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筆畫起源於發展
中國工筆畫是以線條為造型方式,以毛筆為繪畫工具,以紙、絹或絲綢為畫地,以墨和水為材料,施以淡彩或重彩或略加墨染的繪畫方式。
我國現存最早的工筆畫是公元前3世紀戰國時代的 《龍鳳仕女圖》和《人物馭龍圖》。《龍鳳仕女圖》採用單色描繪,單線與面結合,平面布局。《人物馭龍圖》 以單線勾畫形體,運用渲染的方法強調形象的厚重之感,開始具有前後縱深關係表達的趨向,是現知中國工筆畫運用直染方法最早的例子,也是中國工筆畫淡彩運用最早的作品。淡彩和渲染方法的出現,在中國繪畫技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戰國帛畫
龍鳳仕女圖 人物馭龍圖
出土於湖南省長沙市陳家大山楚墓,藏湖南省博物館
漢 馬王堆軑侯妻墓「T」形帛畫
秦漢時期的工筆畫布局方式以適合性、平面性為主,從出土於湖南長沙馬王堆軑侯妻墓「T」形帛畫可看出這種特點。秦漢時期的繪畫用筆、設色仍承先秦,以單線平塗,紅、黑等正色為主,少數運用渲染法和間色。這時用線已有了精細、曲直、疾徐等變化,某些作品已出現明顯的筆法樣式。據研究,此時繪畫步驟應當為先以淡墨起稿,次著色,後以墨線或朱線勾勒,這是中國繪畫最基本的畫法步驟。此時用色除紅、黑主色外,白、黃、青、綠、 赭、金等也使用較多,底色多用黑、白和紅色。色彩的運用依照人們對描繪事物的認識和所養成的色彩觀念,並非遵照物體的實際色彩。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工筆畫以人物畫居多。顧愷之、曹不興的描法最具代表性。從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等可見,其用線細而長,圓轉流暢,排布結構緊湊、氣脈貫通,如春蠶吐絲。
東晉 顧愷之 女史箴圖(唐摹本,局部) 絹本設色
顧氏筆法為魏晉南北朝時期工筆人物畫密體代表之一
唐 吳道子 送子天王圖(局部) 絹本白描
吳氏筆法為唐時工筆人物畫疏體代表之一
這一時期,隨著佛教傳入我國,佛教美術迅速興起。張僧繇「張家樣」、曹仲達的「曹家樣」成為當時著名的佛畫經典樣式。魏晉南北朝時期,工筆人物畫更加註重傳神,於是產生了「傳神」的技法與理論,其中以顧愷之的「以形寫神」影響最為久遠。這時,由於不同的筆法,形成了兩種風格的人物畫樣式,即「疏密二體」,顧愷之筆跡周密,陸探微「作一筆畫,連綿不斷」,是為密體;張僧繇「一點一畫,別是一巧」,與唐吳道子並為疏體。此種劃分延續後世,並擴展到山水畫等畫科。
隋唐時期是我國古代工筆人物畫發展的高峰期,工筆人物畫的繪畫技巧獲得了全面拓展與豐富,在前代的基礎上演變成多種樣式,出現了閻立本、吳道子、張萱、周昉等具有代表性的大家。他們創作的不同樣式的人物畫作品備具特色,為後世中國工筆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影響深遠。閻立本的作品多描繪歷史故事及歷代帝王肖像,體格端正,畫法精嚴,畫法樣式具有個性特色。吳道子的「吳帶當風」是「吳家樣」體格的顯著特徵,人物衣帶圓轉飄舉,筆跡磊落,酣暢淋漓,自由的創作狀態造就了其「解衣盤礴」「真畫者」的「守神」「存意」 狀態,是中國工筆畫家歷來重視的原則性法則。他的賦彩「略施微染」,敷色簡淡,也具有顯著特色,對後世有普遍影響。周昉主要師張萱,擅人物、寫真、神像等。「周家樣」精描細染,用線勻細,類似鐵線描,敷色多運用罩染與暈染法,能精準地表現人物服飾薄似蟬翼的輕紗質感。
唐 閻立本 步輦圖卷 絹本設色 38.5×129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吐蕃使者祿東贊奉松贊干布之命到長安朝見唐太宗李世民以求通聘
從曾經中輝煌的吸取營養,青年藝術家的思索和表現的主題反映了一個全新的時代,一個屬於他們的時代。在作品中通過找尋更當代的方法和技巧來傳承和發揚中國歷史悠久的文化。
工筆畫能夠融合更多的西方當代藝術和西方的觀念,相對寫意畫來說更有包容性。工筆畫能夠借鑒很多,包括波普、影像藝術、超現實藝術、極簡主義,通過吸收、過濾,融進自己的創作中。
蘇州傑出青年工筆藝術家顧成波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鑽研工筆畫。
群山威震
清涼世界
青妍
老虎
喜從天降
熊貓
TAG:中國藝術金融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