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再見」,不去想念
無解
一段在天
一段在地
兩段成直線
直線永遠
畫不出個圓
那些從前 太尖銳
我獨自 無力面對
幸好 有你們
半句再見
半句再見
孫燕姿
00:00/04:02
清明節前的這天,碌碌地一整天。遇見一個又一個陌生的人,一個又一個熟悉的故事:也許是一段封塵的生離死別,也許是一段愛恨交加的感情終結。對愛的渴望與失去的痛。
傍晚時分,看著太陽落下,心情也調暗。
她知道自己的心裡開始難過:那是思念,是想念,是懷念。
時過多年,她才能清楚的和心裡的人說:「永遠也見不到你了!但是,你一直都在我的心裏面」。悲傷褪去,才會看到那份愛,一直都在。
她的悲傷漫漫地流淌:「這個人是我的爺爺,是從我出生就把我捧在手心。他在我即將要上小學的時候離開。我只記得夏天裡晃得睜不開眼睛的陽光。那是爺爺在烈日下背著我搖搖晃晃地哄我午睡。冬天裡,小朋友不讓我玩他們用雪堆的滑滑梯,我爺爺讓叔叔們幫我堆一個又高又大的雪滑梯。那是,我那麼得意,那麼驕傲。
以前,我不知道為什麼每年這個時候,我都會很想回家。現在,我知道那是對離開爺爺的懷念。當我是個孩子地時候,突然地離別太痛苦,就讓自己遺忘。屏蔽了痛苦,也隔離了快樂。
六歲那年的夏天,炙熱的陽光曬得樹上的知了叫個不停。在醫院裡,我獃獃地站在那裡看著大人們忙碌著,哭喊著。最愛哭地我卻不會哭了,而那聲「爺爺」的稱呼也隨之嘎然而止,變成心裡最深處的撕喊。每一次。開學了,我被送到姥姥家上小學。姥姥對我很好,可是我仍然在中午睡起覺來嚎啕大哭,無論姥姥如何安慰都無法停止。夢,成了我和你在一起的空間。
後來,我明白了,過去都是爺爺背著我睡午覺。我每天睡午覺醒來都在想念著爺爺,或許那個時候,我無法理解他的離開。或許,我長久以來的」起床氣「是對他離開我的」憤怒「。如果那個時候,有大人會和我好好地談談爺爺去世的事。或許,我就不需要用這麼多地心理能量去努力「遺忘」。也不需要花那麼多地時間,去想起那些「過往」。
現在,很多是老人幫忙帶孩子。除了教育理念,教養方式地不同。可能更大的問題是:老人相對於年輕的父母,可能更容易突然離世。這對於孩子而言,失去了一段非常重要的關係。越是小的孩子,越是影響越大。孩子需要向他的照料著尋求「安全感」。孩子由於年幼,無法真正理解「死亡」。對孩子而言,他可能感覺到自己被「遺棄」了。孩子的心理發展被「特定的環境關係」所促進或阻礙。孩子是需要去表達他這一部分的感受,有時候孩子的言語之外的強烈表達,未被成人及時識別。造成後續的一系列問題。
悲傷的眼淚,如果沒有從眼裡流出來。那麼它會流進心裡。直到淹沒自己。我們再也不會去感受痛苦,同時也感受不到快樂。
重要的是:我們如何愛過這一段
正在努力走出各種傷痛中的你
我們將陪著你一起
面對失去的痛苦
我們從小學習如何得到,卻沒有學會如何面對失去。從幼年開始,父母們就開始教育我們要如何成功,通過努力去獲得好的成績。甚至通過高分換取禮物。可是當我們面對失去的時候,可能是心愛得玩具或者是陪伴我們成長的動物,也可能是一個玩伴。父母通常無法接受我們的眼淚,會安慰我們:別哭了,沒有了就沒有了。哭也沒有什麼用。還是得面對現實。甚至會說:我再給你買個新的,你還會有新的朋友。
很多人都不理解:我們生命中的每一段關係都是獨一無二的。失去了就是覺得痛苦,而不是迴避事實,用一個新的去替代掉。當他們說:「不要哭"(不要再難過了,你的失去,我無能為力。)我給你再補一個「用替代」失去「,掩埋痛苦)。我們失戀了,離婚了。他們說:「你別難過,天涯何處無芳草,你這麼好。」是啊,我這麼好,卻還失去了一段關係,我更加的痛苦。我們為了避免再次「受傷」,不敢再輕易的約會,慢慢的把自己封閉起來。
我們的價值觀,大多來自於我們的父母。年齡越小,影響越是深刻。我們看待事物的角度,對自己的情緒情感的理解,都來自於我們身邊的最親近的人。大人們一般都會不願意談論「死亡」。而「死亡」卻是我們誰都無法迴避的。我們痛苦的時候,自然希望及時的獲得理解和安慰。如果有人真誠對你說:「我明白你此時地感受」。我們會因為被理解而感覺被支持。
有一句話說得很好:「沒有人可以在未經你允許的情況下破壞你的心情。」可是,有道理卻做到非常困難。我們有情緒狀態下,是無法理性的思考的。我們需要一個陪伴我們度過最痛苦的「同伴」或者是陪伴的人。我們可以信任的他,願意向坦承自己的真實感受。
-END-
流蘇茉白,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用「心」溫暖,用「愛」包容。中科院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研究生,中科院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博士在讀。
TAG:蘇活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