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家葯企入圍中國上市公司市值500強!總值24624億元不及阿里巴巴……
根據Wind最新發布「中國上市企業市值500強」榜單,42家醫藥企業在榜,醫藥榜榜首恆瑞市值為2465億元,泰格醫藥名次攀升高達282名。
近日,Wind最新發布「中國上市企業市值500強」榜單。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有102家中國企業市值超過1000億元,大部分公司市值位於200億~1000億元之間。
製藥、生物科技類企業市值佔500強總市值的4%。總榜前三名分別為騰訊控股(31276億元)、阿里巴巴(29268億元)和工商銀行(21113億元)。醫藥類企業前三甲分別是恆瑞醫藥、康美葯業、復星醫藥,其中恆瑞市值達2465億元。
據E葯經理人統計,共有42家醫藥類企業榜上有名,數量佔比達8.2%。醫藥企業市值排名整體上呈上漲趨勢,上漲名次超過50位的有13家,超過100位的有2家,最高上升名次282位;有13家市值排名出現下跌,但跌幅較平穩,最高跌幅僅39個名次。此外,華蘭生物、泰格醫藥、貝達葯業為今年新進榜公司,中國醫藥、吉林敖東則黯然出局。
2017中國企業市值500強榜單(醫藥類)
數據來源:Wind
1
幾家歡喜
醫藥企業中市值過1000億的企業有6家,分別為恆瑞醫藥、康美葯業、復星醫藥、石葯集團、中國生物製藥和雲南白藥。這些公司在各自的領域牌子早已打得響噹噹,恆瑞醫藥在創新藥方面持續發力,康美葯業在中藥飲片領域穩坐龍頭,復星醫藥在國際併購方面很有一手,石葯集團從原料葯向創新葯和品牌葯為主的全產品線轉型後已積累豐富的產品儲備,中國生物製藥產品線布局治療領域廣泛,2017年有32個產品銷售過億。
雲南白藥憑藉傳統經典產品和牙膏等大健康產品近年業績不斷提升,但與往年市值排名相比,雲南白藥下降了4位,資本市場看好雲南白藥的原因是其穩定的盈利能力,但近年來除了進行兩次混改,沒有太大的創新突破。
在上榜的醫藥企業中,名次上漲最高的是泰格醫藥和百濟神州,分別上升282名、231名。
泰格醫藥是國內CRO行業的龍頭,同時也是第一家上市的國內CRO公司。2017年實現營收16.8億元,同比增長42.80%,凈利潤比上年同期增長約117%,達到3億元。2017年,隨著臨床試驗數據自查核查影響減弱,同時鼓勵醫藥醫療器械創新的文件出台,CRO行業前景被看好。2017 年5月,泰格又通過定向增發完成了對國內醫療器械CRO龍頭捷通泰瑞的收購,進一步完善了產業鏈布局,產業鏈由藥品端向醫療器械端延伸。
此外,如火如荼的仿製葯一致性評價對泰格來說也是一場關鍵機遇。受益於仿製葯一致性評價,泰格70.33%控股子公司方達醫藥預計2017年凈利潤將增長90%左右,2018年3月7日,泰格宣布董事會批准啟動拆分方達醫藥赴港上市的前期籌備工作,有望保持快速增長。隨著監管方面對藥品質量要求的提升和創新葯研發需求越來越多,方達醫藥業績預計將保持快速增長。
致力於抗癌藥研發的百濟神州雖然尚未有產品上市,但其研發能力和產品的潛力很資本市場看好,2016年赴美上市首日總市值就達到了7.2億美元。2017年百濟神州引發的最熱話題是自2017年7月,與新基在腫瘤葯研發方面達成多項戰略合作並接手了新基公司在中國的商業團隊,開始向商業化發力。
預計2018年也是百濟神州盈利顯著提高的一年。3月17日,百濟神州負責實現商業化的來那度胺(瑞復美)針對新診斷多發性骨髓瘤適應症正式上市啟動,同時宣布在中國新近獲批的注射用阿扎胞苷(維達莎)上市。除此據悉,百濟神州自主研發的小分子靶向抗腫瘤葯zanubrutinib(BGB-3111)和腫瘤免疫治療葯tislelizumab(BGB-A317)預計2018年將在中國申請上市註冊,並有望與美國基本實現同步上市。
此外,排名上漲74位的科倫葯業也值得關注。科倫近期發布的2018年一季度業績預告顯示,科倫預期盈利在3.47億~4.24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80%~120%。
科倫在大輸液領域已是當之無愧的龍頭,目前約佔40%的國內市場份額。除了穩固優勢基礎,當前科倫已形成大輸液、抗生素全產業鏈、高端專科葯「三發驅動」布局。科倫通過自2014年以3.98億元曲折接盤1.45億股進入石四葯集團,2017年股份增加至20%,石四葯的高端輸液品種與其現有輸液品種進行強強聯合,科倫將在大輸液領域將進一步鞏固優勢地位。然而大輸液行業整體也正面臨嚴峻挑戰,在國家基層要求趨嚴、環保監管力度加大的趨勢下份額或大幅下降。
另外,近期伊犁川寧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萬噸抗生素中間體建設項目升級改造工程順利通過環保驗收竣工,川寧項目的環保和成本優勢將成為科倫在抗生素領域的競爭優勢,預計將成為2018年業績拐點。
金斯瑞上升76位,不得不說其子公司南京傳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功不可沒。2017年12月11日,南京傳奇的LCAR-B38M CAR-T細胞自體回輸製劑在中國遞交臨床申請並獲CFDA受理,僅三個月成功獲臨床試驗批件,成為我國首個獲批臨床的CAR-T療法,吸引了資本的關注。與此同時,母公司金斯瑞的股價飆升超過250%。CDE目前也已發布細胞治療產品相關申報要求指導文件,包括CAR-T療法在內的細胞治療將進入快速發展期。
2
受挫的大佬們
在13家市值排名出現下跌的公司中,新和成排名下降最多達39位,其次是華大基因,達31位。
此外,曾一度市值猛漲甚至躋身「千億市值」行列的血製品行業龍頭企業上海萊士,此次跌出了陣營。上海萊士此次在醫藥類上市公司排名僅第7位,下跌4位,市值為972億元。2017年,上海萊士全年實現營收19.28億元,同比減少17.13%,凈利潤更是大幅下滑48.39%。其實2017年全年,上海萊士的業績一直走在下坡,前3季度營收同比增速分別為-17.48%、-16.4%、-9.23%。
其2017年業績快報給出的說明是:子公司鄭州萊士為擴大產能於2017年年中停產,對相關生產設施進行技術改造影響了產品的生產;「兩票制」的推進短期內對營業收入有一定的影響;由於股票價格波動,2017年因證券投資而產生的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及投資收益均較上年同期大幅減少。
雪上加霜的是,一度被媒體稱為「炒股高手」的上海萊士,在2018年一季度業績預告中顯示其預虧7.2億元~6.5億元,而上海萊士2017年的凈利潤僅8.50億元。大幅虧損的原因在於,2017年11月22日,上海萊士分別用2.5億元及1.8億元自有閑置資金參與認購持盈78號信託計劃及持盈79號信託計劃的部分份額,分別購入萬豐奧威和興源環境的股份,但這兩股表現並不佳。就在2017年業績預告和披露2018第一季度業績預告之前,上海萊士已搶先停牌。
上海萊士自2013年開始資本運作以來,開始大規模併購,結合內生增長提升競爭力,5年間市值翻10倍以上的表現可以說很搶眼。目前上海萊士正籌劃用160億跨境併購2家血液製品企業BPL及Biotest。雖然當前業績方面不容樂觀,但憑藉在血製品行業的市場積累,上海萊士2018是否能重返千億市值的陣營拭目以待。
排名跌幅最大的醫藥上市公司是新和成,而實際上新和成2017年全年及2018年第一季度的業績表現都保持比較好的狀態。新和成2017年總營收62.4億元 較上年同期增長32.82%,凈利潤增長了41.55%至17.02億元;2018年第一季度預計實現凈利潤14.60億~15.76億元,比上年同期上升530%至580%。
維生素 A 在全球範圍主要有 6 家生產商,國外廠家有帝斯曼、巴斯夫、安迪蘇,本土企業主要是新和成、浙江醫藥、金達威。相關數據顯示國內三家公司年VA產量約佔全球總供應量的40%。新和成是本土中的領跑者,數據顯示約佔全球23%的VA市場,巴斯夫和帝斯曼全球所佔份額懸殊不大,分別為21%和25%。自2017年10月主要供應商之一的巴斯夫檸檬醛產線起火導致裝置停車維修,其VA、VE 裝置也被迫停產,導致VA、VE價格出現大幅上漲。
當前供給側改革推進和環保監管趨嚴的重壓下,原料藥行業進入整合期,眾多中小型企業陸續離場,優質企業在競爭格局中持續轉型增強競爭力。新和成就是這樣的企業典型,當前其產品線已經不再局限於維生素,為了拓寬發展空間,近年來新和成還布局蛋氨酸、香精香料和新材料業務。不過資本方面在醫藥領域明顯的關注趨勢是創新產品和新興技術類,越來越多的醫藥企業也在通過自主研發或併購擴充創新產品線,作為傳統的原料葯企業,如何通過轉型找到新的發展路徑保持持續增長是新和成直面的挑戰。
基因測序龍頭華大基因自今年7月份上市,股價一路狂飆,上市四個月市值即破了千億大關。而因股價飆升太快,華大基因甚至曾兩度停牌。根據華大基因業績快報披露,2017年華大實現營業總收入20.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2.39%,凈利潤為3.95億元,增長18.86%。貝瑞基因、達安基因等基因測序領域的頭部公司的業績預告則顯示盈利呈現出小幅下滑。華大在國內基因測序行業積累較深,且產業鏈上游的測序儀業務競爭力較強,加上基因檢測行業一度成為投資風口,上市以來一直被看好。
預計到2020年我國基因測序市場規模將達到180億元,約佔世界基因測序市場總規模的1/5。其中,無創產前篩查和腫瘤診斷治療市場總規模佔比將超過70%,成為我國基因測序市場份額最重的部分。目前,我國基因測序行業企業數量已經超過160家,基因檢測類上市公司共有40家,主要提供科技服務、醫療服務、儀器耗材三種產品形式。不過隨著越來越多公司涉足基因測序行業,有的陸續登陸資本市場,華大等龍頭公司市場地位受到的挑戰也在增加。
步長製藥在上市首年即遭遇業績「滑鐵盧」,2016年在營收增長5.71%至123.2億元的情況下,凈利潤大幅下滑至17.69億元,大跌49.97%。從2017年前三季度業績來看稍有迴轉,營收94.5億元,增長了4.92%,凈利潤11.3億元,同比上升10.20%。數據顯示,在2016年中國公立醫療機構中成藥市場,排名第一的步長佔據5%的市場份額。
而2017年,莎普愛思「神葯」事件引起廣泛社會關注,近期又有兒科「神葯」匹多莫德療效遭到質疑,另外隨著醫保控費壓力將持續加大,輔助用藥市場將產生大變局,步長的業績或將承受不小的壓力。受制於輔助與重點監控用藥目錄政策,步長製藥就面臨其核心產品丹紅注射液被限制使用的挑戰。
3
新進者和出局者
與去年相比,華蘭生物、泰格醫藥、貝達葯業成為榜單新人,中國醫藥、吉林敖東則淘汰出局。
華蘭生物成功殺入榜單,並且名次前進了63位。華蘭生物是一家從事血液製品、疫苗、基因工程產品研發、生產和銷售企業。2017年業績表現最為搶眼的是其疫苗業務。2016年,受「山東疫苗事件」影響,華蘭生物的疫苗業務實現營收僅1.09億元,該業務板塊曾於2009年達到峰值為7.14億元。不過2017年得到恢復,該業務營收實現大幅增長157.88%至2.81億元。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2月5日,華蘭生物、長春長生、金迪克生物三家公司的四價流感病毒裂解疫苗作為臨床急需、市場短缺的新葯納入優先審評程序。在進度和速度上,華蘭生物和長生生物申報上市的四價流感疫苗完成所有技術審評,預計2018年年中有望獲批生產。據悉,四價流感疫苗保護範圍更廣,有望逐步替代三價流感疫苗。
貝達葯業於2016年11月7日正式登陸深交所創業板,僅一年多的時間其市值水平就進入中國上市公司500強的行列,可見資本對貝達的期待。貝達的核心品種抗癌新葯凱美納自2011年上市以來,截至2017年6月累計銷售額已經突破40億元,2016年突破10億大關,是貝達的主要利潤來源。
2017年凱美納通過國家醫保談判順利進入2017國家新版醫保目錄,這可以說是對貝達來說最有影響的年度事件之一。雖然進醫保使凱美納降價54%,但根據貝達發布的2017年度業績預告來看,凱美納銷量同比增長超40%,銷售收入略有下降,但基本彌補了大幅降價對營業收入的影響。貝達葯業董事長丁列明曾公開透露,多款抗癌新葯有望在2019年陸續上市。
中國醫藥是國內藥品及醫療保健產品分銷商,是中國通用技術集團旗下唯一醫藥產業平台,建有以北京、廣東、河南、河北、江西和新疆為核心的醫藥商業純銷網路體系。近三年,中國醫藥對集團醫藥資產進行重組與整合,現已基本形成工業、商業、貿易三大板塊相互支撐的業務格局。不過當前中國醫藥業績主要還是依靠醫藥商業。
近兩年來受兩票制影響,醫藥流通領域進行大洗牌。從業績增長方面看,以醫藥流通為主營的中國醫藥還是經受住了環境考驗。2016年,中國醫藥的醫藥工業、醫藥商業、國際貿易營業收入分別為25.58億元、172億元、68.5億元;2017年三板塊營收分別為 37.53 億元、200.43億元、69.99億元,分別增長35.14%、16.64%和2.18%。
中國醫藥工業板塊拳頭產品以原料葯為主,包括鹽酸林可黴素原料葯、吉他黴素原料葯、螺旋黴素原料葯、克林黴素磷酸酯原料葯、獨家劑型的阿托伐他汀鈣膠囊等,銷售收入均過億元。2017年吉他黴素原料葯、螺旋黴素原料葯銷量下降,克林黴素磷酸酯原料葯增長141.47%。而不管是醫藥流通還是原料葯,近幾年都是醫藥行業面臨重大挑戰的領域。
吉林敖東雖跌出榜單,但其在股市方面的表現相對穩健。當前吉林敖東面臨的挑戰是增速放緩,而且沒有太多提高方式。目前以安神補腦液為代表的傳統中成藥業務進入成熟期,近年來維持在5%~15%的增速。化葯板塊有望成為其新突破口,吉林敖東以注射用核糖核酸II 和小牛脾提取物為代表的化學藥品主攻抗腫瘤等關鍵領域,當前已維持超過80%的高毛利水平,收入已超越中成藥,有望成為吉林敖東未來增長主力。
本文版權屬於E葯臉譜網(www.y-lp.com),轉載請註明出處。
TAG:E葯經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