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讀書,這是最好的回答
彭俐:北京日報社高級記者、詩人、評論家
讀書,就像吃飯和睡覺一樣,是維持我們生存的必須。不同的是,吃飯、睡覺,滿足我們肉體的需要,而讀書,則是滿足精神的需要。有些人,終其一生也只是肉體生命鮮活,而精神生命萎縮。這是因為,他們只顧得吃飯、睡覺,保養身體;卻沒有好好讀書、學習,培養精神。
書籍,為我們的精神生命提供養分;閱讀,則會讓我們的精神生命無比健碩。宋代文豪蘇軾曾經說出讀書的妙用,它可以使困窘貧寒的人變得高貴優雅,因為其美質內在,閃爍光華:「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古人在談到一個人的內在品質與文學修養時,常常會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金如錫,如圭如璧;又云:字吐珠璣,文鋪錦繡。我們想想看,這難道還不是精神生活上的錦衣華食、寶馬香車嗎?!
古人還說過這樣的話:「贈人以言,重於珠玉」。倘若不讀書,又怎麼會有「贈人以言」的能力呢。孔子云:「不讀詩,無以言」。這也是在強調飽讀詩書對人的言談舉止的影響。
是的,我們不能想像,在沒有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時候,人類是什麼樣子。或許,學會了語言文字表達,是我們人類文明真正誕生的標誌。而作為生命個體來說,情況大致相同,學會了讀和寫,我們才基本算是一個文明人,不辱智能生命的名分。好了,至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讀書,使人成為真正的人。
況且,在金錢至上的觀念和行為甚囂塵上的時候,你還能告訴我有比安安靜靜、心無旁騖的讀書更美好的事情嗎?
恐怕沒有。
然而,帶有狹隘自私目的的讀書卻並不美好,甚至有害。才學用於反社會、反人類的時候就會變成其主人的幫凶。無數事實證明,那些有文化、有知識的人,一旦假公濟私、謀取私利、貪贓枉法、陷害他人時,其手段會更加高明,其做法也會更加有效。因此,倘若我們在孩提時代沒有確立端正的讀書觀念,就很有可能在成年時成為有知識、有學問的庸俗市儈、卑鄙小人。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無數慘痛的事實。
為了虛榮的讀書,得到的不是知識,不過是帶有知識的虛榮;為了名利的讀書,獲取的不是學問,不過是學問裝點的名利。
古往今來的世界上,從來都不乏讀書人,缺少的是正直、高尚的讀書人,缺少的是實現自我的同時造福群體、功成名就的同時完善社會的讀書人。
那麼,所有念書的人、教書的人、寫書的人,都應該清楚地知道:讀書為誰,讀書為什麼。「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於讀書來說,「利其器」就是端正態度,所謂正心誠意。
有人———為做人而讀書;
有人———為做事而讀書。
但是,在今天的社會中,我們卻很少聽到前一種讀書觀念,而常常聽到後一種讀書觀念。
前者,是一種典型的價值理性的體現,體現的是人文精神,強調的是人格修養;後者則是一種典型的工具理性的表露,表達的是物質訴求,重視的是實用效果。
我們在此有必要說明,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提法,是德國社會學家、哲學家、政治學家、經濟學家馬克斯·韋伯最先提出的,作為社會學學術術語,在今天被廣泛使用,卻有多重解釋。簡言之,價值理性注重「人本」,而工具理性強調「物本」。
我們可以用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啟超小時候的讀書經歷作為例子。
梁啟超兒時讀書,注意力維持不久,青燈黃卷,不免犯困。見此情景,父親梁寶瑛就對兒子厲聲說:「汝自視乃如常兒乎?!」
注意,父親梁寶瑛並沒有說,不好好讀書,將來你能做什麼事情呢……而是說:「汝自視如常兒乎?!」深知讀書要義的梁父,在此特別提醒的是———做人!
難怪,在這樣的「做人為先」的教導下,梁啟超4歲讀《詩經》,7歲誦「四書」,9歲撰古文,17歲中舉……最終,成為一代文章大家,散文《少年中國說》,至今被學齡孩子們朗聲誦讀……再舉一個例子。
大學問家梁漱溟在中學(順天中學堂)畢業後,自學成才。他在年輕時,曾說過這樣一句擲地有聲的話:
「吾曹不出如蒼生何?!」
他的讀書志向,可謂遠大、偉岸。他雖一介書生,但目睹民生困厄,就立下宏願:「此心如飲苦藥……誓為天下生靈拔濟此厄……我今不為,而望誰為之乎?」
且看,作為讀書人的梁漱溟,並沒有為自己的衣食生計想得太具體,而是心懷天下。子曰(見《論語·為政》):「君子不器」。古人心目中的「君子」,乃為學而成德之人。朱子注曰:「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同。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
今天的梁漱溟和古時的孔子想到一塊兒去了,他們都認為,讀書應以做人為要務,而不該成為器物。
以上例舉的兩位文壇大家———梁啟超、梁漱溟,都是最著名的讀書人,他們的讀書心愿,可謂純潔端正,美麗動人,足為楷模,堪稱師表。
然而,談到一代又一代人到底為什麼讀書的問題,我們還必須申明,不能要求每一個讀書的孩子,都去做梁啟超和梁漱溟,非要拿此標準去丈量眾人,反倒表明我們自己患了道德理想化的強迫症。
那麼,還是孔學先師的觀點正確:「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對於大眾閱讀而言,我們知道,高標準當然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而讀書。那樣最好,不能再好。但是,更實際、更可行一點兒,還是讓大多數孩子先為自己修身、修為,先為報答自己父母的撫養、劬勞而讀書,來得更加懇切,也更加務實。
實話說,為什麼讀書的答案,應該有這樣一個較為合理的次序:第一,為自己;第二,為父母;第三,為國家;第四,為世界。
我以為,以上次序,不能顛倒。
我們自己大多都是從小學開始讀書,一路走來,不會不記得自己最初的讀書心理。我還記得自己上小學一年級時,老師在每個周末,給班裡學習成績好的學生髮一面蠟紙裁剪的小紅旗。我第一次得到這種獎勵,因為給老師鞠躬時鞠得太深,還把前額重重地磕在講桌上,磕了一個大包。但老師欣賞的表情、班裡同學們的掌聲,還是讓我獲得一種巨大的心理滿足。從那一刻起,我小小的心靈就懂得什麼叫榮譽,什麼叫尊重,這也正與我爭強好勝的天性相吻合。讀書,就是為了自己的尊嚴和榮譽。那時,我就認識到這麼多,也屢屢贏得勝利。看到父母常常因為我期末考試得了語文、數學的雙百分而高興,我自己既驕傲又自豪。
因此,推己及人,我想,對一個學齡期間的小孩子談讀書,如果一上來就講大道理,小孩子是聽不懂的,囫圇吞棗不管用。
那麼,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啟發式教育。我父母在我五六歲的時候,教我背誦王之渙所做《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你說,小孩子懂得「更上一層樓」的深刻寓意嗎?我想,我那時是懂的。我知道,「更上一層樓」,不是指在和爸爸媽媽去王府井百貨大樓買東西時多上一層樓;而是在說,人要往高處走,才能看得遠。
顯然,為自己讀書,也就是讓自己眼界更開闊、心胸更廣大。
讀書立志的第一個層次,即為自己讀書,不是自私的意思,而是自愛、自強的意思。
讀書志向的第二個層次,是為父母讀書。這絕不是說光宗耀祖,而是在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做兒女的,不知父母養育自己的艱辛,絕不會成為一個對群體、對社會有責任心,有擔當的人。
一個人,生來就具有三份責任:對自己的責任,對父母的責任,對社會的責任。
如今,城市中大多數父母都是職場中人,他們有工資,有養老金,不需要子女贍養,而子女能做的,恰恰是學有所成,成為社會的棟樑之才,讓自己的父母為他們的付出而感到安慰和驕傲。假使,社會和學校能夠強化這種觀念給學生,那將是非常有價值、有意義的倫理道德層面的訓導。人,總是先接受家庭倫理的熏陶,後接受社會倫理的教育。
讀書志向的第三個層次,是為國家和民族讀書。
讀書的境界與做人的境界成正比。正像一個人總是先懂得愛自己、愛父母之後,才會懂得愛民族、愛國家。這個次序同樣不能倒置。因為道理太簡單,一個人總是先有自我意識,而後才有群體和國家意識;一個人總是先和父母產生感情,而後才與民族和國家產生感情。當我們讀書讀到一定年齡,知識積累到一定水平,情感成熟到一定程度時,我們便知道,每個人都在一個特定的群體社會中生存,使用同一種語言,擁有同一種文化,而我們每個人的榮辱與民族、國家的興衰緊密相連。
一百年前,即20世紀初葉,「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有志青年不在少數。在那個中國長期積弱、貧窮落後、滿目瘡痍、病入膏肓的時代,同樣是捧讀書本,有的年輕人是想著工業救國,有的想科技救國,有的想教育救國,有的想軍事救國……總之,為了民族復興、祖國強盛而讀書的莘莘學子,奉獻了他們各自的生命激情與才華,傾注熱血、汗水,甚至付出寶貴生命,為我們21世紀成長起來的一代人,鋪平了道路,打下了基礎……那麼,我們今天難道不該為自己的民族和國家而寒窗苦讀、懸樑刺骨嗎?難道不該為一個偉大中國夢的實現而忘我投身嗎?!
然而,一個有趣的邏輯關係在此出現了,我們發現,無論是哪一個民族,無論是哪一個國家,無論在哪一個時代,當一個人能達到讀書的第四個層次和境界,即懂得為世界、為人類、為真理和正義讀書時,他才能很好地實現他的第三個讀書志向和目的———即為民族、為國家……
我們為什麼讀書?當大家都想清楚了,剩下的是事情就簡單多了。
我們呼籲,或許不算是遲到的呼籲,而是恰逢其時的呼籲,今天的中國人變得比以前富裕多了,他們中有很多人擁有這樣的經濟實力,那就是———每人一個書櫃、每家一個書房。一人一書櫃;一家一書房。
這是一個期盼,也是一個夢想。如果真的實現了這一夢想,我們相信中國社會一定非常文雅、優雅、風雅,我們所見的人一定個個知書達理且高級有趣……
在以上願望實現的過程中,我們還希望,在城市的街道或廣場上,豎立起我們國家歷史上偉大的讀書人、文化人的雕像;在最莊嚴、神聖的公共墓地和紀念殿堂里,安葬我們國家偉大的讀書人、科學家、詩人、藝術家的骨灰……
我們既然提倡全民閱讀,終身閱讀,那麼,就應該對偉大的讀書人和知識淵博的人表示由衷的敬佩和尊崇。就像美國人、日本人以及其他一些國家的人,鄭重地把他們的學者的頭像印在鈔票和硬幣上一樣;就像英國人、法國人和其他一些國家的人,虔誠地將國之重器一般的領地———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先賢祠留給國王,也留給科學家牛頓和藝術家雨果一樣……
我們為什麼讀書呢?
一句話,為了讓自己和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本文原載於《中國政協》2017年第3期
※去年北京辦公樓銷售面積降七成
※排大隊!北京大爺昨天一口氣搶了30斤
TAG:北京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