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這一年中距離死亡最近的日子,學會愛

在這一年中距離死亡最近的日子,學會愛

今日清明,這是一個紀念已逝之人的日子,同時也是個讓人珍視生命的日子。我們想在今天跟大家聊聊一個因患病而離開的母親的故事,也想借著這個節日,跟大家共同聊聊生命與死亡。

「別讓癌症或其他致命的疾病或困難境地逼著你去尋找希望。現在就開始尋找吧。」

——希瑟·麥克馬拉米

這是一個關於癌症、死亡和生命的故事,同時也關於如何讀這樣一個故事。

撰文 | 李妍

《給布里安娜的卡片》作者:[美] 希瑟·麥克馬拉米版本:後浪·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8年4月

翻開這本粉紅色封面的小書之前,我感到猶豫。癌症、媽媽、與生命賽跑、堅持、暖心……介紹語里的所有關鍵詞,好像已經告訴了我它是一本怎樣的書,它會講述一個瀕臨死亡,卻仍然充滿愛的故事,會很輕易地讓我流下眼淚。可是這樣的故事似乎總是相似的,我是否還要去被一本書喚起並不陌生的情感?是否應該把知識和思考當作閱讀的主要目的,而非被太過飽滿的情緒佔據?

好在它很薄,所以我還是把它翻開、讀完了。

故事確實很簡單。作者希瑟·麥克馬拉米本來過著普通而溫馨的生活,她與丈夫彼此相愛、相處融洽,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擁有「全世界最漂亮的小女兒」。但在33歲那年,她被診斷出乳腺癌,在幾個星期之後手術切除雙乳,進行化療、服用化學藥物,然而即便經歷了三年多的痛苦和努力,癌細胞還是擴散到了骨骼和肝臟。醫生告訴希瑟,她最多還能活兩年。她不得不面對這一切,並開始重新審視生命。

希瑟·麥克法拉米和她的丈夫傑夫、女兒布里安娜。

希瑟決定要為五歲的女兒布里安娜創造最後的愛的美好回憶,她開始了自己的「媽媽卡片計劃」,為女兒未來生活中每個特殊的重要時刻寫下寄語。從「布里安娜第一天上學」到「布里安娜十八歲生日」,從「布里安娜的婚禮」到「布里安娜退休」,還有「當你的寵物死了」「當你分手或經歷了糟糕的一天」……希瑟想用這些卡片上的話,在自己不能再陪伴女兒長大時,能給她安慰、鼓勵和愛。

她寫在卡片上的內容溫暖而樸素——

「十六歲正值青春迷惘叛逆,但這也是生命中最美的歲月。別管其他人的想法。你只要保持善良、 、做自己就好了。」

——致布里安娜十六歲生日

「是的,現在你是個成年人了,但這並不意味著你的人生都要按部就班。」

——致布里安娜的十八歲生日

「你爸爸和我總是談起,等你大了便帶你一塊出去喝酒,想想那場景應該會既尷尬又好玩吧。對不起,到時我沒辦法陪在你身邊。記得幫我點一杯伏特加兌紅牛。」

——致布里安娜與爸爸喝第一杯酒

「你總把爸爸叫作『媽媽的真愛』。能遇到你爸爸,確實是我無比的幸運。自從遇到他,我的生活頓時變得不一樣了,我有了一個可以一起開懷大笑、分享一切的好朋友。一生中,能找到自己的真愛是很難得又很特別的一件事情。現在看到你找到自己生命的另一半,我高興得無以言表。」

——致布里安娜的婚禮

希瑟留給女兒布里安娜的卡片

這些寄語里是一個媽媽對女兒的愛,和其他許許多多的媽媽一樣。它分外讓人感動的原因就在於這位媽媽即將離開世間,不再能真的陪伴她的孩子長大。——很多時候,是終點和距離終點的遠近賦予過程特別的意義,人生的意義恰恰是在死亡的燭照中凸顯。

所以,這本書最觸動人的內容其實不是作者對女兒的愛意,而是關於死亡。雖然整本書的目錄是以給女兒布里安娜不同成長時刻的卡片來編排,但更多的篇幅是希瑟記錄的自己與病痛抗爭的體驗,是她在臨近死亡的狀態下對生活的思考和選擇。

她寫下了很多細節。比如,癌症病人需要接受化療,而化療會帶來嚴重的副作用,這早已是盡人皆知的常識。但希瑟的講述,竟是我第一次如此具體地了解關於化療的經過。她平靜的敘述,讓與癌症搏鬥的艱難和脆弱赤裸裸地顯示在讀者眼前,一時間,我彷彿成了站在她身旁的朋友,卻因為看到了過於殘酷的真實,說不出一句可以安慰的話。

直到我開始化療之後,我才知道原來化療所用的並不只是某種單一的藥物。化療的藥物中包括亞德里亞毒素、卡帕、紫杉酚、艾瑞布林、希羅達等。我服用了十種不同的藥物。其副作用包括噁心、疲勞、掉發、胃口不佳、指甲變灰——如果指甲還未脫落的話。你要是聽到接受化療的人稱這些葯為「毒藥」或者聲稱「有毒廢料」進入了身體,要知道他們並非誇大其詞。每次護士幫我注射藥物的時候,她都要戴上面具、塑料護眼罩、全身圍裙和手套——儼然一副進入「生化區」的樣子。

有一種化療葯的包裝袋上貼有大大的「生物危害」紅色標籤。另一個袋子上則貼著「病理性廢棄物」的黃色標籤。除此之外還有綠色標籤,上面寫著「切勿丟入水槽或下水道。請投入有毒物垃圾箱」。如果你順著下水管道將其扔下,將是很危險的一件事,然而將其直接注入我的頸靜脈卻是可以的。亞德里亞毒素,在癌症世界中又被稱作「紅色魔鬼」,每次打這種葯的時候我都覺得很害怕。那是一種紅色的液體,一種很早以前就研發出來的化療藥物。……護士每次都很小心翼翼,以防幫我注射的時候弄到他們自己手上,他們說哪怕濺上一點都足以燒穿皮膚。然而,這樣的葯卻被注入了我的血管。

病中的希瑟和女兒在一起。

希瑟無疑有著樂觀——至少是努力樂觀——的態度。她寫自己如何學習笑著面對死亡。當一如既往地從醫生那裡聽完令人沉重的消息,她微笑著問她的腫瘤醫醫師:「我可以多文幾處文身嗎?」她想「要是我的右肩膀能文上一團飄逸的粉色花朵,應該很棒吧」。而即便身體已經極為虛弱,希瑟還是去看了自己最喜歡的克魯小丑樂隊的演出——穿著一件黑色的印著「我還沒死」的T恤,頂著一頭閃亮的紫色假髮。面對步步接近的終點,她選擇「抓緊機會,做你能做的」, 「笑容無法治癒癌症,但它卻能讓面對癌症的每一天過得更輕鬆」。

她寫自己如何妥當地設想與安排死後的生活。

我知道傑夫有可能會再婚,而布里也會有一個慈愛的繼母,在她需要女性關愛的時候給予她幫助。傑夫和我就此討論過好幾回,我也真誠地希望在我走後他能夠找到合適的伴侶,讓布里有一個愛她的新媽媽。當然,我沒法親眼見證這些,或許這也是我能接受這一切的原因之一吧。但發自內心地說,我確實希望傑夫能快樂。他也明白這一點。

她還提前布置了自己的葬禮,像見婚禮策劃師一樣見自己的葬禮策劃師。她選擇了女兒喜歡的植物園作為葬禮的舉行地,「只希望所有人都能度過一段愉快的時光,彼此談論跟我有關的事情,一個個笑到肚子痛」。

希瑟留下的所有照片,幾乎都是大大的笑臉。

正是這種在痛苦中保持笑容的態度,保證了這本關於癌症和死亡的書不讓人覺得可怕。畢竟,對於殘酷的事情,人往往是脆弱的,害怕面對的。但因為對生活和自己的情緒有細膩的體察,希瑟記錄下的情感並非單一維度,而有著真實的層次感。比如,那些感動了許多人的卡片絕非順利地寫下,而伴隨著傷痛和懷疑:「明明知道自己無法再見證女兒的生日,叫我如何能平靜地祝她生日快樂?還有一部分原因,大概是擔心布里看到這些卡片的反應。二十或三十年後,布里會嫁給什麼樣的人?我無從知曉,那結婚賀卡究竟該如何下筆呢?或者說我的祝福對她而言還重要嗎?」

甚至,除了感謝她在患癌症之後得到的來自朋友和陌生人的善良和關切,她也記下自己對於人們的一些「不滿」。當她在社交媒體上發過一張抱著糖果的照片,結果收到很多網友發來的信息,他們說糖是引發癌症的兇手之一,所以她需要馬上停止吃糖,「這樣才能保有打贏這場仗的希望」。儘管知道他們的本意是好的,希瑟卻感覺到,他們似乎是在暗示她不能好好照顧自己,不顧及自己的身體,儘管她只是吃了一次糖。她說:「請大家明白,癌症早期患者必須接受一個可怕的現實,那就是哪怕醫生告訴他們已經臨床治癒,但癌症還是可能隨時捲土重來,而這很可能跟他們在『被治癒』期間的生活方式沒任何關係。」

身為一個乳腺癌晚期患者,她還對宣傳防治乳腺癌的「粉紅絲帶」運動表達了異見。因為那一活動強調的始終是防治意識階段,對於她這樣的已經到了第四階段的晚期患者,好看的粉紅色故事早已不適用,但卻被這種商業化的宣傳所忽視了。「我們沒有戰鬥機會,也不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從此過上幸福生活』故事裡的主角,沒有所謂的『防治意識』能幫助我們」。

如此面對大家的友善和公益行動似乎不是完美的「禮貌」,但它真實,能讓我們對如何對待癌症患者這件事上有一些反思,畢竟,「善良」和「公益」並不像字面上顯示的那麼簡單。

《給布里安娜的卡片》英文版封面

寫這本小書用了希瑟四十九天的時間——幾乎就是她生命中最後四十九天。第五十天,就在把書的手稿交給出版商幾個小時之後,希瑟在丈夫傑夫的陪伴下離開了人世。我們無法苛求這樣一本書有關於死亡的深度哲學思考,或者在文學上經過足夠的淬鍊,它完全不是那樣的書。它就是簡單的,平易的,並因為真實的故事和情感,能輕易讓人產生共情,讓我們自然而然地站在一位年輕的絕症母親的立場上,以一種陌生的視角看待我們自己的生命。

共情和代入感就是它的意義。雖然孔子的話是「未知生,焉知死」,但這些年,越來越多的人明白了新的道理:只有認識死亡,才能更好地認識生命,「生命教育」、「死亡教育」已經不是陌生的概念。如何認識死亡?除了近距離地經歷親人、友人的死亡,最好的途徑就是通過別人的故事,來自陌生人卻得到了充分的、真切的講述的故事。「共情」簡直是一種神奇的能力,讓人能從其他人的體驗中,獲得自身的體悟。

關於生命與死亡的延伸閱讀

《當呼吸化為空氣》作者:[美] 保羅·卡拉尼什譯者:何雨珈版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6年10月

極為優秀的美國天才醫生保羅·卡拉尼什,在36歲時發現自己患了肺癌。自此,他開始以醫生和患者的雙重身份,記錄自己的餘生,反思醫療與人性。

《直視驕陽:征服死亡恐懼》

作者:歐文·亞隆

版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15年3月

心理治療家亞隆帶我們走上對死亡的探索之旅,能讓你淚流滿面,也能讓你豁然開朗,會心大笑。

《影像中的生死課》

作者:陸曉婭

版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6年8月

陸曉婭老師從2012年開始在北京師範大學開設「影像中的生死學」公共選修課,受到北師大校內外師生的熱烈歡迎。基於這門「生死課」的授課筆記實錄結集為《影像中的生死課》出版。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撰文:李妍;編輯:小鹽。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書評周刊 的精彩文章:

關於中國,我們以為自己知道但其實一知半解的常識
蘇曼殊:好個和尚,忒煞風流

TAG:新京報書評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