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她國破家亡,被獻給敵軍領袖,成為王的女人,卻背負幾千年的罵名

她國破家亡,被獻給敵軍領袖,成為王的女人,卻背負幾千年的罵名

關於妲己的種種記載及傳說,已經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一直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考古學家在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挖掘出土許多殷商時期的遺物,其中的玉器,銅器,尤其是龜甲與獸骨上所刻的大量文字與「卜辭」,使得我們對周代以前歷史狀況的認識,遠較孔子、司馬遷當時所能接觸的資料為多時,才對妲己和商王帝辛的真實面貌,有了接近事實的評估。他正確的名稱應該是「帝辛」。

帝辛性情剛猛,好自用,帝辛三十餘歲嗣位,當時商朝開國已經六百年,國力雄厚。物阜民豐,帝辛血氣方剛,孔武有力,能手格猛獸,神勇冠絕一時,而且能言善辯,還兼通音律,性好美色,更剛愎自用,於是憑豐沛的國力與自己過剩的精力,大舉向東南方發展,征服土地肥沃的人方部族(今淮河流域),從而拓地無算,國威遠播。帝辛在位的第三十年,即前1047年,他對有蘇部落發動進攻。這時他已年過六十。征伐有蘇部落,載回的戰利品之一就是妲己,當時帝辛已經垂垂老矣,而妲己正值青春少女,骨肉婷勻,眉宇清秀,渾身充滿幾近爆炸性的火熱氣韻,迅速地在帝辛的內心深處,重新點燃起他生命的火焰。當時的商朝,十分迷信鬼神巫卜。為了酬神祭祀,時常載戰載舞,飲酒歡唱,甚至作長夜之飲,幾至醉死。漸強盛,諸侯很多都歸順了他。商王文丁時,季歷受封為「牧師」,成為西伯。因權重遭忌,季歷被文丁軟禁絕食死,自此周與商之間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季歷去世後,其子姬昌繼位,力行仁政,國力日盛,附近的部族都非常信服,遭到商朝的忌憚。

姬昌就是後世所稱的周文王,當時他的長子伯邑考在商朝做人質,擔任為帝辛駕車之職。後因事觸怒帝辛,帝辛烹殺伯邑考,並將他做成肉羹,賜給姬昌吃,並把姬昌囚禁在羑里兩年,由於周部族的臣子們多方營救,並向帝辛行賄,才獲得釋放,由此周與商的仇恨越積越深。

在往後的日子裡,帝辛的臣子們似乎都刻意地在經營東南一帶的廣大地區,而忽略雄踞兩北的周氏族,姬昌首先并吞涇、渭平原上的密須、阮等部落;更越過黃河,征服黎、刊等部落,黃河以南的虞、芮等部落也已望風歸附,周人的勢力漸漸威脅到商的中心地區。周人的首都由歧地(今陝西岐山縣)遷到渭南的豐邑(今陝西戶縣),國力快速強盛。而此時的商王繼續沉迷酒色,百姓對商王的行為怨聲載道,有諸侯開始背叛他。公元前1056年,周文王姬昌去世,由他的次子姬發繼位,姬發以呂尚做他的師,周公做他的傅,召公、畢公一班人輔佐武王,遵循文王的遺業,韜光養晦、勵精圖治。帝辛日益昏亂暴虐,殺王叔比干,囚兄長箕子,大師疵、少師彊抱著他們的樂器去投奔周。這時武王姬發發覺攻打商的時機即將到來,孟津觀兵以試探商軍並座並宣布帝辛的十大罪狀,於是聯合天下諸侯,以堂堂之陣,正正之旗,進軍商都朝歌。帝辛的哥哥微子啟率領一批東南夷人組成的十七萬大軍,把周武王的聯軍拒於朝歌以外四十里的牧野(今河南汲縣)。想不到這些夷人組成的軍隊,忽然一夜之間嘩變,潰不成軍。周人不費吹灰之力,長驅直入,兵臨朝歌城下。帝辛退入城中,登上鹿台,把他的寶玉都穿戴在身上,自焚而死。帝辛死後,周武王象徵性的用黃鉞砍掉他的腦袋,妲己也被殺。

《晉語》記載:「殷辛伐有蘇,有蘇氏以妲己女焉。」妲己所在的有蘇氏是以九尾狐為圖騰的部落,所以《封神演義》才會把妲己塑造成狐狸精。因為妲己承擔的是自己國家和家族的恥辱,所以小說家和後世史學家主觀臆測妲己會為泄家國私憤而故意禍害商的江山,把妲己創作為狐狸精的靈感亦來自於此。

商紂王帝辛繼位以來,面臨著內部四分五裂、外部群強環伺危機四伏的局面,外有東夷侵擾,內有諸侯反叛,朝中還有以微子、箕子、比干為首的反對派,帝辛對四分五裂的內部龐大的反對陣營進行分化、打壓,在朝中不惜採取高壓手段,或殺比干,囚箕子,逐微子,並沿用夏朝以及發明新的酷刑,任用一批手段毒辣的酷吏,企圖以高壓政策扶商朝大廈之將傾。所以說,帝辛為了保住老祖宗的基業,確實存在用酷刑、殺戮的手段來震懾反對者,但是這樣做反而加快了商朝的滅亡。

紂王兵敗自焚,妲己被砍頭!兩千年後,李隆基荒廢政事,楊貴妃被賜死。中國歷史就是這麼有趣,總是男人犯下的錯,要由女人來承擔!

但是這也說明史學家們的男尊女卑的歷史現象,不反思帝王是否有過錯,反而強加到女性身上,認為女色誤國,不過也是一種笑話。

林肯成為美國總統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從這些小事就可以看出來

李清照最美的10首詩詞,別說不會背,每首都是經典

揭秘:秦始皇陵墓不能挖掘的八大理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東頭說史 的精彩文章:

李淵為何造反,晚年生活為何如此凄慘
日本人最崇拜的三國名將,只要這個人一出場,所有人都會跪地叩頭

TAG:老東頭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