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削藩,鞏固統治還是引發動蕩?

削藩,鞏固統治還是引發動蕩?

晁錯削藩:西漢文景時期削減諸侯封地和權力的措施。劉邦在逐步消滅異姓王的同時,曾大封自己的子弟為王,認為這是天下同姓一家,可以屏藩朝廷。漢文帝繼位後,為加強自己的地位,採用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漢書·賈誼傳》)的策略,把一些舉足輕重的大諸侯國析為幾個小國,以圖削弱諸侯王的勢力。但是諸侯王對中央的威脅並沒有得到徹底解決。景帝繼位後,中央皇權與地方王國勢力的矛盾日益激化。

建文削藩:朱元璋認為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 藩王的權勢很重,擁有自己的軍隊,少則三千,多則數萬。特別是北方邊防線的幾名「塞王 」,擁有指揮軍隊的權力,如寧王朱權「帶甲八萬,革車六千」,連朵顏三衛都要聽他調遣 。中央朱元璋本意是要以藩王來確保朱家江山,卻沒有想到雖然為繼任者去掉了驕兵悍將這根尖刺,卻留下了擁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宗藩這另一根尖刺。當時的有識之士,已經清醒地認識到宗藩為「三憂」之一(另兩憂為邊防和河患),多次上疏中央。朱元璋不允許有人要改變這項政策,甚至加以殺戮。然而他沒有想到,在他剛剛辭世不久,他親立的皇太孫就因此而丟掉了皇位,真是莫大的諷刺。

康熙削藩:清廷入關後為對付李自成農民軍和南明政府的反抗,封雲南的吳三桂、廣東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為藩王。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決定。吳三桂首先於這年11月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將矛頭指向朝廷。吳三桂軍由雲、貴而開進湖南,幾乎佔據湖南全省。進而佔據四川,四川官員紛紛投降。福建、廣東、廣西、陝西、湖北、河南還有台灣的明鄭等地都有漢官、漢兵和少數民族上層人士,一些地區的農民、奴僕都迅速響應。

王權加強鞏固的需要,就不能容許在自己眼皮底下還有大的國中之國存在,即使是向你稱臣,也不能保證長久。然而削藩經常帶來很多副作用,很多情況是內戰,但是內戰結束之後往往會達到一個王朝的巔峰。

大周用了分封,初期還是能用禮樂制度來束縛各個封國,也就沒有實施削藩,但是幾代之後,這種親緣維繫起來的信任越來越差,西周后期基本就已經禮崩樂壞了。

漢,景帝動作太大,遭至七國之亂,後來武帝用比較柔和的推恩令,使諸侯的實力層層減少,是我覺得最好的處理方法。王朝也漸漸達到頂峰

晉,和周一樣,沒有削藩,結果看到了八王之亂差點害了整個民族

唐,唐不是分封的,但是藩鎮割據卻十分嚴重,也正是如此引起了安史之亂,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更嚴重,後來歷代政府也都致力於削藩,後期短暫成功過,但是始終尾大不掉,這個怕是最好的應該削藩的例子

明朝,明朝的分封諸王是為了抵禦邊境,而非其他朝代的分封功臣與皇親,這種情況下雖然各個諸侯王的經濟實力不強,但是軍事實力著實可怕,膽小的朱允炆削藩早在意料之中,當然,這人的水平實在不行。朱棣上台後,其實也幹了削藩的事情。只是聰明的多,加上本身的實力強勁,因此沒有多大的周折。王朝隨之達到永樂盛世。但是有明一代,還是一直有個藩王,就是沐王府。還是異姓王,這個比較奇葩。

清,前期封了漢四王,死了一個孔有德,還剩下三個,鎮守福建兩廣雲南這些滿洲貴族不願意去的南方。康熙的做法其實和漢景帝沒什麼區別,也造成了大規模的南北內戰。用了多年才解決,最後的結果也看到了,削藩之後達到王朝巔峰。

削藩這種兔死狗烹的行為本來就是封建專制社會落後性的一個表現,它反映了統治者無力在良性的激勵-懲罰機制內解決問題,只能採用不講理的暴力手段來緩解矛盾。開國功臣明明有功,有功就得賞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可是賞的多了統治者又發現無力控制,對未來的前景做出悲觀的預測,只能先下手剪除。另一方面功臣王爺們本來不一定有異心,但皇帝的心理不難揣測,不反可能就坐以待斃。在這種囚徒困境的博弈局面里,很難有君臣全始全忠的結果,而無論是忠臣被冤殺,還是起兵造反打成一鍋粥,從歷史上看都是民族社會的悲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墨白滄桑 的精彩文章:

扶蘇即位,秦朝能否得到延續?
加速敗亡,偷襲珍珠港!

TAG:墨白滄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