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思語—法國當代藝術展
主辦單位:華人當代美術館、渝北區文化館
協辦單位:藝鯊藝術、小乘文化、知生堂
出品人:羅群毅、何玲
策展人:段曉濱、Serge Mistichelli
參展藝術家:瑪麗-若瑟·阿爾曼多(Marie-José Armando)、若瑟·瑞努奇(José Renucci)、卡爾拉·范德韋爾夫(Carla van der Werf)、讓-馬力·卡爾特羅(Jean-Marie Cartereau)
展覽統籌:張 傑
展覽時間:2018年4月13日-5月13日
開幕:2018年4月13日16:00
展覽場館:華人當代美術館
詳細地址:重慶市渝北區回興街道湖濱東路59號
絲路思語—法國當代藝術家四人展
中國與法國之間思想文化藝術的相互影響,至少可以追溯至三百多年前的17世紀末。彼時,「太陽王」路易十四派遣幾名身為法蘭西學士院「飽學之士」的耶穌會士前往康熙帝治下的中央帝國,以期在兩大帝國之間,建立宗教商業之外,科學藝術的聯繫。耶穌會士們對中國的觀察研究以及介紹,在法國引起轟動。一股「中國熱」中,不僅法國宮廷、重臣名流對來自中國的藝術、物件痴迷熱愛,啟蒙運動的翹楚如伏爾泰等也對理想化了的中國儒家思想膜拜有加。中國方面,百餘年來,中國的現代化道路上,無論是政治社會、思想體制,還是藝術生活,或多或少都可以瞥見來自法國的影子。
在前全球化時代,中法雙方對於對方的解讀,乃基於自身的歷史境遇而產生的對「他者」的想像。全球化使世界的距離縮小,成為麥克盧漢的「地球村」,不同文化文明遭遇的境況日漸趨同。發生於巴黎的恐怖襲擊,北京深感切膚之痛;北京天空的霧霾,巴黎同樣在呼吸。這一背景下,中國設想的「新絲路」,不僅僅將加強不同文化社會經濟體的交流聯繫,也將推波助瀾,培育出不同文化的共同經驗。基於此,我們邀請四位來自法國的藝術家,將他們的作品置於遠離母語文化的環境中,以期觀察考察其作品與另一場域、社會文化空間的關係。
參展的四位藝術家均來自法國南部普羅旺斯及蔚藍海岸地區。這一地區北靠歐洲大陸,朝南面向非洲,西接大西洋,東眺亞洲大陸;義大利、西班牙、阿拉伯文化在此交互生長,成為地中海文化多樣性的一個微型縮影。
參展作品也將呈現出豐富的樣式。瑪麗-若瑟?阿爾曼多(Marie-José Armando)以陶瓷為材料的裝置作品,力圖藉由手工性的行為,構建人與自然的交融;若瑟?瑞努奇(José Renucci)通過其抽象表現的布面油畫與紙上作品,追求個人內心與外部世界的衝突與和解;讓-馬里?卡特爾羅(Jean-Marie Cartereau)的素描繪畫創造出一個洪荒或者末日之時,黑森林般的世界;卡爾拉?范德韋爾夫(Carla van der Werf)的塑膠紙板綜合材料繪畫,將專註於人類共同記憶的延續與自然的循環往複。
這些來自地中海的藝術作品,在美麗的山城重慶,將有如何遭遇呢?雖然今天的中國早已見過了藝術史上的經典之作,對世界當代藝術的種種面相也習以為常,但與這樣一些發生於異域,普通日常的藝術行為的相遇,結果仍然相當值得期待。
段曉濱
二零一八年三月
參展藝術家
瑪麗-若瑟?阿爾曼多 Marie-José Armando
攝影:Myriam Villain
生於法國尼斯。
就讀於法國艾克斯-普羅旺斯大學造型藝術專業,並在尼斯阿爾松別墅Villa Arson(隸屬法國文化部,包含國立高等藝術學院,國家當代藝術中心等藝術文化機構······)的陶瓷藝術工作室駐村學習創作兩年。從上世紀80年代起,相繼就職於尼斯美術館、尼斯現當代藝術博物館,擔任尼斯馬蒂斯美術館副館長。2005年至今,瑪麗-若瑟主要往返於法國南部與突尼西亞之間生活工作。
瑪麗-若瑟的藝術以陶瓷為媒介,闡釋對自然世界的感觀。其作品造型常常受到自然的啟發,一些種子,幾塊石子,曲卷的植物、剝落的樹皮、纖細的髮絲,自然生髮的組合,簡約、優雅。她吸取日本傳統的樂燒技藝,生胚素燒不上釉彩。注重燒制過程中有意識的創作與即興表達的結合,並將自然之物抽象化、純粹化;由此契合了東方的禪學之道以及當代藝術的極簡主義。
展覽:
2006年「迴響」 -Valbonne,法國
2009年「純粹」-Sadika空間,突尼西亞
2010年 Jneh Khottifa-Sidi Kacemjlizi國家陶瓷藝術中心,突尼西亞
2012年 巴黎「新現實沙龍」(Salon de RéalitésNouvelles),法國
2012年 Biot陶瓷歷史博物館, 法國
2013年「脆弱」-Sidi Sou Said市鎮畫廊,突尼西亞
2013年「手」-La Marsa希望當代藝術畫廊,突尼西亞
2014年 B』Chira藝術中心-突尼西亞
2014年「環繞地球II」-Le Violon Bleu畫廊,SidiBou Said,突尼西亞
2015年「Imago Mundi」,威尼斯雙年展,義大利
2015年 巴黎「新現實主義沙龍」( Salon de RéalitésNouvelles),法國
2016年「Imago Mundi」,聯合國萬國宮/紐約
2016年普瑞特藝術學院(Pratt Instituté)/布魯克林,美國
2016年「華氏」畫廊,Carthage,突尼西亞
2016年「致敬Alain Nadaud」,突尼西亞國家圖書館,突尼西亞
個人主頁:https://mairie-josearmando.wix.com/artisteceramiste
雙手揉捏著……
讓-克勞德?韋蘭 Jean-Claude Villain
(詩人,藝術評論家)
雙手反覆揉捏著一個泥團。它漸漸圓潤起來,好似一顆小小的星球;或者,一個隆起的腹部。在這一簡單的動作之下,一個世界,一個既具私密性又兼宇宙性的世界,誕生了。對於藝術家來說,泥土,也許比其它任何物質,更能引導最初始、最隱秘的那個自我走向廣袤無垠的外部世界。最初的火種已熄滅,可因著燒制之故,火焰將被再度喚醒;水,火的另一極,塑形的潤滑劑,正從泥盆中舀入,它將檢驗泥胚的柔韌和光滑;還有乾燥的空氣,它是如此地顯而易見,以至於常常被遺忘。它將一同參與組成古代哲學家所聲稱,構成世界的四元素四邊形。
Jonche?e(散落)_陶瓷和金屬_400x500cm
瑪麗-若瑟?阿爾曼多作品的形態以及她構建組織的裝置,屬於今天我們所稱之為的「當代藝術」。但事實上,陶藝和石雕一樣,屬於歷史上最古老的藝術之一,它們沒有年齡概念。作品的風格流派,其所假定的文化及時代特徵,僅僅標籤著一個相對的時間軸線。今天,當瑪麗-若瑟?阿爾曼多製作一個樂燒陶碗時,我們很容易將其與日本17世紀的陶器相混淆;就如同當一名原始派藝術家塑造出一個粗野樸拙的形體時,人們會以為遇到一件考古博物館展出的上千年的展品;再或如畢加索筆下的貓頭鷹,在不知曉的情況下,可能會被誤認為肖維岩洞中3萬2千年前的繪畫。儘管如此,瑪麗-若瑟?阿爾曼多的作品會令我們立即察覺到其中「當代的」現代性:那些抽象的形,以一種純粹的美,近乎於自我生長,沒有特定的功用和明顯的涵義。伴隨著布局安排,首先令人著迷,然後提出問題讓人思考。無需言語,通過情感激發,觀者的目光被吸引,我們的靈魂沉浸於其中。這一美,足以自證自明,不需要更多的佐證來證明她所創造的內在魔力。然而,這些抽象之形之所以能夠準確地捕獲到微妙的情感,既非毫無由來的巧合與偶然,也非興之所至、純然的即興之作,而是因為它們從內部被滋養,被賦予了意義。
onde 波之二/粗陶/30x30x3cm
通常,瑪麗-若瑟製作的亞光白色陶件會置放於與之相對的黑色磨砂金屬襯板之上。或者再如,置於一堆用墨魚汁染黑的細細的針狀物之中。這些未上釉彩的白色陶件構成了其作品的美學意義。有人將之稱為「東方的」,意指簡樸的美學、「空」的美學,一言以蔽之,「禪」。可是這些由瞬間靈感及有意識的創作意圖共同催生滋養的作品,並非始於「無」,也不屬於那個在此刻意彰顯其高緲的「空」。它們令人如此著迷,乃因為沒有人可以立即說出,為何以及如何它們產生了一種自相矛盾的感覺:突如其來的異樣感以及隱秘內在的相識感。
Plumes du hasard 幸運之羽之二/瓷與金屬/50x50x8cm
瑪麗-若瑟從對自然形態的細緻觀察中獲得創作養分。對於這一點,只需看看她作品的標題即可得知。相對石頭而言,是植物世界的內在秩序為她提供了創作靈感。石頭這種材質特有的審美特徵從一開始即促使人思考,而植物首先抓住藝術家的目光,將其投向並浸染於其豐富的植物形態;繼之,在創作過程中,藉由內在而凝神的靜思,作品的形態從一種狀態生髮並構建出另一種狀態,大量的形式因此被創造出來。由於這一凝視先於行動的能力,我們在瑪麗-若瑟那裡察覺到一種自然的神秘主義。這種神秘主義拋開科學及某種特定的自然主義思維,深深地沉浸於審美的注視之中:目光掃過一塊樹皮、一朵花、一片樹葉、一顆果子,細細地搜尋著,直至發現它們隱藏的秘密,感知其最基本的結構所展示出的獨特性。所以,藉由她的敏感,她對造型的感受力,瑪麗-若瑟的作品常常被視為植物世界中植物形態肉眼可見的生長;當然有時也涉及礦物世界,比如她創作的那些礫石,在被打磨光滑的棱邊的晃動中,神奇地進行著自我交談。
立方體·展覽現場/白色釉瓷
儘管一開始並沒有意識到,但當我們的雙眼辨認出身處其中的這個世界的基本幾何構造,並揭示出構建著我們自身的共相之時,就是狂喜的誕生之日。如是,藝術與自然結合在一起,不需要相互模仿;目光與心靈相通,通過分享最私密同時也是最普通的那部分自我,藝術帶領我們進入一種心醉神迷的自然狀態。
(翻譯:XB?M)
若瑟?瑞努奇José Renucci
攝影:Patrick Lombard
成長於一個充盈著藝術氛圍的家庭。年幼之時,法國蔚藍海岸、普羅旺斯地區最好的藝術家及作家常為家中座上客。耳濡目染之下,自幼即確定了其繪畫之路。在土倫美術學院學習之後,以教授繪畫維生,成為一名職業藝術家。
雖然其藝術活動主要集中於法國南部蔚藍海岸及普羅旺斯地區,若瑟·瑞努奇的名字卻與法國甚至國際上重要的知名當代藝術家聯繫在一起。他曾與法國當代著名抽象雕塑大師阿爾伯-費浩(AlbertFéraud)舉辦二人聯展;被選入有以運用黑色而聞名於世的藝術家皮埃爾-蘇拉熱(PierreSoulages)參與的群展。瑞努奇的作品備受藏家追捧。
瑞努奇的早期作品以具象寫實為主,涉及兩個基本主題:風景及女人體。90年代以後,轉向抽象表現,並逐漸發展出其特有的繪畫語言。他所追求的,是在混亂無序中建構平衡與和諧;喧囂騷動中呈現寂靜與平和;這一矛盾的追求,同樣出現在其繪畫語言之中。他的作品一直伴隨著「邊緣、界限」的概念。彷彿畫中畫,在畫框內再造邊界,於方寸之間布局經營。畫面之內線條筆跡自由律動,色彩單純飽滿,生機勃勃的能量馴服了邊界的束縛,打開一道窗口,創造出一個開放的空間。
展覽:
1997年 個展-法國松鼠儲蓄銀行蔚藍海岸分行文化空間,土倫及尼斯,法國
1998年 城堡·美術館,Bad Sakingen,德國
1999年 個展-Artim畫廊,斯特拉斯堡,法國
2003年「若瑟·瑞努奇,雜訊前的回聲」(個展),LaPalette畫廊,土倫,法國
2004年「阿爾貝·費浩與若瑟·瑞努奇」,(Albert Féraud et José Renuci)
法國松鼠儲蓄銀行蔚藍海岸分行文化空間,土倫及尼斯,法國
2010年 瓦爾省藝術學會展榮譽邀請,La Garde,法國
2011年 個展-Sebastien藝術中心,Saint-Cyr,法國
2016年 個展-Aumerade酒堡,Pierrefeu,法國
失衡中的平衡--若瑟?瑞努奇抽象藝術中的幾個概念
帕特里克? 龍巴爾 Patrick Lombar
在若瑟·瑞努奇的繪畫中,有著一種完美主義的姿態。 這一姿態體現在他對畫面空間的反覆布局,苦心經營之中,也使他的作品成為節制的藝術樣本:敏銳與遲緩;安詳從容與內心激戰;直覺與理性;自由與自律…...藝術家如同掌控大師,精心調和所有的矛盾對立,直至平衡與和諧。
一切均非偶然。
在多年的藝術創作中,從具象到抽象,若瑟·瑞努奇一步步地確定了其辨識度極高的繪畫語言。
Avant de s"egarer 迷失之前/100x100cm/布面油畫
空白,抑或呼吸的空間
滿於畫布先天性的封閉式幾何構造,若瑟?瑞努奇在畫框之內再造開放的邊界,以期超越畫布的限制,為畫面打開一道窗口。畫面中心往往處於興奮騷動之中,吸引著目光遊走於色彩的起伏變幻,線條的交錯糾纏;空白之邊游移不定,它的輪廓參差錯落,卻始終保留著一扇窗,一扇可以讓光照射進來的窗,一個可以令畫作呼吸的空間。
Contre courant 逆流/2014年/26.5x26.5cm/紙上綜合材料
留白與充盈
空白,在若瑟?瑞努奇的繪畫藝術中,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元素。無意中,它與東方藝術的審美傳統「留白」相契合。它的存在,不僅為畫面提供了一個得以伸展、溢出的縫隙,也使畫作中虛與實、邊緣與中心、空白與充盈、騷動與平和…...如是種種激烈尖銳的矛盾對立,得以被超越,被轉化調合,成為統一和諧的整體。空白/留白這一概念,與「充盈、圓滿」相伴相生,將我們引往通向生活藝術的智慧。在此,若瑟?瑞努奇進入了老子的哲學世界:「大盈若沖,其用不窮」。(《老子》第四十五章)。
Sur le sable 沙粒之上/100x100cm?布面油畫
情緒、失衡以及平衡
風、流動的空氣,開關門聲怦然作響…...門外的世界充滿著未知的誘惑。若瑟?瑞努奇任由情感情緒牽引,進入創作。他不願順從臣服於主題。對他來說,繪畫主題,從來不是他開始創作一幅作品的原動力。他說,「我喜歡讓自己淹沒於情緒、記憶碎片、雜亂無章、偶然意外之中。敘述、故事,對我毫無意義。」簡化、抽象化的形象被置於畫面之中;那些象徵性的符號,如同他的個人印章,無論是代表著情感爆發瞬間的一個點、還是揭示著某種姿態的一條線,構建著一個個開放的世界。這世界尚未被開墾,充滿了風、水、土、火;處於混沌喧囂之中,卻浮現出寧靜平和。那些不和諧的音符,蘊含著危險不詳的樂章,奇蹟般地被馴服,流淌出安寧的旋律。混亂失衡之中,誕生了平衡和諧。
Pour Grianne 致格里安娜/2016年/47x30.5cm 綜合材料
方寸之間的建築師
近些年來,在繼續架上油畫的同時,若瑟?瑞努奇創作了大量的紙上作品。他用手將白紙撕開,而非剪切,刻意保留紙的毛邊,並以此彰顯紙這種材料的原始屬性:飽含植物纖維的有機物質。撕碎的紙片被重新組合構造,並被筆墨色彩塗畫、連續重疊覆蓋,以推進或修正畫面。通常,紙上作品的直接性會導致作品的隨機和隨意,但在若瑟?瑞努奇這裡,紙上作品與其油畫作品一樣,追求精準的表達,也許,更甚一籌。正如他所宣稱的那樣:「有時,一切決定於毫釐之差」。
(翻譯:XB?M)
卡爾拉·范德韋爾夫 Carla van der Werf
攝影:Koen Fikkers
生於荷蘭海牙,後加入法國國籍,目前定居法國。
卡爾拉的教育及工作背景,使她具有多元文化的視野。曾就讀於荷蘭海牙、法國土倫美術學院,隨後相繼在法國、德國、匈牙利和荷蘭從事藝術治療工作,參與創建了法國瓦爾省皮埃爾菲精神病院藝術治療工作室,並長期擔任工作室負責人,使工作室在歐洲同一領域頗具聲名。
卡爾拉的藝術創作,無論是雕塑作品還是近年來涉及較多的塑膠紙板綜合材料繪畫,總是圍繞著「記憶」而展開。自然大地的記憶:億萬年形成的地質地貌、岩石、土壤多變的顏色…...人類的集體記憶:文字、書寫、思想、歷史…...個人的記憶:一趟旅行、閱讀的一本書,一次相遇…...這是一個極具人文氣質和人道精神的藝術家。她對歷史、哲學、文學的興趣,催生出其繪畫作品最重要的符號:文字書寫。羊皮紙或塑膠紙板上,手錄一段詩歌、或者她熱愛的哲學家斯賓諾薩的文字、或者個人的旅行隨感;書寫的過程貌似一種冥想的狀態,娟秀的筆跡,退隱於畫面筆觸色彩之後,模糊細小得近乎不可見卻又肯定著它們的存在。
展覽
1990年 現代藝術美術館-Utrecht,荷蘭
1991年 個展-「疑問空間」(畫廊),土倫,法國
當代藝術中心-Assen,荷蘭
1996年「艾爾斯蒂爾獎的十年「-VillaTamaris藝術中心,La Seyne-sur-Mer,法國
1997年「他者的痕迹」個展-Comoni中心,LeRevest, 法國
2003年 松鼠銀行展,巴黎,法國
2004年 個展-Leo van Hijningen,海牙,荷蘭
2007年「斯賓諾莎,思想者的面孔」個展,「鵪鶉小山崗」畫廊,巴黎,法國
2009年「旅行歸來」個展-「月亮工場」畫廊,LaSeyne-sur-Mer,法國
2013年「獲得光明」,Editions Caractère畫廊,巴黎,法國
2014年「抵抗的精神」- 「城牆「畫廊,土倫,法國
2015年「穿越城堡」,拿破崙城堡「黑曜岩」畫廊, LaSeyne-sur-Mer,法國
2016年「光反射」,藝術花園, Septèmes lesVallons,法國
2017年 懸崖藝術畫廊, Cotignac, 法國
個人主頁:carla van der werf : https//plasticiens-Wix.com
延綿的存在
卡爾拉?范德韋爾夫藝術家自述
幸運地,多重相異的文化,構成並塑造了我的文化身份:我的出生地荷蘭、時常旅居的中歐地區,以及長久以來居住的法國。
我對旅行的興趣就紮根於這片多元文化的土地。
旅行,可以使我深深地沉浸於一個國家的歷史,潛入腳下大地的記憶之中。
我看,我看見,我發現……
阿爾薩斯的光與影/膠片、墨和丙烯/214x61CM
隨後,表達的慾望油然而生:如何才能將我所見所思的一切與人類生命的過往與現狀聯繫在一起?我不停地問自己。人類的存在留下了些什麼痕迹呢?歷史的、地理的、考古的閱讀伴隨著我的探尋。
我的旅行同時也穿行於不同的語言之間:荷蘭語、法語、英語、德語和希伯來語。當我作畫或者雕塑塑模時,一個字、一個句子、一段文字,常常自動跳入腦海。
我的花園(冬)/膠片、墨、水彩和丙烯/100x70cm
我的塑膠紙板繪畫有著多層頁面,就如同地質學上的沉積地層:層理分明。最後一層通常有關風景,它隱約顯露出第一層頁面,那裡有另一段歷史、另一些感想。文字紮根於旅行之中,它們常常自發地顯現出來,彷彿從一種更加稠密的物質中掙脫而出,獲得解放:話語彰顯其存在,歷史清晰澄明。
如此一來,在可視與可讀的雙重層面上,我儘力地表達著這樣一個概念:生命的誕生和生命的延續。任何事物,從初始走向未來,都有其前因後果。
水光/膠片、墨汁、水彩和丙烯/50x70cm
為著同樣的緣由,當我創作青銅雕塑時,首先從泥土或者蠟開始,賦予材料以形態形狀,使之有別於其原初的天然狀態。然後通過一系列的技術性過程,最終得以完成一個處於延綿連續中的生命存在。
我的花園(夏)/膠片、墨、水彩和丙烯/100x70cm
延綿中的生命存在同時意味著生成與變化,意味著全方位的持續轉變。我最新的作品試圖在塑膠紙板上表現我的花園。一年又一年,我看著我的花園隨著時間、隨著季節輪迴往複,交替改變。園中石膏與鐵絲塑造的雕塑,就在那裡,暴露於坏天氣之下,經受著時間帶來的變化,並將我引入即刻的工作氛圍之中。四季更迭,大自然環繞在它們周圍,肆意生長蔓生其上,將其隱藏,隨後又為其揭去面紗。這是人類創造物與大自然之間或無聲或熱情洋溢的對話。我凝神靜聽,並以我的雙手將之轉化為另一種語言,一種世界性的語言。
(翻譯:XB?M)
讓-馬里·卡爾特羅 Jean-Marie Cartereau
攝影:Isidor Lappin
生於阿爾及利亞北部城市提亞雷特。5歲時隨父母回到法國定居。
法國土倫美術學院就讀期間,獲得法國國家「藝術與科學」項目獎學金,前往巴黎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見習,使他有機會接觸到應用植物生物學及比較解刨學。這段博物學經歷,在他未來的藝術創作之路上,留下不可抹去的痕迹。他所有的創作激情都將傾注於對自然生命體的關注。
卡爾特羅的創作涉獵甚廣。素描繪畫、油畫、雕塑、裝置、寫作…… 他創造的世界神秘而怪異,比侏羅紀時代更古老,比末日更長遠。藝術家本人彷彿往返於人類、動物、植物、無機物之間的擺渡人;又如穿越魔界、中土、靈界的魔法師;在這個持續轉化變異朦朧模糊的世界,卡特爾羅手持解刨刀,精準肯定地解刨著我們的焦慮與恐懼。
卡爾特羅目前居住生活在法國南部瓦爾省。作為創始人之一,他目前領導著瓦爾省皮埃爾菲精神病醫院藝術工作室的工作,該工作室以造型藝術創作的手段幫助病人康復。同時作為藝術家,他的藝術活動非常活躍。作品在法國各地及德國、荷蘭、比利時、加拿大、日本展出,並被多家公共機構及私人收藏。
展覽
1984年「生命與人造物「-阿維尼翁藝術節,法國
1985年 個展-土倫美術館,法國
1990年「男孩與女孩」-里斯本文化中心,葡萄牙
Beilen文化中心,荷蘭
1991年 法蘭克福國際圖書展,德國
1996年「藝術交界處」-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戛納,法國
2001年「狗與狼之間」個展-Ville Tamaris藝術中心,LaSeyne-sur-Mer,法國
2005年「安娜和亨利·叟塔(Anne et HenriSotta)最新收藏展」,馬賽,法國
2009年 五月沙龍-巴黎,
2013年「我的自然史,1980-2013」回顧展,VilleTamaris藝術中心,法國
2014年「致敬叟塔收藏」,Polysémie畫廊,馬賽法國
2015年「陰暗之部」,巴黎今日藝術畫廊,法國
2016年「古怪的天使」,巴黎今日藝術畫廊,法國
「由眼及手,並及四周」綠堡藝術中心,法國
2017年「紙上藝術」,Bondy宮,里昂,法國
2018年 個展,Guyenne加斯科涅(Gascogne)紙藝畫廊,波爾多,法國
個人主頁:
https://www.facebook.com/Jean-Marie-Cartereau-845466148831358/?ref=bookmarks
https://www.facebook.com/jeanmarie.cartereau
幽靈之根
瑪麗安娜·里永Marianne Rillon
(巴黎今日藝術畫廊主持人)
他的繪畫攪亂著我們對外界進行判斷的標準以及我們自身脆弱的確定性。讓-馬里·卡爾特羅將把我們帶入一個怎樣的世界呢? 礦物、 植物、動物、人類…… 界限分明、各守其所的世界令我們倍感安心;如今,它們之間持續不斷地相互滲透、交相作用,就彷彿洪荒之初,地球初始生命誕生的那一刻。或者,他將把我們帶往上古時期,那時所有的自然元素在永無休止地轉化蛻變。又或者,他正把我們引向此時此刻,我們幻想的最深處;此地,幽靈居住並生長於我們內心。「幽靈之根」(其一個系列作品的標題),對,正是這裡,讓-馬里·卡爾特羅將引領我們前往。介於狗與狼之間,在垂死的天體散發的光中,那是帶有局限性的文字描述所無法勾勒的世界。鳥,喙、頭顱、羽翼、空洞的眼眶、衰老的肌膚;肌肉、骨頭、或者樹根。文字過於貧乏,不足以表達繪畫所能給我們提供的豐富性。從詞源學的角度來說,「繪畫(dessin)」一詞,用來指明那些被描繪的事物或者形象,已經存在於此;而讓-馬里·卡爾特羅的繪畫抓住了一個正在充分生成變化的世界,表現著一個不大可能實現的未來。
Ailes, éther et limbes 羽翼,以太及煉獄系列之七/2017年/29x22cm
在事物狀態的兩極之間:生與死、有機與無機、天與地…...相對的雙方並不相互對抗,也不相互補充,而是如同紅樹林生態系統(注1)一般,在緩慢而紛亂的變形過程中相互滲透。這個悄無聲息的轉化著、這個難以被穿透的世界,對於那些想看得「清楚」,看得「真切」的人來說,對於那些敢於正視幽靈世界的詩人來說,恰恰是照亮內心的光源。「我們身上具有的某些陰暗特質給予了生命最明亮的光」,詩人兼導演帕索里尼如是說。深深地潛入我們內心的黑暗世界,可以確保並幫助我們面對人類現實存在的有限性所帶來的悲劇感。讓-馬里·卡爾特羅所創造的這些陰沉的生靈,將成為我們疏導並宣洩陰鬱之情的天使。
Ailes, éther et limbes 羽翼,以太及煉獄系列之三/2016年?18X10cm
在讓-馬里·卡爾特羅那裡,沒有什麼東西是懸而未決、含糊不清的;也沒有任何的朦朧懵懂或者刻意採用所謂的「柔焦」手法(注2),以便令我們感到焦慮不安。他手持畫筆彷彿手握手術刀,深入細緻地解刨著我們的焦慮。我們內心的陰鬱與歡愉,共同滋養於一個混亂的世界,他以極其精準的形體把握以及恰到好處的組合構圖使這一混亂世界變得清晰、迷人。
Paysages transitoires 過渡的風景系列之四/2016年/26x21cm
注1:紅樹林生態系統指生長於陸地與海洋交界帶,特殊的木本植物生態群落,具有為適應環境而演化出的氣生根及胎生現象。
注2 : 「柔焦」指在攝影或攝像過程中,控制和改變影像清晰度的技術。
(翻譯:XB·M)
藝術家自述/短詩
一個圖畫驅趕著另一個,再一個,再一個……
猶如我們趕走一個個噩夢
來吧,再來一個,冒著被淹沒的危險
此處濃煙滾滾,雖然火焰已熄滅。煙霧迷濛,天際晦暗,走出的希望漸去漸遠。
一雙羽翼的草圖浮現而出,猶如最後的救生板;渴望飛翔,靈魂卻依舊被釘牢於大地…...猶如從前被釘於門前的烏鴉,避免厄運到來。
一個圖畫驅趕著另一個,再一個,再一個……猶如清空感覺;猶如轉山的苦行者,沒有終點。
關於被遺忘的忘乎所以,猶如魂魄附體飛抵天外。
讓-馬力? 卡爾特羅
Jean-Marie Cartereau
2016年6月
(翻譯:XB·M)
註:
1、如果你喜歡我們的內容,可以轉發到朋友圈與大家一起分享!
2、你可以在微信上查找公共賬號,搜索「華人當代美術館」,加入我們的行列!
3、關注華人當代美術館微信公眾號,你可以獲得更多展訊、有趣的活動信息,很多都是免費的哦!
4、美術館常規開放時間:10:00-17:00
TAG:重慶華人當代美術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