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先生講節氣:清明節不流行佛系陪伴,這樣做孩子感恩一輩子
媽咪讀呀
特約分享: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天氣預報主持人 馮殊
(馮叔叔說節氣與育兒,點下方收聽好聲音)
大家好,我是天氣預報主持人馮舒。今早出門,天上下著淅淅小雨,樹上杏花吐露芬芳,但還有樹木剛露新芽,未長綠葉。忽然想起唐代詩人杜牧的名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沒錯,今天我要和各位辣媽聊的,正是24節氣的清明。冬至後第108天就是清明節氣。為什麼是108天呢,因為古人認為,108是完滿、吉祥、高深的大數。這也和清明二字的由來有關。古書《歲時百問》對此有答:「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冬去春來,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勃勃生機。用「清明」二字再恰當不過。那為何清明前後總有淅淅瀝瀝的雨水呢?
氣象學表明,清明前後,冷空氣勢力逐漸減弱,海洋上的暖濕空氣開始活躍北上。當冷暖空氣發生頻繁交匯,就會形成陰雨綿綿的天氣。其二,春季以低氣壓居多,此時雲層流動加速,遇到大風時,往往形成「及時雨」。其三,清明前後,大氣層里蘊含了豐富的水汽,水汽晚間遇涼就易凝結成毛毛雨。基於上述原因,清明時節雨紛紛就不難理解了。
清明時節,也是高質量陪伴的時候。古人自古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這個時候,帶著孩子們種下一顆小草或小花,懷著期待的心情,等待收穫,正是加強自然教育和感恩教育的好時期。
除了踏青以外,辣媽們也可以帶孩子去放風箏。與平時放風箏不同,清明放風箏有個浪漫的習俗。可以擇一個風清夜朗的傍晚,沐著涼涼夜風,在飛翔的風箏下或者風穩拉線上,掛一串彩色的小小燈籠。伴著風箏飛高,遠遠望去,就好像眨眼的星星,人們也稱之為「神燈」,算是祈福。過去,有的人還會剪斷風箏的牽線,任憑清風帶到天涯海角。據說,這意味著祛病消災,帶走厄運。今年一年會好運連連。
清明節最重要的事,不用說,就是掃墓。清明祭祖,內涵是孝文化。帶著孩子掃墓,在墓地祭祀,寄託了生者對死者的孝思親情。讓孩子明白「孝道」、懂得感恩。如今,一些有智慧的家長會帶著孩子去給烈士陵園,給烈士掃墓,獻上鮮花,講講先烈們的英雄故事,創造一個耳濡目染的機會,讓孩子知道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
最後,說說吃。清明節講究寒食、禁火、冷食,古人留下一些清明美食的傳統。比如用麥草搗汁和糯米做青粉團,烏桕汁染烏飯做糕,或者將香椿芽拌上麵筋、嫩柳葉拌豆腐。說說歷史,再嘗嘗美食,何樂不為?
好,今天的清明節氣就分享到這裡,下一個節氣,馮叔叔和大家繼續相約。
※天氣先生說:春分後迎來長高黃金期,抓住機會孩子增高10厘米!
※有人問:為何我沒有一個叫李嘉誠的爸爸?李嘉誠的回答太霸氣
TAG:媽咪讀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