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憑啥你拿個刀叉戳塊肉嚼,就比我拿著筷子夾口菜吃進步呢

憑啥你拿個刀叉戳塊肉嚼,就比我拿著筷子夾口菜吃進步呢

囊日翻一本老書《中國食文化批判》,其中暴力噴吐了從「吃出來的國民人格」到「醜陋的廣東食文化」,從「口腔民族」說到「我食(si)故我在」。

乍一看也很是應景,就彷彿現在的朋友圈中除了廣告和轉發,兩大原創的主題,一個叫在路上,一個是在食堂。而從年齡分布上說,大概老一點的在路上,小一點的在食堂~~

雖然我完全認同中國食文化中的糟粕著實不少,也在看過《舌尖上的中國》之後,頗為擔憂我們是否在飲食這件事情上投入了過多的「熱情」,如果有另一個民族把這些熱情放在了別處,又會怎樣?但同時亦不讚許《中國食文化批判》一書之矯枉過正說,為了滿足自己的結論,對材料進行了截取化的使用。妄自菲薄,全盤否定中國而推崇西人飲食,乃至廚房,乃至分餐制。這樣的厚此薄彼,又成了兩末之說。有一位大師說過批判甚是容易,客觀偏頗易失。

GIF

我承認自己吃自己盤子里的,會比吃火鍋少一點衛生的隱患。

但憑什麼他拿個刀叉戳塊肉嚼,就比我拿著筷子夾口菜進步呢?

>說什麼國人之所以不願意接受分餐制,就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形成足夠清晰的個體意識

>說什麼筷子是原始的餐具,刀叉才體現了工業文明

>說什麼日本現代化時間較早,因此從原先受中國影響的合餐進步成了分餐制

然後得出分餐制與合餐制分別屬於現代文化與前現代文化的結論,我的天哪。

這是科學嗎?這是文化嗎?還是我們自己的佝僂呢!

關鍵詞:

分餐制,合餐制,筷子,刀叉,手食

歷史

?中國=合餐&西人=分餐?

能確認的是,從戰國到秦漢,一人一桌都是分餐制,這點可以從壁畫、畫像磚得到確鑿的確認。你也可以回想電影電視的各種鏡頭。要是鴻門宴的時候大家一起吃個圓桌,歷史會不會就此改寫呢~

一種流行的說法是,自唐朝起由於桌椅高度的提高,使得分餐變成了合餐,而到宋朝由於經濟發展使得合餐最終成型。

從五代的韓熙載夜宴圖也可以看出分餐合餐已經在一種過度的階段。

但我的觀點是:高大桌椅只是促成合桌的一個因素,並非合餐。顯然西餐一直用高腳的餐桌怎麼卻沒有變成合餐呢?從合桌到合餐,是兩個獨立發展過程,而且未必存在先後性。

我們看到的漢唐圖畫類信息多半描述的是上層社會的模式。而中下層平民呢?一人一桌的分食制的一個極大好處是能體現等級的差異,個人按照不同的地位尊卑進行食物配給,當然很重要的還有可以邊吃邊看姑娘跳舞啊,想想大家開年會時圍著圓桌必然有人要扭頭轉體才能看到節目表演也是夠幸苦的。

但在一個平民家裡這些是否重要?畢竟分餐會帶來更多的勞動,以及對餐具等的使用。

因此我認為從分餐制轉為合餐本身是一種自下而上的變化,因為宋朝的經濟發展促使更多的平民可以下館子吃飯,餐飲的政治意味禮制的約束隨之被市井化的消遣所代替,幾個朋友之間吃飯也就不再需要按照《禮記·禮器》寫的這麼玩了「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注意,此豆非彼豆!下面這個才是豆,越高20厘米)

此後,合桌合餐制順應了社會文化的需要一直延續下來。

再來看看歐洲吧。這是大體在中國進入南宋時歐洲的宴會吃飯模式。有何感想啊?

大體在明朝時,歐洲開始了對野蠻的馴化,成文的禮儀要求:喝湯時,把湯盛在一個深碗里,依次轉到每位用餐者前,要用勺喝湯是高雅的,放進嘴的勺要擦試過才放回湯碗,不能因為喝到嘴裡的湯太燙而又吐回湯碗。

批:這境界煞是了得~

即便到了康熙年間,法國紳士禮儀要求,肉要放在盤子里切,然後用叉子送到嘴裡。因為油膩的食物,以及加了醬油糖一類的食物,用手直接觸摸有傷大雅。

批:原來如此啊~

下圖是同一時期間歐洲的宴會,是一種合桌分餐,侍者完成分餐,貴族自行完成切割,仔細看會發現用刀叉切割完成後,依然是用手食。

批: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隨著時間的發展,對於衛生和形象的要求,逐步實現了用餐者個人和個人之間的分離,形成了現在意義上的分餐制。、

小結處

因此,西方從一開始就是合桌進餐,但是其場面實在混亂齷齪,隨著對衛生和附帶的所謂體面的基本需求,導致的發展結果就是隔離每個人吃飯之間的相互影響,從而走到今天的分餐形式。而中國,從合桌(指宴請)發生的那一刻起(唐宋)已經有著相當高的文明基礎,有各自獨立的餐具,更別說手食了,根本不存在西方的那些問題。順便說一下,這位比康熙大十幾歲的著名的路易十四前輩,一生都是用手食。

所以由此可以看到分或合兩種方式只是各自發展的歷史選擇。不存在優劣,不存在取代,就是兩種文化差異。對於喜歡拿衛生來說事的,我承認了嘛,那就是一個差異,僅此而已。就像握手再衛生也不能取代親吻一樣。

文化符號

筷子 & 刀叉

關於用什麼吃這個問題,可以歸納為自然的兩種:嘴食&手食,以及人工的兩種:筷子,刀叉。雖這些方式必然是有交融,但範圍最廣的居然還是手食文化圈。不過此處我們還是主談筷子和刀叉。

16世紀英格蘭的詩是如此描繪這場面的:

如果是喜歡的菜和魚

十隻手就同時聚集盤中

如果是肉就能看十把刀

切肉的刀在盤中上下翻飛

若有手伸進勢必受傷

除非讓手帶上盔甲

之後在17世紀出台了禁止製造刀尖是尖的餐刀。難怪當時我們嘲笑歐洲人是用劍吃飯。

不過中國雖然不在餐桌上使用刀具,但對於用刀還是有講究的,孔子說「割不正不食」,包括同為筷子文化的日本,對切割也有著極致的追求。但是日本和中國的切割都要在後台完成,而不像西人那樣堂而皇之的在餐桌上切割動物。我

歷來贊同「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謹慎於從現象去歸納概念。但是我卻一直認同筷子是為一種最自然的工具,無論取材是木枝還是竹枝,體現東方文化之人與自然間依存的關係。而刀叉則對應著另一種文化:人是世界的主體,人要改造自然,自然要為人服務。

對照東西方宗教思想也會有同樣的導向和暗示。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基於我東方文化價值觀,自然傾向於使用筷子,甚至覺得刀叉是略帶反自然的方式。只在吃牛排的時候會使用,但如果哪家飯店可以在後台幫我完成切割的話,上善上善。

記得十五六年前請西人去中餐館時,總會關照的問一句,要刀叉么?似乎覺得不能提供刀叉者,乃是件不足的事情。仔細想來也非我崇洋媚外,那只是中國還沒有充分的開放,洋人這玩意也是物以稀為貴。看看八十年代這張故宮不看文物看洋人的經典照片。也正是在這樣的開端下,使得改革開放前期一系列的超國民待遇,有些還一直延續到今天。

如今這麼多年過去了,現在再帶西人去中餐館,我默認他們都會使用筷子。若偶見臉色為難者,我就鼓勵他們just practise,也都會欣然接受。有些人還會告訴我,他們在旅館房間里苦練筷子夾乒乓球。我說,這就對了,入鄉隨俗嘛。我到你們那裡也就用刀子用叉子的嘛。

餐具是一種選擇的結果,除了受到自身發展的推動,也必然受到外來強勢文化的影響。如果說當我們經濟弱小時,刀叉會被認為帶有先進的文化符號,受到迷行和推崇,姑且情有可原的話;當我們經濟起來時,再要那妄自菲薄的盲目就顯得十分無知。這倒並非我前一篇文章說暴發戶的邏輯,而是訴求一種平等的文化地位與互相尊重。

不論我如何理解筷子和刀叉的文化性質,我都無意批判你們的刀叉。但是既然來到我們CHINA,既然來到我們中餐館,我都會微笑著告訴你,「請使用筷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隱者微言 的精彩文章:

告家長書:學霸的世界你們別瞎摻和!

TAG:隱者微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