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第三度嫌疑人》影評:非典型是枝裕和風

《第三度嫌疑人》影評:非典型是枝裕和風

作者:范娜娜

擅長家庭題材的是枝裕和這次拍了一部懸疑片。

《第三度嫌疑人》將接力《三個廣告牌》,在藝聯專線上映。

這不僅是枝裕和首次登陸內地大熒幕,也是是枝裕和首次嘗試懸疑片。影片看似非典型的是枝裕和風,但懸疑的外殼下包裹的依舊是個體和家庭,人與社會的關係,是枝裕和最常涉足的領域。

真相的羅生門

如今,我們身處一個後真相時代,正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寫下的「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一切神聖的東西都被褻瀆了,人們終於不得不冷靜地直面他們生活的真實狀況和他們相互關係。」事實被解構,情緒被割裂,羅生門不斷上演。《第三度嫌疑人》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一般性的犯罪懸疑片都是一開始釋放煙霧彈,迷惑觀眾,而隨著影片的進行,迷霧散去,真相大白。但是枝裕和則反其道而行之,在敘事結構上也在進行著新的探索。在開頭就明白無疑地告訴你兇手是誰,如何作案,但伴隨著劇情的三度反轉,讓人越來越糊塗,真相已被消解。

是否真相變得毫無意義?是枝裕和在《第三度嫌疑人》注重的不再是真相,而是對真相的思考。真相就像是洋蔥一樣,剝去一層名為真相的外皮,就可以看見另一個真相。在不斷懷疑與取證之後,才能夠逐步接近所謂的真正的事實。

一開始確信鑿鑿是有犯罪前科三隅就是殺人犯,但每次三隅都會有不同的供述,於是律師重勝一點點剝開第一層疑慮,推斷是被害社長的妻子與三隅合謀殺人,而在這一層真相之下,被社長居然是強姦女兒的惡魔、偽造食品的無量商販,而三隅和他的女兒一起殺了他,也算是為民除害。

一次次的反轉,推翻之前的結論,一點點的拼接,湊出完整的真相。但最後我們真的得出所謂的真相了嗎?不見然,盲人摸象,只是局部;多人視角,只剩雜亂。

正義的制裁?

比兇手更殘忍的是制度,把真相弄混淆的是人心。電影中律師們在聚餐中討論到法律的不可思議,都是殺人,但仇殺和為錢殺人就會有輕重之分。不止是法律,有時候正義也讓人覺得難以捉摸。

三隅明知社長夫人並沒有買通他殺人還是在法庭上撒謊是社長夫人僱傭他殺人,這算不算是對丈夫性虐待女兒熟視無睹的母親的制裁?在三隅推翻自己殺人的供述後本該從頭審判,但法官為了不影響自己判案的評價依舊讓公審繼續,就這樣自由地操縱他人的性命,甚至一個辯解的機會都沒有給,法官是不是也在理所當然認為自己是做出了正義的制裁?但三隅殺了強姦自己女兒的社長是不是也可以算踐行正義?

退一步講,律師負責公平與正義,那如若面對一個試圖用死完成救贖的嫌疑人,執著地去挖掘真相是否只是為了自己虛妄的正義感和個人的滿足?這樣做究竟是制裁還是救贖?比起將罪犯繩之以法的體制,是不是更是一種強權的審判?

正義的邊界到底何在?誰又代表正義?誰制裁誰由誰決定?

關於真相,關於正義,以往我們堅信真相會在裁判中勝利,但現實卻告訴我們順序錯了,在裁判中勝利才是真相。最後三隅被判死刑,所有人認為真相就是他殺了人,沒有人會去懷疑殺人背後更多的可能,沒有人在乎與己無關的真相。

不得不說的是影片在敘事節奏和敘事邏輯上仍然有所欠缺,大多數場面都是三隅和重勝的對話,單調乏味,觀眾在一次次反轉中極有可能昏睡。但這兩個多小時能夠學到很多法律知識,也算值得。

是枝裕和被譽為是小津安二郎的接班人,還曾被評價為「新日本電影新浪潮」(20世紀90年代晚期)一代「思想最為嚴肅的導演」。但在採訪中他表示很佩服侯孝賢那種不斷突破自我的個性,希望向侯孝賢靠攏。

此番《第三度嫌疑人》就是是枝裕和的一次自我突破,不同於《比海更深》細膩溫柔下的無力感,迥異於《海街日記》乾淨治癒的生活美學,甚至與《步履不停》瑣碎平靜下的暗流涌動也有著微妙的差異,《第三度嫌疑人》是一種非典型是枝裕和風,它有所突破但也有所固守,這不算是一次失敗的嘗試,也稱不上成功,只能說是正常發揮。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齊魯網立場,僅供參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齊魯網 的精彩文章:

貴州主帥:連勝魯能沒特定配方 期待山東獲亞冠資格
最新!山東18條高速公路建設進展,最快的10月底通車!

TAG:齊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