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能屈能伸,潛遁巧變

能屈能伸,潛遁巧變

《法苑珠林》上說:「潛遁巧變,善弄冥馳,偉哉仁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遁」與「變」就是變化的意思,「冥馳」就是世間萬物的意思,將這兩個詞結合起來,意思就是說學佛者要懂得變化,根據世間萬物的情形變幻自身,從而使得自己與萬物交融,如此才說得上是最大的仁德和智慧。

為什麼人要不斷地變化呢?因為所處的環境總是在變化,有句話叫「不能讓環境適應人,而只能讓人適應環境」。不同的環境決定人選擇以怎樣的方式去立身,譬如當形勢比人強的時候,人就只能俯下身段,屈服於形勢,如此才不至於成為形勢的犧牲品,付出無謂而難以承擔的代價。

人只有根據形勢不斷地變化,才能夠算得上是逍遙,而人變幻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人的身段。南懷瑾大師曾用禪法來講解莊子的《逍遙遊》,他認為《逍遙遊》的核心就是告訴我們世界都是變化的,外物可以「物化」,而為了適應外物,人則應該「自化」,所謂「自化」就是指變化自身來適應外界。

《逍遙遊》開頭這樣寫道:「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莊子為什麼在一開篇就寫這麼一段話呢?當然是有特殊的意思的。莊子是想藉此來寫出變幻的重要性。人只有能大能小、變幻無窮,才能翱翔於天地、逍遙於宇內。

《賢愚經》裡面有這樣一個故事:以前摩羯國中有一長者,生了一個男孩,那男孩相貌甚是可愛,更令人稱奇的是他出生之日屋子中出現了一個金象。父母非常開心,就借著這個吉兆給他起名為象護。

小象護漸漸長大,金象也長大了,進進出出從不相離。象大小便都是金子,象護家因此富裕了起來。小象護經常騎象出去遊玩,久而久之就被阿闍世王知道了,於是便要象護把大象牽來給他看看。阿闍世王一看,自然十分喜歡,因此就把象留了下來。象護雖然不願意,但沒有辦法,只好忍痛割愛。

然而回家沒過幾天,大象卻自己回來了。象護因此更加高興,但恐怕阿闍世王因為大象憎惡自己,因此投身佛家。象護出家之後,經常去寺廟靜思,大象自然也時常隨其左右,因此舍衛國人就都知道了這件事。

人們都想來看大象,因此寺廟周圍吵鬧不已,僧人們無法靜修,於是便一起去請佛祖想辦法。佛祖於是找來象護,讓他遣散大象,大象自然不肯離去。佛於是再次找來象護,對他說:「你去對大象說,我今生與你的緣分已盡了,你應該離開了。」象護遵照佛祖把這番話說給了大象,瞬間大象就消失於無形了。

《賢愚經》上面這個故事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呢?那大象就如同我們一種為人處世的姿態,有人自傲、有人自大、有人自滿、有人自卑、有人儒雅、有人親切。然而無論我們採用何種姿態,它都不是萬金油,不可能在所有場合、所有環境下都用同一種姿態去處世待人。當環境需要我們驕傲一些時,我們就應該讓自己的身量高大一點,當環境需要我們屈尊時,我們就必須讓自己低下頭顱,就如同最終象護捨棄大象一樣。

小時候我們看《西遊記》,都希望擁有孫悟空那根金箍棒。孫悟空的如意金箍棒為什麼是寶貝呢?就是因為它能伸又能縮,伸可以當擎天之柱,縮可以做繡花之針。試想,如果金箍棒只能縮而不能伸,那麼百丈開外的一根鑄鐵又有什麼用呢?最多不過是一塊柱石,絕不可能被孫悟空拿來當武器隨身攜帶。

具體到我們的人生,能屈能伸也是一樣重要的。譬如讀史書,我們經常能夠看到的一個詞叫作「微時」。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指一個人在還沒有發跡的時候,無論是劉邦、李淵,抑或是趙匡胤、朱元璋,都有其身處「微時」的片段,而這些後來成為九五之尊的開國皇帝在「微時」都是怎麼表現的呢?就是暫時忍耐,屈起身子來行事。

劉邦要是不屈,那麼就會被項羽擊敗;李淵要是不屈,就會被隋煬帝殺死;趙匡胤要是不屈,黃袍就落不到他的身上;朱元璋要是不屈,天下就不一定是他的。可以說,正是因為他們之前有忍耐的「屈」,才使得他們在日後能夠「伸」。

因此,每當我們的一種姿態被環境所不容時,請大家一定要記住《賢愚經》中的教誨,該屈的時候就屈,該放棄一些東西時就放棄一些東西,只有暫時的屈和放棄,才能夠換來長久的伸和得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儒道佛 的精彩文章:

TAG:儒道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