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傅佩榮:如果想獲得生命的自由,每個人都離不開哲學

傅佩榮:如果想獲得生命的自由,每個人都離不開哲學

文/傅佩榮

哲學的英文叫做Philosophy,這個字源於希臘文,是由希臘文中Philia和sophia這兩個字所合成的,意思是「愛智」―愛好智慧。

1

愛智要保持心靈開放

那麼,什麼是「愛智」?在此要指出一個原則,即「愛好智慧不等於擁有智慧」。

希臘時代有一派學者,自稱為「辯士學派」(Sophists),相信自己擁有智慧。

年長的人由於見多識廣,可以教導別人,因此很容易擺出一種姿態,讓年輕人覺得他好像很有學問,能夠提供所有問題的答案,其實他們未必是真正的智者,或愛好智慧的人。

因為愛好智慧代表的是一種追求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的特色就是一直保持心靈的開放。

哲學稱為愛智,所強調的是「過程」,要不停地質疑與詢問,永遠在等待著接受驚訝(wonder)。

希臘時代有一句話說:「哲學起源於驚訝。」

這個世界充滿了變化,然而,這些不停在變化的東西,卻還能夠繼續存在著,這難道不是一件值得驚訝的事嗎?

變化代表有生有滅,亦即本身應該是缺乏實在性的,但它居然能夠持續存在,這是一件奇妙的事情。

因此人們要試著問:「到底存在是什麼?」

2

真正的智慧來自生命的試煉

在希臘人的想法中,智慧是「屬靈的」(spirtual),是屬於神明的。

人因為是身心合一的,而身體是一個物質,有重量、有惰性。

例如,有時候我們希望自己能夠早起,卻怎樣也爬不起來,這時候會覺得身體實在是自己最大的敵人。身體如此沉重,就是因為它是物質,所以有惰性。

又有時候我們很願意幫助別人,這代表心靈上的美好,卻可能因為需要花時間、花力氣,所以懶得行動。

由此可知,人類的身體是軟弱的,會妨礙人類擁有智慧。

那麼如何才能擁有智慧呢?

柏拉圖曾說:「哲學就是練習死亡。」當然,這不是要我們去自殺。

所謂的「練習死亡」,是要練習減少身體的控制程度,亦即要讓身體的惰性無法對個人產生影響力,就好像死亡一樣。如此,才能讓心靈自由地追求智慧。

談起希臘文化,「轉頭必見柏拉圖」。

他曾親炙蘇格拉底,肯定靈魂是人的真我。

真理存在,那就是吾人理性所對應的「理型」(eidos)。理性是「發現」而非「發明」理型,所以他不是唯心論者。

善的理型猶如太陽,照亮一切存在,也為人生指示了正確的道路。

懷德海說:「西方二干多年的哲學,只不過是柏拉圖思想的一系列註解而已。」

西方強調「愛好智慧」是靈性上的追求,的確有其道理。

人到了最後要離開世界時,應該檢視自我,是不是全面降低了身體的影響程度,而讓心靈完全自由地翱翔於永恆真實的領域。

如果達到這種境界,就代表這個人的生命已經度過了各種試煉,取得最後的成全。

3

每個人都需要哲學

有人說,人生就像在求學,要努力修行,最後可以得到解脫,否則人生的辛苦有什麼必要性呢?

舉例來說,人為什麼要念書?念書的目的難道是為了念更多的書嗎?

當然不是,念書的目的是要讓我們的人生減少各種不必要的困擾。

在《呂氏春秋》的記載中,有一個人叫做寧越,他十幾歲時開始替別人做工,每天從早做到晚非常辛苦,工資卻僅夠維持溫飽。

他眼看著一生這樣下去毫無希望,於是請教一位朋友,怎麼做才能擺脫這種痛苦的人生。

這位朋友告訴他,如果願意念書,三十年之後可以免除這種痛苦。

寧越聽了,從此每天夜以繼日地念書,十五年之後變得很有學問,有個貴族請他當家教,生活就此改觀。

這個故事當然是一個特例,因為大多數的人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老早忘了自己曾經立過什麼志向。

然而,這也說明了,一個人如果有高度的自制能力,就可以擺脫身體的惰性與軟弱,讓心靈更為自由。

人的本質在於心靈,因為身體會老化,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避免。

如果要依靠身體,只會一步步走向墳墓,一點希望都沒有。

相反的,如果了解人的本質在於心靈世界,那麼不管身體如何變化,心靈都有另外一個可以翱翔的天空。

如此說來,哲學對於每個人而言都是必需的,因為人類天性之中就有一種哲學的傾向——每個人內心都希望自由,能夠做自己,擺脫各種限制與壓力,越來越感受到作為一個人的喜悅。

那麼如何才能達到這種境界?

要愛好智慧。愛好智慧就是從事哲學思維,它像人生的照明燈,讓我們知道該往哪裡走。

4

研究哲學的基本習慣:凡事保持好奇

有一部日本電影叫做《催眠》,敘述幾個角色在不知不覺中被催眠了,然後在受制的情況下接受指示,做出許多平常無法思議的事。

很多時候我們是被催眠的,廣告的作用就是一種催眠的過程。有一句廣告台詞說:「你在看我嗎?你可以再靠近一點!」

事實上,當你電視看久了之後,真的走近一點去看,最後就會像被催眠一般,覺得好像活著就應該要像電視中的人一樣,學這些人用一樣的商品,否則就會活不下去,於是你變成了一個商品流通站,不斷地去消費及使用這些商品。

這種催眠作用在一個社會中可能形成一種集體潛意識,譬如我們從小開始,在不知不覺之中就被灌輸了許多觀念。

我們往往認為這些觀念是對的、沒有問題的,但是卻從來沒有仔細反省過。

事實上,一個人如果要研究哲學,就必須養成一種習慣,就是對任何事情都要覺得好奇,這樣才能讓自己重新出發。

5

哲學性的思維:理性的反省

經驗本身雖然像是一個豐富的寶庫,其實裡面的東西好壞都有,良蕎不齊,就好像黃河之水一樣,看起來浩浩蕩蕩,事實上挾泥沙以俱下。

這時就需要依靠理性來對自己的經驗做一個反省。

當用理性反省經驗的時候,才是真正清醒的時刻,而平常在經驗的過程之中(如趕車,買東西,和別人通電話等),則恐怕是身不由己的,因為有許多外在的因素會引導我們朝著某個方向去行動,去生活。

人會有各種好的與不好的經驗,這是很自然的,已經發生了,後悔也沒用。

然而,重要的是,必須以理性去思考這些經驗。能夠靜下來思考,對於一個人的生命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這也可以說是人生開始轉變的關鍵。

我們常說「在生命轉彎的地方」,思考能夠讓一個人找到生命中轉彎的機會。

當一個人在思考時,代表理性開始運作了,因此他在當下這一刻是清醒的,這也可以說是「我思,故我在」。

人思考的時候正是在把經驗整合起來,然後問自己:「到底什麼是真正的我?我應該是什麼樣子?」

在說到「我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時候,代表自己曾經做過許多不該做的事。正由於有過這些不應該的行為,所以才會知道什麼是應該。

換句話說,一個人如果沒有負面的體驗,就很難對正面有所理解。

當然,理性思考有時候是很困難的,我們常會覺得有些問題剪不斷,理還亂,因此到最後乾脆不想。

在《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這部電影中,郝思嘉在經過了許多災難之後,最後靠在門邊只說了一句話:「明天再說吧!」

她之所以會這麼說,就是因為實在想不清楚,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複雜的事情發生。

但真正用理性思考經驗之後,就能知道自己應該如何做,知道哪一種人生更為理想,也更適合自己。

理想代表針對未來,哲學的思考就是要讓人能夠在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間向度中連貫起來,讓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當下那片片斷斷,剎那生滅的過程中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曉波南京書友會 的精彩文章:

孩子們不僅是天生的詩人,也是天生的哲學家,而歲月把我們改造成了「俗人」

TAG:曉波南京書友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