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對於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你們不知道的故事

對於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你們不知道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有四大美女,分別為王昭君、西施、楊貴妃、貂蟬

又有八個字來形容她們,依次為:落雁、沉魚、羞花、閉月

1、王昭君

王昭君(約前52年—約8年),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漢南郡秭歸人,今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人,西漢元帝時和親宮女,與貂蟬、西施、楊玉環(楊貴妃)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又稱「明妃」,王明君。

昭君出塞

王昭君維護漢匈關係穩定半個世紀,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傳。

公元前33年, 漢匈王朝皆被三百年交惡所累,意欲求和養元,其單于首領呼韓邪入漢訪元帝,懇稱「願做漢家婿」,提請漢帝嫁女和親,元帝大悅之下,慨然應諾。

皇后不願親女遠嫁,請元帝於宮內尋女「賜公主身」代嫁,聖昭下達,無人敢應,昭君於冷宮之中得知,倔性頓起,決然應招。

此後,昭君作為呼韓邪寵愛有加的寧胡閼氏,於匈奴單于庭中,以申大義的智慧、勇敢和賢淑,接受匈俗,傳播漢習,輔王哺幼,扶正法邪,消除眾「閼氏」( 單于妃妾)的敵意,化解單于兄弟爭權的內亂,並於紛亂的戰事遭遇和游牧遷徙中,先後報恩王盾、勸歸王懷、救助張子先,贏得了這三個深愛她的大漢男子至死不渝的敬重,直至呼韓邪去世,遵從匈奴習俗,移嫁襲位的復株累單于( 呼韓邪之子),生兒育女,終生致力於漢匈和親。

昭君年五十而卒於單于庭,匈奴為她築起了高高的墳冢,冢上芳草茂盛、牛羊不食、霜寒不枯、終年長綠,被稱做 「青冢」。時至今日,兩千年矣。

二、西施(沉魚)

西施浣紗

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國美女,一般稱其為西施,後人尊稱其「西子「。春秋末期出生於越國苧蘿村(今浙江省諸暨市苧蘿村)[1]

自幼隨母浣紗江邊,故又稱「浣紗女」。她天生麗質、秀媚出眾,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

「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中的「沉魚」,講的是「西施浣紗」的經典傳說。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之美譽。

我們都知道越女西施為恢復越國而甘願獻身的故事。

越王勾踐三年(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蘇省吳縣西南)擊敗越國,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今浙江省紹興南),受吳軍圍攻,-向吳國求和,勾踐入吳為質。釋歸後,勾踐針對「吳王淫而好色」的弱點,與范蠡設計策,將越女西施、鄭旦二人送給吳王夫差,以亂其心智,探其軍情。

但當越王勾踐打敗吳國後,西施結局卻相當悲慘,對此民間還有多種說法:

(一)沉海說

傳說勾踐滅吳後,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騙出西施,將石頭綁在西施身上,爾後沉入大海。而且更有甚者傳說從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種似人舌的文蜊,大家都說這是西施的舌頭,所以稱它為「西施舌」。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郁達夫在福建時,亦稱讚長樂「西施舌」是閩菜中最佳的一種神品。《墨子·親士》篇提到,西施因為太美,結果被沉入江中,可見「太盛難守」雲。

(二)隱居說

這種說法也是十分風行,最早它見於東漢袁康的《越絕書》。裡面記載說,「吳亡後,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而明代胡應麟的《少室山房筆叢》也有類似說法,認為西施原是范蠡的情人或妻子,吳國覆亡後,范蠡帶著西施隱居起來。明代的陳耀文《正楊》卷二《西施》也引用《越絕書》認為西施跟隨范蠡隱居。

(三)落水說

或許是善良的人們並不希望西施這位無辜的弱女子有個悲慘結局,於是找出初唐詩人宋之問《浣紗》詩:「一朝還舊都,靚妝尋若耶;鳥驚人松夢,魚沉畏荷花」為依據,認為吳亡後西施回到故鄉,在一次浣紗時,不慎落水而死。此說似乎最理想,可是最缺乏證據。

(四)被殺說

這種說法可以說純粹來自傳說了。傳說吳王自刎而死時,吳人把一腔怒火都發泄在西施身上,用錦緞將她層層裹住,沉在揚子江心。據《東坡異物志》載:「揚子江有美人魚,又稱西施魚,一日數易其色,肉細味美,婦人食之,可增媚態,據云系西施沉江後幻化而成。」

三、楊貴妃

楊玉環(公元719年6月22日-公元756年7月15日),號太真。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為唐代宮廷音樂家、舞蹈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后妃中鮮見,被後世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她先為唐玄宗兒子壽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後,又被公爹唐玄宗冊封為貴妃。天寶十五載(756年),安祿山發動叛亂,隨李隆基從延秋門出長安,流亡蜀中,途經馬嵬驛,楊玉環於六月十四日(公曆7月15日),在馬嵬驛死於亂軍之中,香消玉殞。

歷史上對她的美貌讚美之詞更是絡繹不絕

李白曾為其作詩:"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白居易形容她「溫泉水滑洗凝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杜甫有《哀江頭》詩:「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消息。人生有情淚沾臆,江花江草豈終極!」

楊貴妃的傳奇不僅僅是在中國,小日本心中更是一位神的化身:

楊貴妃在日本太出名!

日本人不可能不知道的中國古代兩個人物,

一是孔子,二是楊貴妃。

楊貴妃在日本人心中地位肩比一代聖人。

《妖貓傳》原著,為日本小說家夢枕貘的小說《沙門空海之大唐鬼宴》。中國網友非常熟悉的手游《陰陽師》,也是根據夢枕貘《陰陽師》系列小說作品再創作的。

楊貴妃在日本多有名?

楊貴妃是日本人心目中的世界歷史三大美女之一,

另外兩個是埃及豔后、日本平安時代的小野小町。

2002年,日本影星山口百惠稱自己是楊玉環的後代,這個日本最女著名的影星,因為楊貴妃竟以是中國楊家的後代為榮。

有「楊貴妃崇拜」的文化現象,她成了日本人心中的觀音菩薩。在日本京都御廟泉涌寺有「楊貴妃觀音堂」,

供奉著「楊貴妃觀音」木像。

在安倍晉三的老家三口縣的二尊寺,有一座楊貴妃的墓。日本人把山口縣稱為「楊貴妃故里」,當成楊貴妃的第二故鄉,安倍晉三都說過自己是楊貴妃「老鄉」。

日本人相信,在中國馬嵬坡被賜死的只是楊貴妃的一個丫鬟,而楊貴妃本人卻東渡來到日本。日本學者也願意考證楊貴妃來到日本,日本作家渡邊龍策就寫過一本書《楊貴妃復活秘史》,把楊貴妃逃亡經過及其定居情況寫得有模有樣的。讀到這裡,大家就會有兩個疑問:為什麼楊貴妃在日本這麼有名呢?楊貴妃難道真的沒有死,而去了日本?

那麼,日本人為什麼相信楊貴妃沒有死,

而跑到了日本了呢?

這是因為日本人對《長恨歌》解讀過度了。《長恨歌》中有一句「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日本古今學者就猜測,既然馬嵬坡的泥土中找不到楊貴妃的屍骨,那就是她沒有死。

於是,日本學者就確定楊貴妃沒有死,並來到日本,而且煞有其事營造了楊貴妃的墓地。

楊玉環在日本的墓地

四、貂蟬

貂蟬,《三國演義》中的人物,為東漢末年司徒王允家的義女,為拯救風雨飄搖的漢朝,由義父王允授意暗施連環計。以美人計挑撥董卓和呂布之間的關係,讓兩人為了爭奪貂蟬而爭風吃醋,最終反目成仇,呂布衝冠一怒為紅顏,後斬殺義父董卓,貂蟬順理成章做了呂布的妾室。

貂蟬長得月貌花容,國色天香,史載其有傾國傾城之姿色,和西施、王昭君、楊貴妃並稱為中國古典四大美女,是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中的閉月。

有首古詩這樣描寫貂蟬:

天香美譽數貂嬋,閉月佳人貌若仙。

千古鳳儀成絕劇,連環妙計巧周旋。

然而自從白門樓呂布殞命之後,貂蟬這個膽色俱佳的美女就隱匿與無形,不見了蹤跡。有關貂蟬的後續情況,後人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然正史上鮮有提到貂蟬此人,所以對其蹤跡著墨不多,世人對其去向也一直僅限於猜測和臆想罷了。

白門樓事件後,貂蟬的去向撲朔迷離,到底這位絕代佳人命運如何呢?以下是有關貂蟬的幾種結局。

(一)貂禪自從呂步被曹操所殺後,傳說被送給了關羽,但是關羽很不滿意,認為是曹操把紅顏活水送給自己,所以就決心殺了貂禪。

(二)據後人傳聞:成都北郊一老人曾撿拾到一塊碑文,上曰「貂蟬,王允歌姬也。是因董卓猖獗,為國捐軀……後隨炎帝入蜀,葬於華陽縣外北上澗橫村黃土坡……」按此推說,貂蟬極有可能流落蜀中,最後孤獨終老。不過此貂蟬究竟是不是當年艷冠群芳的貂蟬,因沒有詳細記錄卻不得而知。

(三)白門樓呂布被曹操所殺後,貂蟬從此心灰意冷,看慣了名利場上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不願再做政治鬥爭的犧牲品,索性輕衣簡裝,一個人悄無聲息地離開了下邳,隱身到一個偏遠的尼姑庵里出家,終日里青燈古佛,誦經為生。

然而「生生佛經,難愈心頭之痛;青燈古佛,化不盡心中萬縷愁傷」。後來貂蟬還寫了回憶錄《錦雲堂暗定連環計》,以此來懷念自己當初不平凡的過去,最後在尼姑庵終老一生。

(四)據傳呂布死後,有人懷疑貂蟬已經有孕在身,武斌為保呂布之血脈免遭屠戮,悄悄把化妝為婢女的貂蟬帶回老家。後來兩人隱姓埋名,日久生情,遂以夫妻相稱,幸福終老

其實央視版《三國演義》的貂蟬結局,我看倒是不失為有意境的一種:

紫陌紅塵,西風古道,風塵戀戀,老馬舊車。貂禪身著紅裳,最後凝望了一眼那曾經風虎雲龍的長安城,然後黯然垂下車簾。這一剎那,千年的風塵被她鎖在車外,天下已經與她無關。

西風起,車馬行,黃塵古道漸行漸遠。貂蟬,那個人們眼裡的絕色佳人,已經化作清風,遁於無形。從此貂蟬就只存在於世人的回憶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楊貴妃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的楊貴妃,最後真的流亡到日本了嗎?
中國四大美女之楊玉環: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TAG:楊貴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