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大數據的外部特性背後,是無處安放的個人隱私

大數據的外部特性背後,是無處安放的個人隱私

昨天,大家還在為大數據智能時代帶來的便捷歡呼,今天,覺醒的隱私意識讓大家因處在大數據的網路之下而人人自危。

3月17日,大數據互聯網公司Facebook遭遇了史上最大危機,包括英國《衛報》、美國《紐約時報》在內的多家媒體報道了Facebook數據泄露事件,「劍橋分析公司通過Facebook獲取了超過5000萬名用戶的信息數據,這些數據甚至可能被用來操縱了2016年的美國大選。」

「數據泄露」醜聞給Facebook帶來不可挽回的負面影響,曝出醜聞的當周,Facebook股價暴跌13%,憤怒的公眾甚至在網上發起「#DeleteFacebook(刪除臉書)」運動。

但,這僅僅是FB的數據危機么?無獨有偶,百度董事長兼 CEO 李彥宏在中國高層發展論壇針對互聯網和數據隱私議題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中國人更加開放,對隱私問題沒有那麼敏感,很多情況下,他們願意用隱私交換便利性。」

李彥宏的言論再度引發群情聲討,微博輿論場中,強調保護互聯網時代下的個人信息呼聲四起,「大數據時代,人人都在裸奔」的說法逐漸佔據輿論主流。

隨著互聯網科技的發展,「大數據」概念應運而生,並藉助這一技術驅動了大部分產業的變革。對於普通網民而言,對於大數據更直觀的獲利通常體現在大數據提供更高效的信息和服務上,更便捷的智慧物流,更快捷的出行選擇,開啟了真正的智能化生活。

「科技是把雙刃劍」,伴隨企業大數據在商業領域的深入應用,其凸顯出的負面特性也逐漸引起重視。具體表現為以下四點:

一是體現在企業濫用用戶隱私數據。互聯網時代下,我們的隱私到底承擔著多大的風險?騰訊社會研究中心聯合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聯合發布的《2017年度網路隱私安全及網路欺詐行為分析報告》隱私安全測試結果顯示,2017年下半年,852個Android手機APP中有98.5%都要獲取用戶隱私許可權,這比去年一季度增長了2%。測評還發現,對隱私許可權管理相對完善的iOS系統,同樣也存在隱私泄露問題。

隱私泄露高風險之下,隱私數據被濫用似乎也成為了互聯網時代部分社會責任感薄弱企業心照不宣的金融手段。

事實上,在Facebook的5000萬用戶個人數據被非法竊取事件爆發之後,蘋果CEO蒂姆·庫克曾就在不久前結束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呼籲應採取更嚴格的隱私保護措施,制定一些新的、細節的監管規則,以防止用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用戶信息被整合在一起,並以新的方式被應用。

二是深度洞察用戶弱點,從而殺熟。大數據隱私問題在國際輿論場正處於風口浪尖,國內「大數據殺熟」也引得民怨四起。大數據殺熟是指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客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要貴出許多的現象。

起因是有網友爆料在使用滴滴打車時,同一段路程,同樣出發點,同樣目的地,軟體對兩部手機的報價竟然不一樣。一石驚起千層浪,眾多網友紛紛在網路上曝光自己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一些價格波動較大的行業如線上預訂酒店、網購電影票、網約車等成為「殺熟」重災區。

類似不良現象遭受多方責難,《人民日報》也發文痛批:「技術本身是中性的,要避免『技術的貪慾』,既要求擁有技術者不丟失克制的美德,更應構建與大數據發展相適應的消費權利觀念。」部分網友認為企業應該利用大數據給用戶提供合理的定價,而不是一昧用大數據宰熟,因為宰熟現象被曝光後不僅破壞了長期建立的行業口碑,也丟失了忠誠用戶的信賴,得不償失。

三是能夠精準挖掘監察漏洞,例如在發達地區不推低俗廣告,落後地區卻充斥著虛假廣告。一向以演算法精準自矜的今日頭條多次因大數據身陷輿論旋渦。3月29日晚,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播出《「今日頭條」廣告里的「二跳」玄機》:「今日頭條在二三線管的松的城市廣告發布時暗藏玄機,二次跳轉引誘消費者步入圈套。」

「今日頭條」的虛假廣告專攻二三線城市用大數據「智能」欺騙消費者背後的惡意讓人不寒而慄。眾所周知,去年12月,北京網信辦嚴肅要求「今日頭條」進行整改,原因是今日頭條存在持續傳播色情低俗信息、違規提供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以及標題黨等問題。

3月30日晚,人民網發文直言:「今日頭條是無視法律法規的今日頭條,是大肆坑害民眾的今日頭條,也是不拿監管當回事的今日頭條!」「技術無罪」的說法受到部分網友詬病,加強大數據監管的呼聲高漲。

四是基於演算法和數據形成信息繭房。信息繭房是指人們在信息領域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從而將自己的生活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的現象。流量為王的時代,各大互聯網公司都在嘗試使用智能化演算法和過濾機制,為用戶提供精準個性化推送服務的同時實現長久的留住用戶。

然而,在個性化信息服務之下,用戶的視野逐漸限制在自己喜好的範圍內,信息環境窄化,不自覺的被禁錮在「信息繭房」內,部分網友認為一昧依賴智能化演算法推薦,媒體和用戶都終將成為演算法和技術的奴隸。

正如《界面》在《【思想界】Facebook「泄密門」:「互聯網民主」美夢破滅 「數字利維坦」威脅重臨》中所言,「對於用戶而言,他們在網路上社交、娛樂、消費的同時,也不知不覺地淪為了『數字勞工』,通過上傳個人信息和留下瀏覽記錄,不斷為互聯網公司創造著財富。」

個人信息保護在大數據的新環境下無疑是嚴峻的問題,叫苦不迭的網友揶揄並不是願意「以隱私換便利」,而是不得不被願意。網民在呼籲提升自身隱私防範意識的同時,更希望看到互聯網公司能從態度和技術上加強對用戶信息技術的保護。這不是互聯網大數據危機下隱私意識的第一次覺醒,但希望是最後一次由大數據負面特性引發的輿論浪潮。

— [ THE END ]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媒體指數 的精彩文章:

「輿論搭車」是什麼?
《雙世寵妃2》甜蜜開機 原班人馬再續前緣!

TAG:新媒體指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