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部印度電影,拍出了中國教育的悲哀

這部印度電影,拍出了中國教育的悲哀

1

這兩年的印度電影的確讓人驚艷,拍了很多有意義的話題,4月份的新片《起跑線》也是讓人在笑鬧中有所反思。

印度是個等級分明的國家,上流社會的後代是上流社會,貧民窟的後代依舊生活在貧民窟。

影片中的拉吉和米塔是一對夫妻,即便因為做了生意很有錢,可依舊會被上流社會的人瞧不起,因為他們身上帶有太多世俗的屬性,所以米塔費盡心思,嘗試各種辦法,想要把女兒送進最好的學校,受到高端教育,以便於以後成為大家眼中所謂的「了不起」的人。

他們被推薦進了一個諮詢機構,在這裡,不僅小孩,連大人都要被培訓,孩子的申請表通過後,家長和孩子都要經歷面試,有點像我國公務員的面試過程,諮詢機構會教你如何避重就輕,怎麼給出恰到好處讓面試官滿意的回答。

經過多番努力,他們的女兒皮婭依舊沒能成功入學,不想看著老婆繼續傷心,拉吉動了偽造文件,以貧困生名義入學的念頭。

可是也不順遂,因為貧困生造假被曝光,身份審核更加嚴苛,學校會派人親自去家中核查,於是他們舉家搬到了貧民居住地。

認識了一對心地善良的貧民夫妻。

印象很深的就是在那個虎狼之地,那個友好婦人氣急敗壞地對著米塔大喊:貧窮並不是一門很容易的學問!

貧窮意味著你得學會察言觀色,有些人欺負你你得學會反擊,有些人欺負你你要學會先低頭,總之,你要適應各種違心的行為。

這部電影從父母的角度,拍了那種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心理路程,是不是感覺很熟悉?

因為,這也是中國教育的悲哀,上學似乎是我們打破階層壁壘的唯一途徑。

2

電影最後,拉吉在舞台上坦白時,說了一句話:其實很多時候,你們為孩子做的選擇,都是為了滿足自己。

這一點我們也不陌生,因為中國家長最擅長的就是把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打著「為你好」的旗號,滿足自己的一部分虛榮心。

關於年少有為,蔣方舟最有發言權,7歲開始寫作,9歲出書,她說過這樣一句話:孩子在年幼時候取得的一切成績,都是一種向大人們獻媚。

可笑么?可是你笑完就會發現,真的就是這樣,我們小時候,就是一邊不屑父母口中「人家誰誰誰都怎樣怎樣了」,一邊想要成為那個「別人家的孩子」。

這部電影讓我想起了《無聲告白》那本書,一本曾經在我看來「無病呻吟」,卻在歐美被評為「神作」的書。

《無聲告白》圍繞一個小女孩的死展開,剝繭抽絲,講述了小女孩的家庭背景和成長曆程,兇手也就一目了然。

她是自殺,因為是她自己把船划到湖中心。

她是她殺,因為讓她不堪重負的是別人的期望。

無聲告白的原版名字為「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看了這部電影,我對這本書有了新的解讀:因為是家人,所以你給的負擔,你過高的期待,我都全數收下,只是,還有很多事情我沒有告訴你,那是關於陰暗,關於痛苦,關於一點點將我腐蝕的恐懼。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無聲告白》

3

其實如果要拍這個題材,中國的背景也很適合,可是中國拍不出這種電影,因為過不了審。

我覺得電影的偉大之處在於,它將你人生中很多平凡的瞬間賦予了意義,它對很多別人不以為然的情緒鄭重其事。

《起跑線》的好,在於真實,它直視了黑暗,審視了悲哀,也嘗試了改變,拉吉最後的那番言論,除了米塔,沒人站起來為他鼓掌,多現實啊,我知道你說的對,但贊同你不符合我的身份。

家長習慣了期待,我們習慣了奔跑,卻都忘記了開始的初衷,忽略了奔跑的目的。

這部電影沒什麼複雜的故事線,也沒有意料之外的走向,甚至也沒說什麼道理,但看完,你會不自覺回望一下來路,計較一下得失。

最後那場貧窮孩子的表演挺震撼的,充滿了生命力,孩子多簡單啊,該吃飯的時候有飯吃,想玩耍的時候可以玩耍就已經是莫大的幸福,因為還未與世界交手,所以在艱苦的環境中也能拼力找出屬於自己的樂趣。

在這個崇尚利己主義的功利社會,很多時候談「公正」還挺諷刺的。

電影中那對窮人夫婦的兒子沒有被選中,父親抹完眼淚說了一句:「算了,窮人是沒有資格大喜大悲的。」轉而又和妻子湊錢,想要為皮婭被選中開派對慶祝。

你看,一個善良溫和的人,依舊能找到自己的小歡喜。

即便教育體制固化,淪為賺錢的工具,但請畫一條自己的起跑線,繼續擁抱挑戰世俗的勇氣。

原創不易,分享出去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影耳朵 的精彩文章:

《黑豹》真的不好看嗎?

TAG:影耳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