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西北大學:讓文明成為一種自覺

西北大學:讓文明成為一種自覺

每周三和周日,85歲高齡的著名數學家王戍堂先生總會如約來到教室,義務為學生們上課。他被稱為「中國的驕傲」,是以中國人姓氏命名的20項現代科技成果之一——「王氏定理」的創立者。他的願望十分簡單:通過教學,將自己以往的學習經驗和過去年輕人的奮鬥精神,傳遞給如今的學生。

在全國文明校園——西北大學這所百年學府,有著一批像王戍堂這樣的老先生。他們率先垂範,默默堅守一方講台,指引萬千學子感受、詮釋、傳承著「文明」的高貴品格。他們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有」好老師要求的踐行者,也是西北大學校園文明身體力行的推廣者。

用大學精神滋養校園文明

2017年10月15日,西北大學建校115周年慶祝大會上,90歲的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史家張豈之先生走上發言席,向師生深深鞠躬……這張照片瞬間刷爆了師生校友的朋友圈。「張先生的一舉一動,本身就散發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光輝。」一名學生在留言中寫道。

每個學期,這位「全球華人國學終身成就獎」獲得者都會走進「侯外廬學術講座」現場,為師生講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他推動下,西北大學面向全校師生開設「可愛的祖國」系列講座,從1984年開始,至今已堅持了34年。

這樣系統設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體系,激勵了幾代學子主動親近傳統文化,並以高度的文化自覺關心國家命運,增強文化自信、堅定理想信念。而這些至今活躍在教書育人一線的「先生」,也受到校園內外「95後」年輕人的熱情追捧。

「誕生於抗日戰爭時期的『公誠勤樸』校訓,是西北大學留給每一位師生的寶貴印記。」西北大學校長郭立宏告訴記者,校訓彰顯著「天下為公」的家國情懷、「不誠無物」的優秀品質、「勤則不匱」的責任擔當,以及「抱朴守真」的價值追求——「只有長期、系統的精神引領和潛移默化,大學精神才能在師生的頭腦中萌芽、壯大,達到『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

每逢畢業季,每位西大畢業生都會收到母校贈送的一方藍田玉印章。藍田玉「質本潔來還潔去」,與「公誠勤樸」的精神不謀而合。印章的側面鐫刻著校訓,底部則是每位畢業生的姓名。與母校惜別之際,畢業生們手持印章,將姓名蓋在象徵母校辦學歷史的長卷之上,讓「恪守精神傳統,實現人生價值」的約定永久定格。

用先進思想引領校園文明

「沒有一流的精神文明建設,就不可能有一流高校。」早在1995年,西北大學就成立了由校黨委書記、校長任組長的精神文明建設領導小組,配備了專職幹部和專門工作經費,為文明創建提供了堅強保障。

在西北大學編製的《文明創建中長期規劃》中,每年年初,文明創建工作都與學校年度工作同安排、同部署。20餘年來,學校堅持召開創建工作大會,書記、校長與二級單位黨組織、行政負責人共同簽訂年度創建工作任務書,形成了動態管理、半年考核、活動督查、年終評比相結合的工作機制。

在這樣的機制下,文明創建融入教育教學管理各環節,滲透到學習工作生活各方面,成為師生的工作習慣、行動自覺。

一臉大鬍子、神情深刻又嚴肅的馬克思,突然出現在了朋友圈。他不僅向大學生們「展示」了自己的思考和堅持,還有時時困窘的生活、溫馨甜蜜的家庭、感人至深的友情,以及面對對手的毫不妥協。

西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王強教授表示,「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的需求和期待」,是西大的一項持續性探索。

在馬克思主義學院,倡導推廣的「敘事式」教學法和「反轉課堂」,以「講好故事,說清道理」為邏輯,由學生講經典故事、歷史故事、現實故事和身邊故事,引發思考和討論,並在老師指導下追溯、探索故事的指向,以及蘊含的理論原理。這樣的教學方式,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用蓬勃生機激揚校園文明

初春的西大校園,繁花初綻。國學社的師生和外國留學生一起,聚集在孔子像前,身著漢服,向過往行人展示著中華傳統成人禮禮儀。禮堂廣場上,年輕的學子們跳起了歡快的健美操。校園內的唐實際寺遺址、陝西農業學堂舊址、抗戰時期建築群、西北聯大紀念碑等,經歷和見證著的時代變遷,共同傳遞大學之道。

而校園內滋養出的文明力量,也走出教室、走向社會——西北大學師生們在社會實踐中探求「中國故事」「陝西故事」「西大故事」的生動素材。

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師生們走進社區,義務開展小家電和電腦維修,已是第13個年頭;城市與環境學院愛心回收站的同學們,在校內設置廢舊衣物回收箱,運用專業知識將這些衣物處理、分揀後,所得收益全部捐獻兒童村、敬老院;師生創立的「秦巴山區弱智人關愛幫扶志願服務隊」,23年來共有2000名大學生志願者定期深入秦巴山區,開展病因調研、治療干預、基層醫生培訓和扶貧助學;在陝西富平,由畢業生組成的研究生支教團,先後承擔了8所鄉村學校、45個班級、10餘門課程、萬餘課時的教學任務……

據統計,在西北大學學生中,95%以上參加過志願服務活動,68%以上能堅持經常性參加,60%參加了志願者服務社團。每年寒暑假,都有千餘名師生奔赴祖國各地,開展義務支教、政策宣講、社會調查、科技支農和生產實習等各類實踐活動。

「我們要厚植工作優勢、創新內容載體,在『實』『細』『小』上做文章,讓文明成為一種自覺習慣、一種大學文化,始終保持生機活力。」西北大學黨委書記王亞傑表示。

史濤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孫海華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18年04月04日 03 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青年報 的精彩文章:

如何解決博物館「成長的煩惱」
「大學最牛禁酒令」來了,後果出乎意料……

TAG: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