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些有關清明節的常識,你應該知道

這些有關清明節的常識,你應該知道

本期重點

這些有關清明節的常識

你應該知道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現代意義上的清明節,約始於唐代中晚期,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本期《周末微學堂》,就和大家一起學習有關清明節的各種常識。

清明節的來歷

「清明」原是表徵物候的節氣,而節氣的日期都相對不變。例如,臨安山核桃開桿季——白露,都在9月7日或8日。東漢時期的一部重要農書《四民月令》就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不過,這裡的「清明節」,仍是指農業生產意義上的節氣。而且,二十四節氣中,只有公曆4月5日前後的清明成為節日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時年八節」(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和春節類似,清明的節期其實很長,有前10日、後8日以及前10日、後10日兩種說法。因此,這近20天均屬清明節。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將清明節定為國定假日。2006年5月20日,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寒食節 上巳(sì)節:清明節的兩個源頭

寒食節:普遍傳說,清明節起源於為紀念春秋時晉文公的忠臣介子推而衍生的寒食節,後者甘願攜母隱居山林,文公放火燒山逼其下山,最後母子抱著一株柳樹燒死在山上。次年,柳樹復活,文公便將寒食節改為清明節。但是,我們讀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中「烏啼月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則似乎可得出結論:清明節和寒食節,兩者關係遠非起源和被起源那麼簡單。而且,史書《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講到介子推其人時,並沒有提到晉文公燒山一事。

「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南北朝·《荊楚歲時記》)。意為寒食節在冬至105天以後(清明是冬至108天以後),也就是距清明節兩三天。到唐代,寒食節的禁火時限減至一天,往往到了清明再換取新火。生活於北宋初年的詩人王禹偁(chēng)在《清明》中說:「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可見,清明遲至宋初就完成了對寒食禁火民俗的重塑。

上巳節:中學語文有一篇課文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所作《蘭亭集序》,此文被後世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它講的是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友人在今紹興蘭亭賦詩飲酒之事,文中提到的「曲水流觴」,由此成為千古佳話。實際上,「曲水流觴」是從一個在隋唐之前很有名,但現已失傳的「上巳節」中派生的文人雅事。而且,上巳節也是今日清明節內涵的來源之一。

魏晉以後,將三月初三(約相當於今天公曆的4月中上旬)定為上巳節。人們要在這一天舉行祖先招魂儀式,並掃墓祭拜亡人,但後來上巳的娛樂性越來越強:除了名聲在外的曲水流觴,還有如杜甫《上巳日徐司錄林園宴集》中所說的游宴活動。另外,從山水詩人王維的《寒食城東即事》「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一句中,我們還能分析出:上巳節在唐代已日漸式微,趨向於和清明節融合。

《清明上河圖》中的「清明」,是否即指「清明節」?

(北宋)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說到以「清明」冠名的藝術品,就不得不提到《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由宋代張擇端所創作,自問世以來,受到了上至皇家貴族、下至文人墨客的傾愛。該畫卷全長528厘米,寬24.8厘米,描繪了北宋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的生活景象。張擇端將複雜的場景橫向全景構圖,嚴密緊湊,其藝術手法高超,被世人公認為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偉大作品。

那麼,《清明上河圖》的「清明」是什麼意思?關於這個問題,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人們都普遍認為指的是清明節,描繪的是汴京城清明時節的景象。但是90年代以後,學者們對「清明」一詞提出了質疑,認為此處的「清明」並非是「清明節」。

一種觀點,認為是指汴京「清明坊」。從畫面內容看,《清明上河圖》畫的是中秋時節前後的景象,而非清明。又根據畫中城樓推斷,《清明上河圖》應該描繪的是從清明坊到汴河口這一段上河的繁華熱鬧的景色,故「清明」指的是汴京城裡的「清明坊」。

另一種觀點,認為是指「清明之世」。畫面所描繪的是秋天的景色,描繪出了當時各階層人的生活狀況,是一幅太平盛世景象。據《後漢書·班固傳》記載:「固幸得生於清明之世。」因而,這裡的「清明」就是指太平盛世,張擇端作為皇帝的宮廷畫師,是創作《清明上河圖》來歌頌當時的盛世局面。

總之,《清明上河圖》和「清明節」無直接聯繫,現已成為學術界的普遍的共識。

那些年,我們讀過的清明詩

1.掃墓緬懷

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儘是死生離別處。

2.踏青游春

蘇堤清明即事

南宋·吳惟信

麗華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3.遙祝親人

清明呈館中諸公

明·高啟

新煙著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誇。

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

卞侯墓下迷芳草,盧女門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詔,擬沽春酒醉京華。

4.人生無常

清明

北宋·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蔫共一丘。

5.悼亡愁緒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6.韶華易逝

寒食日早出城東

唐·羅隱

向誰夸麗景,只是嘆流年。

不得高飛便,回頭望紙鳶。

清明節與臨安

臨安美食:青餜

對於我們臨安人來說,清明節是和吃清明果(方言常叫「青餜」)的風俗聯繫在一起的:將青汁、米粉互相混合,佐以雪菜、豬肉、豆沙等餡料,然後用箬葉墊底放入蒸籠內,這是本地很有文化沉澱的節令食品。而目前我區和「清明節」有關的最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則數「清明恭祭錢王」活動莫屬:

臨安作為錢鏐的出生地和歸息地,自宋以來,錢王陵祭祀活動就延綿不絕,一直到抗日戰爭爆發,集體性祭祀活動被迫中斷。20世紀90年代,臨安曾組織過一次大型祭祀活動,但未能持續。近年來,有一大批海內外知名錢氏後裔也循跡來臨安尋根問祖。從2011年起,臨安開始恢復舉辦清明恭祭錢王活動,活動地為區錢王陵公園,截至2018年清明,已連續成功舉辦8屆。在沿襲舊制的基礎上,現行臨安區「清明恭祭錢王」主要儀程有9項,分別是:撞鐘擊鼓、敬奉貢品、凈手上香、行施拜禮、恭讀祭文、頌歌錢王、樂舞敬拜、誦讀家訓、敬獻花籃。近年來,每年清明期間都有大量群眾和錢氏後裔自發到錢王陵園祭祀錢王,眾多知名錢氏後裔亦紛紛來臨尋根問祖。

2014年10月,「清明恭祭錢王」活動被杭州市人民政府列入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5年1月,省文化廳發文,確定臨安「清明錢王祭」(申報名稱)為省傳統節日保護基地。

「清明恭祭錢王」活動盛況(章國華 攝)

今天的我們,應該這樣過清明節

浙江農林大學非洲留學生到「全國文明村」泥川村包青餜(呂坤 攝)

4月3日,30名於潛鎮機關黨員在後渚村獅子山傅玉成烈士紀念碑前開展「緬懷先烈、不忘初心」清明節祭掃烈士墓活動(周丹丹 攝)

清明,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特別的節日,特別在於它既是一個節氣,也是一個節日。它代表了一種中國人的生活智慧:清明節不僅是對逝者的追思,也是對現世生活的熱愛。尤其是近年來,清明節已將農作時令的迫近、祭奠親人的肅穆與「小長假」的喜悅結合起來,愈發表現出厚重的節日文化內涵。因此,我們應倡導移風易俗、文明緬懷的社會新風,過一個綠色、文明、平安的清明節。

1

過一個文明的清明節

爭做「文明有禮臨安人」,崇尚科學,移風易俗,摒棄鄙俗陋習的祭奠方式,通過獻一束花,誦一次家規,重溫一次先人美德等方式文明祭奠。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幹部職工以及廣大黨員、團員要以身作則,率先垂範。

2

過一個綠色的清明節

提倡鮮花祭奠、網上祭奠、家庭追思、網上寄語、植樹寄哀思、賦詩、寫祭文等綠色健康的祭掃方式,使清明節成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融合的節日。不要在道路、小區、廣場等公共場所焚香燒紙、拋撒冥幣、鳴放鞭炮。

3

過一個節儉的清明節

自覺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踐行厚養薄葬的時代理念,提倡對老人盡孝心,多關心老人,使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4

過一個平安的清明節

不在山頭、林地、公墓內違規用火。提倡騎自行車或乘坐公交車輛出行,駕駛機動車輛出行時,自覺遵守交通法規,聽從公安、交通、城管等工作人員的指揮和引導,自覺維護交通秩序。合理安排祭掃時間,避開高峰時段,保證祭掃活動安全、順暢、有序。

您的zan是最好的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臨安 的精彩文章:

山青、水綠、路幽!臨安群峰之中暗藏絕美古道,現在走起正好!

TAG:今日臨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