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也談文物及環境的保護

也談文物及環境的保護

最近在看朱幼棣的《後望書》,這本書是一位小我8歲的弟弟推薦的,目前尚未看完,但給我的震撼著實不小。

一是三門峽水庫的建設。當初設計的蓄水高度是360米,但修建完工之後蓄水遠沒有達到這麼高。

以至於原來移民廢除的幾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古城沒有成為水底之城,而是屹立在離蓄水水面很高的旱地,遺憾地成為了廢城,滿目蒼夷,每每走近,彷彿聽到了歷史的控訴,極盡諷刺地昭示著人類的淺薄與無知。

出現這種情況,沒有人為此次水庫建設負責,沒有人站出來告訴民眾當初設計有誤,造成了今天古城廢棄這樣的損失。這彷彿在中國已經司空見慣。

在中國,很多決定是個人的私心裹挾在集體的決策中。如果成功了,皆大歡喜,某些人邀功請賞,佔盡風頭,還不算上在建設過程中的權力尋租;如果失敗了,歸結為集體決策的失敗,不了了之,黑不提白不提,畢竟普通民眾是不了解其中的罪魁禍首。

這些個人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會受到良心的拷問嗎,會有一絲不安嗎?

或許是我想多了,但凡善良之人定是不會允許歷史悲劇的發生。如果是促成或放任不管的一類人,早已將良心拋擲腦後。

由此想到了三峽大壩的建造,恐怕人定勝天的妄自菲薄又要庫區的普通百姓、優美的自然環境、珍貴的歷史文物為之埋單。

書中作者通過自己的實地走訪、系統的專業研究、並結合歷史文獻資料闡述了西北地區近些年來水資源日益匱乏的原因,真實的原因令人愕然,竟然是西北地區前前後後修建的數不清的大小水壩。

是啊,西北水系存在上千年,已經形成了能夠維持生態環境的特有的漲水、乾涸再回漲的自然規律,能夠澆灌和滋潤的土地面積也是有一定限度的。

一味的修堤築壩,上游灌溉面積不斷擴大,下游水量減少,地下水無法及時回填,影響下游生態。同時堤壩蓄水每年造成了大量的水分白白蒸發。幾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原本水量可觀的河流日益乾枯,沿岸植物大片死亡,風沙面積日益擴大,大片良田已成為不適合生存的不毛之地。

二是北京城的拆遷改造、文物保護以及其他地方的改造歷史。記得第一次來北京,悠久的歷史、厚厚的古城牆是我留下來的一個重要原因。閱讀《後望書》這本書,讓我對解放後北京城的歷史變遷有了更深的了解。

跟隨作者的敘述,為北京城眾多牌樓、門樓以及塔寺廟的毀壞、拆除心痛不已。

看到了梁思成半個多世紀以前為保護老北京城所付出的努力和悲傷,體會那種無能為力的萬般無奈。他老人家如果九泉之下有知,二十一世紀又十七年,北京市遷都通州,規劃建設城市副中心,他會作何感想?毀掉的歷史,再也回不來了。

中國的其他地方,比如杭州,比如南京,大到一線城市,小到縣級市,都在大拆大建的洪流中使得古老的歷史文物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毀壞,毀壞和消失的文物統計數目,觸目驚心,不忍直視。

個中的原因究其本質還是利字當頭。

我們常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路,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而對於歷史文物來說,同樣適用,文物在文明尚可溯源,文物去文明何去何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窗邊的小丸子 的精彩文章:

TAG:窗邊的小丸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