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公益老人走了 可我們不能忘了他

公益老人走了 可我們不能忘了他

清明臨近,當人們用各種形式緬懷先烈、祭奠親人時,在太原市小店區塢西社區,社區幹部們則在感懷一位公益老人——張文元。

張文元一生熱衷公益,義務擔任校外輔導員三十餘年,為農村學校捐資助學二十多年,組織紅色宣講團,足跡遍布大、中、小學以及機關單位等,做報告600餘場,助殘助困助貧等,一生捐款20多萬元……去年,張文元去世,臨走仍不忘留下遺願,將家中藏書全數捐給家鄉。今年3月,其子張雁林已將家中1500餘冊圖書送到聞喜老家上白土村,完成了父親的遺願。

「多好的老人,曾經一直奉獻在我們身邊,這種精神我們一定要傳承下去。」4月2日,塢西社區書記郭鈺濤想藉助本報,邀請老人曾經溫暖過的學子、居民等,重聚老人發起的「紅領巾一條街」,傳承老人的公益精神。

A 他的公益足跡需要長長的數字羅列

張文元老人的故事,郭鈺濤從一本畫冊開始講起。那是2015年,小店區塢城街道專為張文元製作的,《無私的奉獻——心繫紅領巾三十年》,厚厚的50頁,記載著老人的部分公益片段,記載著老人的執著奉獻。

「少小離家著戎裝,南征北戰建奇功;心系桑梓教育事,丹心一片育棟樑。」「甘露滋潤幼苗心,真情傾注青少年,學校社區全走遍……」「三十年嘔心瀝血,風雨無阻,成績斐然,堪稱模範!」翻開畫冊,一句句評語就讓郭鈺濤哽咽了。

「老人就像紅燭、像春蠶,一直心懷公益,就在他去世前十天,病重在床,還向省希望工程捐贈1000元,資助1名貧困小學生,為陽曲縣守護天使公益協會捐助1000元。」郭鈺濤動情地說。

8年前,郭鈺濤來到塢西社區,那時張文元已經在當地家喻戶曉。那時的塢城西街,專門立有一個牌子,寫著「紅領巾一條街」,那是張文元弄起來的。街頭、居民院、殘疾人家裡,常看到「紅領巾們」在張文元的帶領下,慰問表演、清洗宣傳欄、擦拭座椅、幫老人做家務等,開展學雷鋒系列文明活動。在省委黨校宿舍院,張文元還辦起了藏書5000餘冊的圖書館,供小學生們閱讀。還將優秀圖書送到九一小學和小飯桌家庭,供青少年閱讀。在塢城西路,除了流動圖書車,還曾經有過自助飲水機。

張文元多才多藝,從1999年暑假開始,免費舉辦少先隊員音樂培訓班,教授識譜和橫豎笛吹奏技巧,先後有350餘人參加學習。在他的幫助下,塢西、開元、八一社區舉辦老少共建和諧社區文藝聯歡會20餘場。

「他從1984年5月開始,擔任九一小學校外輔導員,30多年來,他很受孩子們歡迎,他創建的這些品牌活動都是孩子們引以為豪的,也是最喜歡參與的活動。」去年4月,在張文元紅色教育活動小組座談會上,九一小學校長岳雙會說,很慶幸九一小學孩子們的童年中,遇到這麼一位愛心滿滿正能量的引路爺爺,為他們留下了美好閃光的回憶。

30多年來,張文元還成立紅色宣講團,做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講座600餘場,聽眾逾10萬人次,到過黃陵小學、電力社區、太原廣播電視大學、三十八中學、太原外國語學校,給太原盲童學校的孩子講課,用故事感動過少教所的青少年。而每一次講座,他都要精心準備,他給中小學校的孩子們講軍功章的來歷,講雷鋒的故事,講紅軍長征,講全國雙百英模人物先進事迹,領孩子們高唱革命歌曲,走進高校講「珍愛生命遠離毒品」,講偉人鄧小平的故事,他豐富的個人經歷,富有激情的演講口才,贏得了聽眾熱烈的掌聲。

伴隨他的宣講足跡,他還把「紅色歷程」「紅色英模」「改革開放成就展」等一期期圖片展覽送進學校、送進社區,製作圖片展板百餘塊。在塢城西街黨校宿舍院,他義務出黑板報,一人編一人寫,一周一期,整整出了20年,直到他搬離。

B 他捐出的錢少說都有20多萬元

「他自己可節儉了,可就是愛幫助人,只要聽說哪裡有困難,哪裡有公益活動,他就要去響應。」談起父親,張文元的小兒子張雁林說,父親捐出的錢少說都有20多萬元。

1993年開始,張文元每年為家鄉聞喜縣嶺西東鄉上白土村小學寄回500元,後來增加到每年1000元、2000元,獎勵工作學習優秀的師生。後來,這個學校撤了,這項獎學金也沒停,隨著學生轉到城北小學,持續資助。村裡要建教學樓,他捐助了1000元、圖書700冊、豎笛200支和彩電1台。他還常幫助家鄉的五保戶,捐助衣物和錢。

他響應省婦聯開展的「春蕾計劃」活動,資助6名大、中、小學生共計2萬餘元學費,幫助他們完成學業。

2006年起,他與殘疾人武全忠結成幫扶對子,年年捐助500元,每年端午、中秋、春節等傳統節日還要登門送上粽子、月餅、水果、點心等慰問品,還把報上刊登的有關殘疾人身殘志堅、自強不息取得成功的典型人物事迹等,剪輯整理送給他,鼓勵他堅強、愉快地生活。

從報紙上看到尖草坪區呼延村殘疾人張艷芝生活困難後,他主動找上門捐助500元,並送去大米和油,還給小孩買了新衣服;得知小店區西柳林村一位婦女撫養孤兒,經濟困難,他又主動上門,捐助500元;他還捐助省希望工程,前三年每年捐贈500元,2017年,最後一筆愛心款1000元,還是在醫院病床上捐出的。

2016年1月,張文元回到曾經下鄉待過的臨縣城庄鎮太平村,幫助村裡的十戶貧困家庭,前三年,每戶資助500元,後兩年,每戶1000元,讓他們用這些錢買些羊崽、小雞等發家致富。2016年年底,老人因病情惡化住進醫院,在調理多日後稍有好轉。郭鈺濤說:「年前老人一出院,第一件事就是給太平村的10戶貧困家庭送錢送衣物。」這筆錢有數萬元了。

張雁林說,一出院,父親還托他去看望同院的孤寡老人毓毛,這樣的慰問父親不知道已經做了多少年。

C 他覺得內疚的事是對家裡關心太少

「父親的事我知道一些,但很多我沒細問過。後來他年紀大了,要去那些遠的地方我就陪著他,比如聞喜、臨縣,我都開車拉著他去。臨縣的老鄉們,還送給他蕎面、雞腿蔥、冬瓜絲。」言語里,張雁林又是心疼又是感動。

53歲的張雁林在家中排行老三,上面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我父親臨終時對我媽說,他最內疚的事是對家裡關心太少。」他故作輕鬆,乾笑了幾聲,眼睛卻已紅了,「其實,我們都沒怨言,我們都挺好的。」

老人14歲時就參加人民解放軍,加入共產黨,跟著共產黨南征北戰,走遍大半個中國,1976年才轉業回到山西太原。1993年離休後,本該安享晚年的他又將關心下一代的教育當成自己的事業。

張雁林說,父親以前在部隊,他們是隨軍家屬。他記得四五歲時,母親才有的工作,那會兒家裡孩子多,窮得吃不飽飯,有人看見母親沒幹的,就幫忙讓她去當了一個臨時工。父親在運輸公司當領導,當時說一句話管用,但他就沒這個想法。

「我們兄妹幾個中,數我姐姐過得好,那也是靠她自己。姐姐是太原技校畢業的,原來在太原毛巾廠當工人。有一次,當時省紡織廳的人去廠里檢查,看到廠里的板報後問誰出的,字寫得這麼好。後來,我姐竟因有才氣被調到省紡織廳。」張雁林笑著說,姐姐跟父親一樣,熱心腸,像一團火,後來又到了北京工作。

張雁林說,父親向來身體非常好,最後住院很突然,當時他還在上海,回來後父親就躺在了醫院,查不出病因。2017年春節,鄰居才告訴他,老人騎著電動三輪車拉著一車展板,來辦公益圖片展時摔了一跤導致內臟出血。可父親從沒提過這事,他根本沒料到會這麼突然地走了,他還有很多理想沒有實現。

今年3月,張雁林帶著父親的遺願,將家中1500餘冊圖書打包,送到聞喜老家上白土村,村裡的村委主任、書記等人接收了這批圖書。他說,書太多太重,上了高速,他的商務車都跑不起來,家裡還有10幾包藏書,他還會找時間再送過去。

如今,回望父親的一生,張雁林感慨,父親是他們三個孩子一生的榜樣。

又是一個滿目新綠、生機勃勃的4月。郭鈺濤說,老人的公益精神就像這花木一樣,也需要一茬接一茬往下傳,我們這個時代,需要更多的張文元傳播正能量。

去年4月,塢西社區組織了一場全國「五老」先進張文元紅色教育活動小組座談會,省委黨校、小店區關工委、山西煤炭職業技術學院、九一小學、塢城街道等相關人員一起追憶老人。今年,他們還打算在4月以圖片展、座談會以及公益活動等形式一起追憶老人,並把老人的公益精神傳承下去,比如老人張羅起的公益黑板報、公益流動圖書站、讀書會以及一些扶貧捐贈等如何繼續發揚下去,希望更多愛心人士響應參與。若有願參加的,可與小店區塢西社區聯繫報名。

山西晚報記者 姬仙果

展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西日報 的精彩文章:

中國製造業如何強起來?代表委員提出這三個關鍵詞
敘利亞軍方包圍東古塔重要平民聚居區

TAG:山西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