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拿命換來的孩子,為什麼抵不過一套房
比貧窮更可怕的是心窮,心窮的男人把孩子當累贅。
富書主播:木棉
主播荔枝號:牙璋辭鳳闕 (FM1965863)
01
男人大多偏向房子,而女人更偏向孩子
看了姜思達的《透明人5》,其中有一段感觸頗深。
片中人物是一知名律師。
易律師曾處理過至少400起離婚案件,而最讓她糾結的是這樣的一個案件:
她作為男方的代理律師,不僅幫男方爭奪到了房子,還爭奪到了孩子的撫養權。
但這個男人非常強勢,為了一輛車子要繼續上訴。易律師最終選擇放棄代理,因為她無法面對內心地拷問。
出於律師的職業道德,她必須為委託人爭取最大權益;而出於女人的母性呼喚,她非常期盼法官將孩子撫養權判給女方。
在職業道德和女人母性之間,她最終選擇後者。
她最刻骨銘心地感受是:離婚時,男人和女人最大的差異是,男人要房子,而女人要孩子。
網上看過一視頻,拍攝地點是在深圳。
記者在街上隨機採訪過路男女,被問道:「如果夫妻離婚,給你兩個選擇,你是要房子,還是要孩子?」
採訪結果與易律師觀點相吻合:男人大多偏向房子,而女人更偏向孩子。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按傳統價值觀來看,養育後人是一個男人最大的責任,而如今男人多選房子,與傳統相違背,值得引人深思。
老話說,事出無常必有「妖」。
所以,與其對這些男人行為口誅筆伐,倒不如冷靜下來」施法」找「妖」,也好做到心中有數,提前應對。
02
第一隻「妖」:房子是男人再婚最好籌碼
現如今,在北京、杭州等一線城市的公園一角興起了相親會。
那些個大爺大媽集合在一起各種物色兒媳、女婿,對於相親對象更是「明碼標價」:房子和戶口一個不能少。
戶口可以通過購房解決,歸根結底還是房子問題。
之前,網上流傳一張中國式相親價目表,讓人瞠目結舌。
這張價目表折射出這樣的普世邏輯:相親結婚,房子第一位,戶口第二位,票子第三位。男孩能力其次,身高顏值也得稍微在線。如果這些都不靠,那隻能光棍到底。
所以說,沒房子,你連相親的門檻都踏不進去;沒房子,你身上優勢統統化為零。
網上報道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小夥子跑到樓頂上掛起巨大橫幅,上面白底黑字寫著「沒錢,哥不配愛?」
然後,情緒失控滿是哭腔,歇斯底里地狂喊:「不就是沒房子嗎?這婚我不結了還怎麼著!」
原來,他曾問女友何時結婚,相戀多年女友這樣回答:「光說結婚,你想過在哪兒結婚,拿什麼和我結婚了沒有,連個房子都沒有,怎麼結?"
當天晚上,女友帶著行李離開居住幾年的出租房。
後來,小夥子在同事和朋友介紹下,先後相親13次,每次都因房子無疾而終,內心深受打擊的情況下,這才做出如此過激行為。
事實上,女人如果說男人連個房子都不能給,還怎麼結婚,這句話無可厚非,因為房子確實能夠給女人帶來足夠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那麼,對男人而言,買房是物質上的現實;對女人來說,買房是精神上的現實。兩個都是現實,也就沒有對錯之分,只是想法不同而已。
如今,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男人如果沒有房子,想要成家立業堪比登天,而一個沒有房子的離異男人,那更是難上加難。
所以,對離異男人來說,在房價居高不下的情況下,擁有一套幾百萬的房子會很容易得到女性的青睞,再婚就很容易。
03
第二隻「妖」:房子是男人所處階層的符號
前段時間,看了一篇學術論文《住房與城市居民的階層認同——基於北京、上海、廣州的研究》。
這篇文章通過實證研究,得出這樣結論:
擁有自有產權、住房面積較大、住房市值較高以及居住在別墅區或高級住宅區的人更傾向於認同自身屬於社會的較高階層。
換句話說,當下社會出現了以住房為代表的基於財富多寡而形成的階層認同。
在大城市裡,租房的人不僅無法享受因房價上漲帶來的財務增值,而且還要長期承擔房租上漲帶來的經濟壓力。
而在開發商推波助瀾下,「買房就是買階層」的觀念深入人心。
當某寶「每天用六位數的密碼,保護著兩位數的存款」文案刷屏時,無疑放大「有房階層」與「無房階層」之間的心理隔閡。
「逃離北上廣」,成為很多人的「喪」選擇。
逃離的人,心不甘,情不願,但不得不走。
而留下的人,要麼已有房子,要麼計劃買房。
但是,你以為在城裡有了一套房,就算真正融入較高「階層」嗎?如果這樣想,那就錯了。
前段時間,朋友突然告訴我,他買了第三套房,70平米二手房,總價245萬。
我問他:「花了什麼代價?」
朋友說:「外面欠債70萬。媳婦覺得背債生活沒有幸福感,天天吵架,搞的鬧心死了。」
說真的,朋友雖很無奈,但言語中充滿了無比自豪。
而我切身感受是:財富焦慮和買房衝動。
那會,腦子裡冒出這樣想法:一個人在城裡,至少擁有2套房,才意味著事業的起步,乃至人生的開端。
後來我才意識到,這種想法來源於我與朋友之間「階層」差距擴大。
當你沒房子時,你感受的是「有房階層」與「無房階層」之間的差距,而當你千辛萬苦擁有一套房時,你感受到的是「一房階層」與「多房階層」之間的差距。
這種「階層」差距,在男權社會下,男人是最為敏感。
賈平凹曾說:「中國今天依然是個男權社會,雖然很多女同志都不承認,但這是事實。」
按照李銀河的說法,所謂男權社會,就是整個社會所有權威位置,包括政治、經濟、法律、宗教、教育、軍事以及家庭等,都由男性來統治。
自古以來,男人都熱衷於權力爭奪和財富追求,只要有權和有錢,方能在這些權威位置處於統治地位。
所以,男人在離婚時,為了避免從「有房階層」跌落「無房階層」,寧願給現金,也要選擇房子,如果沒有房子,也就意味著之前努力奮鬥的都將化為泡影。本質上,這是男權社會下的必然產物。
04
第三隻「妖」:生孩子的「沉沒成本」遠小於買房
記得讀研時,院里某教授曾說:「經濟學家和殺手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我們都得被訓練的冷血。」
理性人假設,即人都是理性並自私的,是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基石。
簡單來說,一個有理性的人,追求效益最大化是他最根本的目標,而在這個過程中,現實往往把人的理性不斷強化,最終變成冷血,沒有人情味。
紀錄片《生門》向世人揭露這樣的真相:孩子,是用女人的性命換來的。
但男人對孩子的態度與女人截然相反。
他們把經濟學中「理性人假設」真實展現出來:
曾憲春的丈夫:「我們農村習慣必須要個男孩,沒有男孩會被人笑話。如果這一次不是男孩,我想她可能還會繼續生下去。」
李雙雙的丈夫說:「第一個我怕錢花進去了人也沒救活,第二個我又怕他長大以後有問題。」
陳小鳳的丈夫說:「恭喜什麼呀,我一點都高興不起來,後面還有好多事。」
不難看出,導演在40多個家庭中選擇他們,確實有他考量,即他們的態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重男輕女觀念下,女人存在的價值就是生兒子;
比貧窮更可怕的是心窮,心窮的男人把孩子當累贅。
現實中,這兩類男人都會認為女人生孩子其實容易,因為他們主觀上認為所花費的金錢和付出的精力都很少,相比房子,這些錢和精力都可以忽略不計。
西方經濟學中有個概念叫「沉沒成本」,即由於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了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當企業或個人的沉沒成過高時,就會導致其不能順利退出或者果斷放棄。
對他們來說,生孩子所形成的「沉沒成本」遠比購房要小的多,因此,在關鍵時刻(離婚)決策時通常會很理性地選擇放棄孩子。
而對女人來說,生孩子的「沉沒成本」遠高於房子,因為這是她用性命換來的,無比珍貴,所以,女人在離婚時更多選擇孩子。
有人說,讓人痛苦和絕望的不是離婚本身,而是離婚時,看見了曾經最愛的人最醜陋的一面。
為了爭奪房子,在三隻「妖」的誘惑下,有些男人無所不用其極。
倘若真的不幸遇上,你千萬不要指望他們良心發現而對你有所改變。
你要做的,就是祭起「法律神器」來「降妖」,為自己爭取合法權益。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
原創不易,隨心打賞
富書原創矩陣: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FranklinReadingClub),爸媽精讀(shenduwenhua),富書(zhongchoudushu),出版暢銷書《絕不過低層次的人生》
TAG: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