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2172萬元成交的乾隆玉壺

2172萬元成交的乾隆玉壺

2018年4月3日下午,香港蘇富比2018年春拍「中國藝術珍品專場」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槌。本場共98件精品上拍,其中,傳為十九世紀末法國海軍遣中國艦隊總司令Humman上將舊藏清乾隆和闐青玉獸首銜環鳧魚壺以1600萬港幣落槌,加傭金最終以2172萬港幣成交。

拍品拍前估價:HKD 18,000,000-24,000,000,1960年,古董教父Eskenazi(埃斯卡納齊)以350英鎊(1960年時,£350大概等於HK$5,600。)買入這件玉器,這是他買的第一件古董,後來成功賣給了著名的古董商Spink。

清乾隆 和闐青玉獸首銜環鳧魚壺

高41.5公分、口徑11.5公分、底徑11.9公分、腹徑23公分

來源:

埃斯卡納齊(Eskenazi),倫敦及米蘭,約1960-1961年

Spink & Son Ltd,倫敦

倫敦蘇富比,1961年11月21日,編號164,指由 Marshall 購入

倫敦佳士得,1987年12月16日,編號472

Spink & Son Ltd,倫敦,1989年

Somerset de Chair(1911-1995年)收藏

香港邦瀚斯,2014年11月27日,編號13

乾隆仿古款

乾隆皇帝,歷史上少有的玉痴皇帝,在其統治時期,將中國古代玉器藝術推上了高峰。乾隆時期製作的玉器主要分為時作玉和仿古玉兩種,這件和闐青白玉獸首銜環鳧魚壺為仿古玉。和闐青白玉獸首銜環鳧魚壺,體型碩大,以和闐青白玉料碾琢而成,雕工精美,玉質溫潤,天然的十足油性使其精光內蘊,包漿滑熟自然。玉壺底部的乾隆仿古款明確此為乾隆時期的仿古玉器。

查其同類器,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六件,其中二件如本壺玉質一樣為青白玉,另有三件青玉,一件碧玉。在體量上,此壺與故宮所藏的其中四件玉壺均高於40公分以上,另兩件稍矮,分別為38和29公分高,可見此類玉壺一般體型較大。在故宮所藏的六件同類鳧魚壺中,有五件刻有乾隆御題詩,一般刻於下腹部或者頸部。御題詩為兩首,一首作於乾隆二十七年,題為《詠和闐玉鳧魚壺》,另一首作於乾隆五十六年,《題和闐玉漢鳧魚壺》。兩首詩均提到了玉鳧魚壺所本為漢代青銅鳧魚壺,而漢鳧魚壺的樣稿來自於《西清古鑒》——「今《西清古鑒》所載漢鳧魚壺高僅九寸四分,是壺又贏二寸余,乃就玉材為之,瑰珍巨質,尤為古所未有。」由此,乾隆命人做玉鳧魚壺的得意之情躍然紙上,銅壺不過九寸多高,按清尺寸不過30公分余,而乾隆所作玉壺則是就玉材而作,目前看到的無論是故宮所藏的五件大鳧魚壺,還是此次拍賣的玉壺,都遠遠超過了銅壺的尺寸,成為瑰珍巨質,古所未有。

乾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得意之情?為什麼要做玉鳧魚壺?

這還要從乾隆朝的玉料來源及乾隆帝的慕古情懷說起。

從清初至乾隆前期,玉器製作並不十分興盛。究其原因除帝王喜好、國家政治之外,玉料來源不充足是一個重要原因,新疆准部等處的多次叛亂,使和闐玉輸入中央的管道不暢。此期玉料來源多依靠進貢和走私。因此,這一階段新做玉器並不太多,有時還大量改制前朝玉器。

乾隆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清軍多次用兵,徹底擊潰准部、回部。駐軍新疆,此後和闐地區直接歸屬國家統一管轄,玉路暢通。乾隆二十五年,開始了每年春秋兩季固定的貢玉制度,大批玉料進入宮廷,充足的玉料使得乾隆皇帝可以隨心所欲發揮自己對玉的理解和詮釋,為乾隆朝玉器的繁盛局面提供了堅實的原料基礎,從目前查閱的資料看,鳧魚壺也是乾隆朝做出的最早的大型仿古玉器之一。

檔案中記載的玉鳧魚壺,除少量為宮廷造辦處製作外,大多為畫好樣稿交由蘇州織造和兩淮鹽政(駐揚州)製作,長蘆鹽政(駐天津)也偶有製作。如要製作大鳧魚壺,所用玉料須是山料玉。山料玉中不可避免會出現綹斑或裂紋,為此乾隆帝還有保大還是就小的煩惱。乾隆四十四年,蘇州奉旨承做一件山料玉鳧魚壺,因玉石中有綹道,不夠鳧魚壺的設計尺寸,織造全德就請示乾隆如何處理。乾隆見文後,認為如果如將壺的尺寸收縮,沒有綹道石性固然好,但如還有綹道,不如仍按原尺寸製作,認為較大器型的玉器,有點綹道石性,也屬正常。此次拍賣的玉壺與故宮所藏的青白玉鳧魚壺,壺身均有綹道和石斑,這些缺點在乾隆看來並不重要,綹道和石斑反而增加了仿古玉古樸滄桑的效果,這一用料特點也常體現在乾隆製作的其它仿古玉器上,說明乾隆帝更重視玉器本身造型、紋飾的內涵,而非玉器的質地優劣。

從造辦處活計檔看,鳧魚壺主題一直是乾隆最喜歡的仿古式樣,最早是根據青銅鳧魚壺原樣畫樣,只是從目前的考古材料分析,這種銅鳧魚壺的時代應是戰國時期,而非乾隆皇帝認為的漢代。青銅壺始見於商代,是祭祀時的禮器,也是重要的酒器,流行的時間非常長,直到漢代還依然盛行。歷代銅壺造型豐富,款式多樣。

乾隆帝收藏的青銅鳧魚壺,後來編入了《西清古鑒》,此書由梁詩正等奉敕纂修,乾隆十四年(1749年)始纂,乾隆二十年(1755年)完書,仿北宋《宣和博古圖》,收錄了內府所藏商周至唐代的銅器一千五百餘件,而以商周古鼎彝器為多,書中因圖系說,詳盡尺寸,輕重,並鉤勒款識,摹繪精審,毫釐不失,非以往圖譜所能及,代表了當時國家成書的最高水平。《西清古鑒》中的許多青銅器,後來也成為乾隆仿古玉器的常用樣稿。

考察目前所見的這幾件鳧魚壺,紋飾造型分布基本一致,僅在細節上,除銜環的獸首、頸部幾何夔龍及漩渦紋飾帶、水鳥、魚、龜姿態稍有不同外,其它均大致相同,故來源於同一母本是沒有問題的。惟可惜的是,《西清古鑒》所載的那件青銅鳧魚壺,目前已不知所蹤。博物館藏品中,類似有鳧魚題材者僅見青銅盤,故宮博物院及上海博物館均有收藏。

乾隆帝的慕古情懷由來已久,但是大力倡導並推動社會製作仿古玉則是在乾隆中晚期以後,這和社會上玉器製作中出現一些讓乾隆深惡痛絕的時新樣式有關。因深受漢文化的影響,且對古代器物深深的熱愛,玉痴皇帝以帝王身份開始對玉器製作進行了強力干預。乾隆帝提出了解決這種玉厄的可行性辦法,就是大力提倡仿古之道,提倡玉器製作以古代器物為樣稿,尤其仿效商周至漢時的青銅器及玉器。這裡鳧魚壺樣式被乾隆帝評價為:「旁兩耳連環,正面下又環鼻一,中層周刻鳧魚之屬,制最精雅。」

從活計檔看,乾隆帝在玉料來源充足以後,從乾隆二十七年至六十年,製作玉鳧魚壺的次數達八次以上,且主要集中在乾隆批評玉厄現象,大力倡導仿古以後。值得一提的是,乾隆仿古而不泥古,雖仿周漢器物的造型、紋飾,但也加入了自己本朝的雕琢特色,不染色、不做舊,和市場上流行的偽古玉截然不同。有時在具體紋飾細節上還處理的相當生動活潑。

本文來源雅昌藝術論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玩飾 的精彩文章:

將軍收藏家黃宏的收藏世界
沁色的誘惑……

TAG:古玩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