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看懂人生四重境界,才懂了什麼叫格局

看懂人生四重境界,才懂了什麼叫格局

作者:京博國學

來源:京博國學(ID:jingboguoxue)

人生就是要不斷地凈化自己的靈魂,增進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能力,發掘自己的潛力。

人生在世,有貴賤之分,窮富之分,也有境界高下之分。

有的人,終其一生為錢謀、為權謀,自以為做人很成功,但實際上,他不一定是一個境界很高的人。

有的人安貧樂道,利他忘我,儘管沒有撈到一官半職,但也不一定是境界很低的人。

哲學家馮友蘭先生說過:

每個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與其他任何個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他認為,人生有四種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你屬於哪個境界呢?

第一重境界:自然境界

馮友蘭先生說:

「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樣,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並無覺解,或不甚覺解。

這樣,他所做的事,對於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自然境界。」

自然境界,就是人生的最低境界,無非就是吃飯穿衣,過去農家婦女有個口頭禪,叫「嫁漢嫁漢,穿衣吃飯。」

穿衣、吃飯,是人生最基本的事情,也是最低境界。

有個笑話講:說是張家口那邊大草原,一個小孩在放羊。

大人打趣問他,你放羊幹什麼啊?放羊賣錢。賣錢幹什麼啊?娶媳婦。娶媳婦幹什麼啊?生娃。生娃幹什麼啊?放羊。

活在這個境界里的人,驅使他們做事情的動力大都來自於人的天性。

而評價事情的標準,要麼是社會上早已約定俗成的規則或社會習慣,要麼就依照他們自己的本性,他們也未曾了解到這樣做事的意義。

著名學者、復旦大學王雷泉教授曾說過:

「人兼具動物性、社會性和超越性,可以下墮為畜生,也可以提升為聖賢。」

其實活在自然境界的人,就是動物性的展現。

《禮記·禮運》中有言:「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其實社會上大多數人就住在這一層,吃喝玩樂,糊裡糊塗地來到這個世間,麻木地、醉生夢死地活了幾十年。

從來沒有認真地思考過人生的意義、目的,別人怎麼過,自己就怎麼過,大家怎麼過,自己就怎麼過,最後還是糊裡糊塗地、懷著恐懼與遺憾離開這個世間,一輩子都活在動物的層次上。

但這樣的人生有何意義呢?

老子曰:「吾之所以大患,為吾有身。」

人和其它動物的根本區別就在於人有思想,而其它動物沒有。混吃等死的人生,毫無意義可言。

第二重境界:功利境界

「他可以做些事,其後果有利於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己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於他,有功利的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功利境界。」

馮友蘭先生認為,自然境界的上層就是功利境界。

在這個境界里的人,判斷事情的標準是以個人為中心考慮和決策的,「利己」是一切的核心。

人溫飽以後要富足,富足以後要權力,權力以後還要有影響力。

《好了歌》中說:

「世人都說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世人都說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功名這類東西,都屬於功利境界。但功利也是有境界之分的。

如果出發點是為自己,而不計後果,那麼,這只是功利境界的初級階段。尤其是損人以利己的人,更是初級中的低級層次。

功利境界,還應是出發點為自己,同時不有損他人的利益。孔子也曾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可見,為己的同時,也需考慮到結果,不能有損於他人。

我們大多數所謂「混」出來的人,不過是講求實際利害的功利境界而已。

利己本是道德中立的,但過分地利己斬斷了自己與世界相觸的機會,缺乏同理心,難以被感動,難以發自內心地因別人的快樂而快樂。

最苦的就是在功利境界的人,每天呼朋喚友,每天高朋滿座,每天被很多人需要,每天沒有時間,能力讓你達不到無為而治,做不到出世入世,所以分不清此岸彼岸。

功利境界的高級層次則是,出發點為自己,同時也讓他人得利益。

曾國藩曾問趙烈文:「眾皆出我下,奈何盡歸胡公(胡林翼,同時期湘軍將領)?」

趙曰:「人皆有私,不能官,不得財,不走何待?」

曾曰:「當如何?」趙曰:「集眾人之私者,可成一人之公!」曾聞之甚然。

在曾國藩儒家思想的境界中,撈功名,謀財利是小人所為的,所以他容不得這種人和事情。

但趙烈文給他上了一堂人性之課,讓他明白了人性是功利的,且提出了這句「集眾人之私,成一人之公」的名言。

第三重境界:道德境界

馮友蘭先生說:

「了解到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

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他所做的各種事都有道德的意義。

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說的道德境界。」

如果說功利境界還是為自己,希望自己臉上有光,耀祖光宗,那麼道德境界,就把別人的生命和我的生命看得同等重要,正所謂「正其義,而不謀其利」。

功利境界的人與道德境界的人兩相比較:

前者以「佔有」為目的,後者以「貢獻」為目的。

前者是「取」,後者是「與」

前者即使「與」,最終仍在「取」,後者即使「取」,最終仍在「與」

《孔子家語·好生》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楚王出遊,亡弓,左右請求之。王曰:「止,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

孔子聞之曰:「惜乎其不大也,不曰人遺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

意思是,楚王遊玩時丟了一張弓,手下人想去尋找,楚王阻止說:「楚國的王丟了弓,得弓的也是楚國人,何必去找呢?」

而孔子聽說這事後則不以為然,認為楚王的心胸尚不夠寬廣,他說:

「可惜楚王的胸襟還不夠大,失弓的是人,得弓的也是人,何必計較是不是楚國人呢?」

可以看出,儒家所展現的境界更高一籌,在孔子的心目中,每個人都是一樣的,無須分國別,這就是所謂的道德境界。

此境界中的人,出發點不是自己,而是社會,是大眾,以社會之福祉為自己奮鬥的意義。

這類人,即是儒家所謂君子,君子喻於義,已天下為己任。

第四重境界:天地境界

對於天地境界,馮友蘭先生解釋說:

「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

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

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這種覺解為他構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天地境界。」

天地境界的人,其行為是「事天」的。此境界的人有最高層次的覺解,不僅了解社會的「全」,而且了解宇宙的「全」。

他自己不僅是社會一部分,行為與社會有干係,對社會應有貢獻,而且是宇宙的一部分。

他的生命力量來源於天地,真陽充沛;他也以自然界的最高法則為信仰,不計得失,不懼生死——生是一種能量的聚合,死是一種生命能量的散開。

天地境界還可細分為四個層次:知天、事天、樂天、同天。

馮友蘭先生晚年撰文補充說,這是參考孔子自述得來的,說:

「五十而知天命」就是知天,「六十而耳順」就是順天命,也就是事天,「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同天。

至於樂天,孔子自述時未涉及,但《論語》記載孔子「樂」的地方很多,多是指精神境界,即樂天。

如果說,生活於道德境界的人是賢人,那生活於天地境界的人就是聖人。

一個人的境界,可生變化。

如某人有較高程度的覺解,已經達到道德境界,但因「人慾」的牽扯,而不能常住於道德境界,會因人、因事、因時、因地退回到功利境界,甚至退回到自然境界。

孔子的大弟子顏淵也不過「三月不違仁」,所以需要一種修養功夫,「以誠敬存之」,常住於道德境界,或天地境界。

「用敬」並不是終日靜坐,而是照常做該做的事,不過因為他有覺解,所以他無論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專註於「行義」、「為公」的意義,任何事對他也只有「行義」、「為公」的意義,那麼他即常住於道德境界中了。

自然,一個人通過不斷的學習、修養,提升自己的覺解程度,境界也會提高。

境界高的人,面對、享受的世界大;境界低的人,面對、享受的世界小。

這裡的大小,不僅是指現實的、物質的層面,而更是指超越的、精神的層面。

例如,一個境界很高的人,並不是說他已將世界所有美景看盡,已將世界所有美食嘗遍,而是說他能在精神世界裡如莊子所云,「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

所以,境界不同,人生格局也是不同。

錢鍾書先生說得好:

做人的「成功不僅意味著事業上取得成就,還包括人生境界的提升。」

我們都應該向最高的境界攀登,雖不能之,但至少要心想往之。

*本文原題:《看懂了馮友蘭的人生四重境界,才可謂看懂了格局》

*作者:京博國學(ID:jingboguoxue),最有格調的國學微刊。轉載請聯繫(ID:jingboguoxue)授權。

964年12月,我們小分隊在滇西北找礦。小分隊一共8人,其中4名警衛戰士每人配備一支衝鋒槍。一天,出發前,一位納西族老鄉搭我們的車去維西。那天路上積雪很大,雪下的路面坑窪不平,車子行駛一段就會被雪塢住。我們不得不經常下來推車。就在我們又一次下車推車的時候,一群褐黃色的東西慢慢向我們靠近。我們正驚疑、猜測時,納西族老鄉急喊:「快、快趕緊上車,是一群狼。」司機小王趕緊發動車,加大油門……但是很不幸,車輪只是在原地空轉,根本無法前進。這時狼群已靠近汽車……大家看得清清楚楚——8隻狼,個個都象小牛犢似的,肚子吊得老高。戰士小吳抄起衝鋒槍,納西族老鄉一手奪下小吳的搶。比較沉著地高聲道:「不能開槍,槍一響,它們或鑽到車底下或鑽進樹林,狼群會把車胎咬壞,把我們圍起來,然後狼會嚎叫召集來更多的狼和我們拚命。」他接著說:「狼餓瘋了,它們是在找吃的,車上可有吃的?」我們幾乎同聲回答:「有。」「那就扔下去給它們吃。」老鄉像是下達命令。從來沒有經歷過這樣的事,當時腦子裡一片空白,除了緊張,大腦似乎已經不會思考問題。聽老鄉這樣說,我們毫不猶豫,七手八腳把從麗江買的臘肉、火腿還有十分珍貴的鹿子乾巴往下丟了一部分。狼群眼都紅了,興奮地大吼著撲向食物,大口的撕咬吞咽著,剛丟下去的東西一眨眼就被吃光了。老鄉繼續命令道:「再丟下去一些!」第二批大約50斤肉品又飛出了後車門,也就一袋煙的工夫,又被8隻狼分食的乾乾淨淨。吃完後8隻狼整齊地坐下,盯著後車門。這時,我們幾人各個屏氣息聲,緊張的手心裡都是冷汗,甚至能夠清晰的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我們不知道能有什麼辦法令我們從狼群中突圍出去。看到這樣的情形,老鄉又發話道:「還有嗎?一點不留地丟下,想保命就別心疼這些東西了!」此時,除了緊張、害怕還有羞憤……!作為戰士,我們是有責任保護好這些物資的,哪怕犧牲自己。但是現實情況是我們的車被塢到雪地里出不來,只能被困在車裡。我們的子彈是極有限的,一旦有狼群被召喚來,我們會更加束手無策。我們幾人相互看了一眼,遲疑片刻,誰也沒有說什麼,忍痛將車上所有的肉品,還有十幾包餅乾全都甩下車去!8隻狼又是一頓大嚼。吃完了肉,它們還試探性的嗅了嗅那十幾包餅乾,但沒有吃。這時我清楚地看到狼的肚子已經滾圓,先前暴戾兇惡的目光變得溫順。其中一隻狼圍著汽車轉了兩圈,其餘7隻狼沒動。片刻,那隻狼帶著狼群朝樹林鑽去......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不一會兒,8隻狼鑽出松林,嘴裡叼著樹枝,分別放到汽車兩個後輪下面。我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些狼的意思是想用樹枝幫我們墊起輪胎,讓我們的車開出雪窩。我激動地大笑起來……哈……哈……剛笑了兩聲,另外一個戰士忙用手捂住了我的嘴,他怕這突兀的笑聲驚毛了狼。接著,8隻狼一齊鑽到車底,但見汽車兩側積雪飛揚。我眼裡滾動著淚花,大呼小王:「狼幫我們扒雪呢,趕快發動車,」車啟動了,但是沒走兩步,又打滑了。狼再次重複剛才的動作:「先往車輪下墊樹枝,然後扒雪……」。就這樣,每重複一次,汽車就前進一段,大約重複了十來次。最後一次,汽車順利地向前行了一里多地,接近了山頂。再向前就是下坡路了。這時,8隻狼在車後一字排開坐著,其中一隻比其他7隻狼稍稍向前。老鄉說:「靠前面的那只是頭狼,主意都是他出的。」我們激動極了,一起給狼鼓掌,並用力地向它們揮手致意。但是這8隻可愛的狼對我們的舉動並沒有什麼反應,只是定定地望了望我們,然後,頭狼在前,其餘隨後,緩緩朝山上走去,消失在松林中......看完不忍思考:連兇猛的狼都懂得報恩,我們是否應該反思自身?自詡為「萬物靈長」的人類,我們是不是應當讓這個世界充滿愛?

編輯:好書指南 微信號:aidushuba

喜歡請分享或在頁尾點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書指南 的精彩文章:

請不要成為這種人
年度最佳幽默段子:《壓力》

TAG:好書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