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的小孩|武志紅在奇葩大會上說的「黑色生命力」究竟是什麼?
上期《奇葩大會》里,武志紅分享了他原生家庭問題的洞見。在整個分享里有一句話尤其打動我:
「黑色的生命力」,多麼貼切又多麼絕望的形容啊。
有時候家長根本意識不到這一點;他們不是不愛小孩,是愛錯了方式。他們也許真的是太忙了,也許是總覺得自己已經在孩子身上花了足夠多的時間,也許自身也有無法解決的情緒問題。
高曉松聽過之後也深有共鳴,開始反思自己「魂斗羅」時期的狀態,與對父親的叛逆之間的關係。蔡康永就直言他是「黑暗活力的代表」。
那麼,說沒有被看見的「黑色的生命力」,究竟是在說什麼呢?
童年期情感忽視
武志紅說的「黑色的生命力」,其實就是在說童年時遭受情感忽視的小孩。
童年期情感忽視——簡稱CEN (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是由臨床心理學家Dr. Jonice Webb提出的一個概念。Dr. Jonice 將其定義為:一種由於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所造成的情形。
同「原生家庭」緊密關係的那些依戀關係、家庭暴力、兒童虐待相比,CEN極其隱秘。 CEN有多種形態,從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不關注子女的真實心聲,到忽視孩子的情感體驗,造成他們的低自尊與自卑等等。
情感忽視下的孩子,他們發出的所有信號,喜怒哀樂,都如同投進了黑洞中,消失無蹤,毫無反饋。
在一個人最應去了解、探索這個未知世界的年齡,他失去了來自父母和外界的積極反饋。那麼,他本應形塑的那些「人格大廈」:關於自我,自信,信任,愛……都在建造的過程中受損,甚至坍塌。
什麼樣的父母容易對孩子「情感忽視」?
在研究者看來,有一些典型特質的父母(包括但不局限於),他們會有更大的可能在養育中造成孩子的情感忽視:
1.自戀型的父母:世界都是圍繞著我旋轉的——這是擁有自戀型人格特質或自戀型人格障礙的父母的典型特徵。因此,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他們可能更關注滿足自己而不是孩子的需求。
2. 權威型父母:權威型父母強制孩子按照自己的「規矩」辦事,而不傾向於傾聽和關注孩子的感受與需求。最終,孩子長大後,可能會反抗權威(像高曉松那樣變成了「魂斗羅」,或者懦弱順從。
3. 完美主義型的父母:這一類的父母們認為,孩子可以一直做的很好,或做到更好。即使孩子考試拿了全年級第一,卻因為某單科沒考到第一而受到責罵。成人後,孩子們也會變成一個完美主義者,為自己設置不切實際的期望與目標,導致焦慮等種種問題。
4. 放縱型的父母:這一類的父母對孩子採取自由放任的教養方式,但卻過多的「不管不顧」,任由孩子「生長」。這一類的孩子在成年後,可能會在設置邊界的問題上遇到困難。
5. 父母缺失。對於一些人而言,童年中是沒有父母存在的。這包括死亡、離婚、疾病、長期工作而忽視孩子,名存實亡的婚姻等等。
高曉松在說這件事的時候,臉上全然沒有了往日的悠閑自得。顯然和父親不和的關係是他心頭的一塊大石頭,他也完全意識到了父親對自己的情感忽視對自己造成的影響。
那麼父母和成長環境原因造成的童年期情感忽視,究竟會在我們身上留下哪些痕迹呢?
童年期情感忽視的「癥狀」體現
1.自我價值以及自尊缺陷。一個人自尊以及自我價值的形成和你的家庭密切相關,但當父母因為種種原因沒能提供養分時,孩子的自我價值以及自尊就很有可能受損。於是,在成長的過程中,你可能會覺得自卑,得不到支持,很容易被打倒,氣餒,孤獨,喪失歸屬感。
2. 在處理「情緒」問題上遭遇困境。比如,無法明確自己的感受與需求,無法對外界表達出來。在處理自己的需要時,覺得這是羞恥的,是需要被隱藏的,甚至覺得自己的需求是過分的,不合適的。
3. 感覺被剝奪,有一種普遍的缺失感。總覺得自己缺乏了某些東西,但又難以名狀。也有可能覺得自己的生活中缺乏各種東西:愛,樂趣,金錢等等。更極端的情況,可能是覺得自己的生活空虛無意義。
4.抑鬱。一直以來,抑鬱都和喪失、剝奪感、需求不被滿足、低自尊、缺乏支持、無法明確的痛苦和失望等因素相關。因此,抑鬱也是童年情感忽視的一個常見後果。
5.成癮行為。因童年情感忽視造成孩子無法緩和、控制自己的行為,因此,一些人會轉而從成癮行為中尋求慰籍,獲得控制感。比如,食物成癮以及進食障礙等。
「我們可以改變」
原生家庭的問題是一個大問題,在童年時期形成的性格,我們也許要花一生來整合。但正如武志紅在節目里說的那樣,我們不是在怪罪家庭,而是在用反思問題,來解決問題。
那麼已經長大了的我們,要如何擺脫童年期情感忽視造成的影響?
如何走出情感忽視的影響
經歷過童年期情感忽視的人,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情況,更重要的,它成為了「確定性」的敵人。這種確定性是指:不管是消極還是積極,你都能用清晰、堅定的聲音描述出自己的感受。
「確定性」對人的成長至關重要。相比於那些因童年期的情感忽視造成的消極感受,比如:「我不應該談論消極的事,我不能佔據過多的空間,我沒有權利用自己的方式去擁有去感受某些事物。」——「確定性」需要你做的是打破這些邏輯怪圈與感受的黑洞,意識到自己的真實需求。
建立起自己的「確定性」,是慢慢解決童年期情感忽視的問題的重要環節。這裡有一些可供參考的建議:
1.意識到你有過這種被忽視的經驗,從而造成了現在的一些情況。但是,勇敢地承認它,不要覺得它是某種致命的缺點,它只是一種「感受」。
就像高曉松在節目里提到的他的自省:
2. 當你經歷這些「感受」的時候,學習去體驗它。無論情感忽視在你身上留下了什麼後遺症,是低自尊,還是叛逆,還是空虛感,學著去體驗它,知道這種感覺根源於經歷過情感忽視,給它下「定義」。
3. 對自己友善,照顧好自己。和更多的人建立關係,不管是朋友,還是心理諮詢師。接受朋友們的幫助和關心,因為你值得這些關心。在關係中,慢慢地認識自己,療愈自己。
4. 定義自己的需要,一步一步地去獲得它們。很多遭受童年期情感忽視的人都無法意識到自己真正的需要所在,它們甚至認為自己的這些需求不值得、不配被滿足。為這些需要設置目標和邊界,去承認、獲得和保護自己的需要。
5.越過這個門檻——可以自助,可以和心理諮詢師進行諮詢。探索自己的這些情緒和需要,改變自己的種種認知,打破父母在自己身上留下的不健康的情感循環。
武志紅在演講里說,「如果孩子本來的生命里沒有被看見,這就不叫做愛。」
這是一件很令人痛心的事情,當父母以為他們足夠愛他們的孩子的時候,孩子的生命力卻在他們手裡漸漸枯萎。我們會成為怎樣的人,在我們被交到我們父母手上那一刻起,就已經有了暗示。
欣慰的是,我們可以改變。沒有人的父母是完美的,就像我們也是不完美的一樣。但我們是有能力帶著父母的不完美生活下去的。我們是有能力整合自己在童年時形成的性格,有能力修復自己的人生,實在不行我們還可以尋求專業的幫助。
但,在此之前,「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才是改變的第一步。
在家長權威制的社會環境里,使人們意識到和正視原生家庭問題,使人們真正開始反思和探討性格問題的根源,是武志紅這一期《奇葩大會》最可貴的地方。
正如武志紅在演講開始前說的那樣:
而認知上的改變,正是所有偉大改變的開端。
參考資料:
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 The Enemy of Assertiveness; Jonice Webb,2015
Effects of Emotional Neglect:Jasmin Cori;2016
How to Recognize and Overcome 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 Dhyan Summers;2016
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 The Fatal Flaw; Jonice Webb,2014
獲取最敏銳的人性心理洞察請關注——簡單心理,全球心理諮詢資源庫,人人不可錯過的心理學知識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失眠怎麼辦?| 專治失眠的4個小妙招
夢見考試、掉牙、逝去的親人 | 潛意識在說什麼?
心理學家解讀:你是一個合格的傾聽者嗎?
※蔣方舟:我終於罵人了,還罵得很難聽|討好者自救指南
※愛過又失去,總比不愛好 | 豆瓣9.5美劇《我們這一天》
TAG:簡單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