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燒成灰燼,才能成就的藝術
唯有燃燒成灰才能使之成就的藝術
——清明時節話紙紮
一年清明又來到,咱們來聊一聊紙紮吧。
它是一門唯有燒成灰燼,才能成就的藝術。
紙紮,也稱扎作、糊紙、扎紙、扎罩子、彩糊等。
廣義的紙紮包括彩門、靈棚、戲台、店鋪門面裝潢、匾額及扎作人物、紙馬、戲文、舞具、風箏、燈彩等。
狹義的紙紮指的是喪俗紙紮,主要指用於祭祀及喪俗活動中所扎制的紙人紙馬、搖錢樹、金山銀山、牌坊、門樓、宅院、家畜等焚燒用的紙品。
中國的紙紮藝術,它是將扎制、貼糊、剪紙、泥塑、彩繪等技藝融為一體的民間藝術。
傳統紙紮的種類主要有四種:一是神像;二是人像,包括童男童女、戲曲人物、侍者等;三是建築,門樓、牌坊、車轎等;四是器皿、供品和吉祥用品以及瑞獸等等。
供奉紙紮與民間的祭祀活動密切相關,用喪俗藝術形式來悼念死者,對世人來說能起到安慰和調節傷感的作用。它是為滿足民眾祭祀信仰心理及精神需要的一種形式,為哀喪、祭祀場面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紙材料的誕生和普及是紙紮藝術發展的首要條件。
自漢代有紙之後,紙被運用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到北宋時期,燒紙俑、紙馬開始盛行,紙紮成為宋代以來喪葬習俗藝術的主要類型之一,遠遠超過宋元,應用也更廣泛,成為當時各個階層喪俗和祭祀活動的主要用品。
喪葬活動中要用紙錢、紙人、紙馬、紙房子、紙供品供具等,以禮待亡靈、鬼神。
明清時期的紙紮工藝非常精湛,應用也更為廣泛,是各階層喪俗和祭祀活動的主要用品。
在《帝京景物略》有記載,十月朔日,民間有這樣的習俗:紙紮作坊用五種顏色的剪紙做成衣服,有幾尺長,稱為「寒衣」,幾乎家家要在夜晚祭奠,在家門前將寒衣焚燒掉,稱為「送寒衣」。各種文獻的記載說明,歷史上紙紮的樣式是多樣的,在民間喜喪或祭祀活動中的使用非常普遍。
新中國成立後,因歷史原因,民間紙紮一度銷聲匿跡。至1977年,因相關政策的逐步寬鬆而得以恢復。
此後,紙紮文化與時俱進,日新月異:宇宙飛船、別墅、電視、轎車等新時代的產物也進入紙紮藝術,規模內容蔚為壯觀。從紙人紙馬、紙器紙物,直到紙紮的房子,最後焚燒,以示對死者的供奉。
這種信奉,由來已久,近幾年扎有手機、電視、轎車、樓房、沙發、自行車、電冰箱、洗衣機等現代化生活用品。喪俗藝術形式也在演變,對鬼魂的崇拜更傾向世俗化、功利化,也更注重人情。
網上最新紙紮,中國人敢想敢做敢要,冥府保姆車。
我們近日也通過對網路上紙紮商店的銷售銷量調查,可以看到,時至今日,紙紮依然以一種頑強而實用且寫實的形式流傳在民間,為人們所需要。
本文作者:
北理陶社成員梁綢,北京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教師,主要從事民間藝術、紙藝術等傳統語音當代性轉換的研究、教學以及藝術創作。
北理陶社:做陶、做事、做人... ...
TAG:北理陶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