠言的行為人,該人對自己編造「老虎團」人員集體猥褻幼兒虛假信息,後通過微信群傳播的違法事實供認不諱,並對造成的不良影響深表悔恨。11月29日,朝陽區紅黃藍幼兒園公開發文致歉。

但事情遠遠沒有結束,民眾開始質疑警方的調查結果,並且對警方表示極度的不信任,認為警方因權力關係維護犯罪事實。於是,反政府言論再次掀起了一波高潮,一些民眾更願意活在自己對事物的支配與臆想中,哪怕他們對案件掌握的信息量再少,他們也不願有人當面摘下他們衛道士的袖章,破壞他們的自我滿足。

不少網民在現實生活中是逆來順受的上班族和學生黨,生活的壓力使他們滿肚牢騷戾氣,只有在互不認識網路環境中他們才敢發泄。久而久之,這種現象成為一種網路病態。理想化的社會正義與不健全的管制激發了人性中殘存的獸性,造就了失去理性的怪物。現在他們正在將更多人同化。

網路上盛傳著一句話,「正義或許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可值得思考的是,這姍姍來遲的正義真的是我們期待中的能帶來美好的社會正義嗎?

雖然現實化的社會正義難免沾染了變化的社會因素,但矛盾的對立統一也決定了其不可動搖的基本立場。所以無論一些極端言論看起來有多麼縝密,違反了基本立場便不攻自破。

中國社會正義的主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而中華民族世代傳承民族精神正是中國社會正義所依存的中國社會主流道德體系的重要體現。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包括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它是中華民族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始終保持國家統一繁榮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無疑也是社會正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旨在分裂國家、民族的行為都不可能是社會正義,是應該被堅決抵制的。

在近兩年很火的一部日劇《Legal Ligh》中,我得到了一些關於正義的啟迪。劇中對諸多社會熱點問題進行了討論,例如程序正義、親子關係、民意等。常人眼中理想化的價值觀卻在欺詐師古美門研介的面前屢屢成為了敗者,反倒是古美門堅持的偏執理論總佔上風。他將社會和人性觀察得很透徹,對脫離現實的仁義道德嗤之以鼻;他看似不擇手段地獲勝,卻從不違法行事;作為一名合格律師,他遵循的是應有的律師職業道德而非個體主觀道德;他滿口詭辯與謊言,卻將法律爛熟於胸並視為信仰。

K

K

這個活成了我們最不想變成的樣子的卑鄙律師,卻用他的手段最大程度上維護了社會平衡與社會正義。

編輯:劉澤彬 黎栩岐 張華琳

責編:觀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HBFU經貿系 的精彩文章:

月與星,孤獨是他的勳章
演繹五分鐘,便是上千年

TAG:HBFU經貿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