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瓶頸環節增效50%,這是一家老牌通信天線廠商的雲上奇蹟

瓶頸環節增效50%,這是一家老牌通信天線廠商的雲上奇蹟

製造行業,誰交付快,誰就能拿到訂單。

撰文 | 王藝

我穿著防靜電的工作服,站在一個五平米見方的貨梯里。貨梯的牆壁被漆成綠色,上面斑斑駁駁的是一些磕碰和摩擦的痕迹。我們隨著貨梯緩慢地升到五樓,打開門,進入了另一個世界。

迎面遇到的是一個用捲簾與外界隔開的大門,捲簾上有一塊透明的區域,透過那裡,你可以看到裡面一排排的生產線和三五個工人。

進門前,帶領我們參觀的工作人員叮囑我們,要將頭髮儘可能地塞入防靜電服的帽子里,因為摩擦產生的瞬間強電流能輕易擊穿車間內正在生產的各種微小電子元器件。

進入車間,映入眼帘的是一條長約 20 米的 O 型生產線,生產線前坐著三名工人和幾個機器人。他們正協同工作,將各種元器件的印刷線路板(PCBA 板)與產品殼體組裝起來。

生產線上的機械手臂

這條生產線覆蓋了產品的裝配和測試工序,可支持 12 款主流產品的實時混線生產,故而被稱為「柔性線」。

產品在線上被自動掃碼識別,車間的管理系統會直接根據產品的型號實時向機器人下發對應的指令,產品完成裝配、調測後下線包裝、發貨出廠。

當天我看到的產品用於運營商 2G/3G/4G 的信號覆蓋,或許此刻你手機收到的信號就是由這樣的產品發出的。

這是廣州京信通信的一個生產車間,上文描述的產品並不是京信唯一的一款產品。

成立於 1997 年的京信通信是全球領先的無線通信與信息解決方案及服務提供商,為全球 8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戶提供移動網路覆蓋及行業應用整體解決方案和服務,並已於 2003 年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

同時,這家已成立 20 余年的老牌通信企業也是新技術的大膽嘗鮮者。

早在 2003 年,京信就開始開發自動化測試系統,2009 年開始通過大數據分析優化測試項目。2016 年底,京信在生產車間引入機械手臂和 AGV 小車,並於 2017 年部署柔性生產線。

上文提到的柔性生產線具有另一個特點,那就是能夠智能地對產品的測試數據進行分析,並根據分析結果主動優化產品測試項目,調整生產節拍,從而大幅提升生產效率。

得益於自動化和信息化技術的部署,2014 到 2017 年間,京信通信的工人數量減少了 54%。

幫助工人運送物料的 AGV 小車,它能自動規劃運送路線

「個人認為我們對新技術的擁抱是領先同行的。」京信通信公共產品交付中心總監徐傳民向我們表示,「但是由於行業競爭,我沒有辦法深入同行的車間中實地考察。」

去年 11 月,京信在原有的智能化基礎上又進行了新的嘗試——與阿里雲 ET 工業大腦合作,從繁瑣的產品調試環節入手,對生產過程進行改良。

產品調試環節中,有一個被稱為定標的步驟,用於修正產品生產過程中產生的誤差。

舉個例子,假設某個頻點上通信基站的輸出功率是 200 毫瓦,但由於生產過程中器件、生產的離散性,造成有的輸出功率為 100 毫瓦,有的為 300 毫瓦。

工人需要通過定標,將所有的器件輸出功率都修正到 200 毫瓦,保證每個產品都符合標準。

這是一項耗時耗力的工作,因為影響產品性能的指標有 200 多項,且一些指標之間存在相互關聯。調整哪些指標,以怎樣的先後順序和幅度調整,都是在定標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問題。

加上定標的實施過程需要將產品與特定的儀器相連接,調整不同指標時,操作人員需要不斷地切換調整定標參數表,使得定標環節成為整個生產過程中的一大瓶頸。

為了解決這一瓶頸,阿里雲 ET 大腦與京信通信展開了合作。以京信某款產品為例,將產品定標數據利用演算法調優模型進行歸一化優化,可直接將定標參數燒錄到晶元中,能夠將整個定標效率提升 35%-50%。

工廠一角

下一步,京信希望藉助阿里雲 ET 大腦的力量,提升產品測試環節的整體效率。

京信通信智能製造事業部副總經理葛鑫將通信產品的測試過程類比汽車的生產:

若希望一輛汽車最後的時速達到 240 公里每小時,那麼發動機要能夠提供 260 甚至 280 公里每小時的動力。如果最後測試發現,車輛只能跑到 220 公里每小時,這個時候再去返工發動機,那麼對整體的生產效率來說是一種折損。

「而且這種折損往往不是單倍的,當測試異常發生時需要返查,往往要拆回到部件和板卡級,維修後再裝成整機測試,甚至有可能整個過程會反覆。」徐傳民為我們解釋。

目前,京信的產品測試分為四個層面,器件、單板、模塊和整機測試。京信希望能夠找到每個環節之間的「增量」,將測試的控制點前移。

京信通信集團高級副總裁陳遂陽介表示:「若能將測試分解到器件、單板、模塊等各個組件和環節中,產品最後的整機通過率將大幅提高。」

柔性生產線上的工人

「做了 20 年製造之後,我們發現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人員成本逐年走高,且招人越來越困難,原材料成本也在上升。」葛鑫說,「國際市場對小批量多品種的產品需求越來越大,產品更新換代速度也越來越快。」

如何讓企業永續地經營下去,保持企業競爭力,已經成為傳統製造業需要面對的問題。「我們一直在探索,從我們多年的發展來看,一定要向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要效率、要產出,提升綜合能力。」葛鑫表示。

「現在是拼交付速度的時代。」陳遂陽說,「特別是海外市場,特別明顯。誰交付快,誰就能拿到訂單。」他認為,要提升交付速度,光靠自動化和信息化已經不夠,需要採納工業互聯和智能工廠的理念。

葛鑫已經在京信工作 20 年,是本次與阿里雲合作的主要負責人。他告訴我們,在合作過程中,阿里對京信的評價是「最清晰地知道生產數據如何使用的企業」。

京信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在於對車間和現場的生產工藝理解,數據的採集和車間工業互聯,阿里的優勢在於演算法。京信專註於「雲下」,阿里專註「雲上」。

「我認為我們和阿里雲的合作是優勢互補。」陳遂陽說。

葛鑫表示,京信與阿里的合作將分為三個層面:

第一,藉助工業大腦進一步提升京信的生產測試效率,挖掘潛能;

第二,京信將與阿里合作打造工業互聯網的行業解決方案;

第三,京信將與阿里雲攜手助力中小企業的上雲用雲,實現信息化、智能化轉型。

AGV 小車工作中

與京信的自動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小企業的信息化部署程度普遍偏低。

「有一個企業告訴我,他們上一個 ERP(企業管理信息化)系統,三次都沒上成,為什麼?因為企業根本就沒有人懂 IT。」陳遂陽說。

因此中小企業期望能在雲端構建一個信息管理系統,他們只需使用,無需構建以及維護,按使用交費即可。

這是一個三贏的策略,因為從數據收集層面,助力企業上雲用雲也將惠及京信本身。同時,阿里雲也將增長行業領域能力,這就是京信與阿里雲合作的第三個層面的來由。

陳遂陽認為,當下工業領域對工業互聯的認識和成效還停留在概念階段,他舉了一個例子:

有些壓鑄企業沒有設備互聯能力,因此對機台、模具的管理比較粗放,假設模具的使用壽命是五萬次,超過這個次數後,該模具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就不過關。

但是由於沒有信息數據採集技術,因此情況往往是不合格的產品送到客戶,經過檢測遭到退貨後,企業才去更換模具。然而這個問題利用工業互聯的技術其實很好解決,只需要對使用進行計數並上傳至網路即可。

陳遂陽表示,工業互聯應用還處於初級階段,希望能協同政府快速打造標杆企業推動工業互聯網推廣。「工業互聯有什麼好處,大家實實在在看到成效之後,企業才願意投入。」

「你樹立幾個形象工程,將成效放在那兒,其他企業自然就跟著做了。」陳遂陽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機器之能 的精彩文章:

這位谷歌前高管能否救Siri於水火?
Uber事故案最全剖析:誰該擔責?自動駕駛應該重拾敬畏之心了!

TAG:機器之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