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巴比倫王國圖書館

古巴比倫王國圖書館

古巴比倫王國圖書館:泥板文獻

一、古巴比倫王國圖書館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是人類文明發源地之一,先後有蘇美爾人、巴比倫人和亞述人定居。隨著楔形文字的產生,圖書館也隨之出現。這些圖書館在保存和保護人類最早的文化遺產方面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使人們今天能夠在文化方面尋找諸多根源。

考古發現,在約公元前3000年的古巴比倫王朝的一座寺廟廢墟附近,有大批泥板文獻被集中在一起,這是已知最早的圖書館。它的遺址就在現在的伊拉克首都巴格達。

二、泥板文獻

泥板是用粘土做為原料製成的書寫材料。用泥板書寫文字這是古代兩河流域蘇美爾人的發明,其歷史之久遠,大約始於公元前三千年的前半葉,即蘇美爾人創造楔形文字時,距今已有5000餘年。除了蘇美爾人,古代亞述人、巴比倫人、赫梯人、腓尼基人、波斯人、克里特人和邁錫尼人等,都曾先後將自己本民族的文字書寫在泥板上,以代代相傳。

古代民族如何把粘土製成書寫用的泥板的呢?其實製作工藝並不複雜,主要的方法就是將粘土摻入適量的水加以攪和,反覆攪和到一定程度可以成形了,就用固定形狀的模子製成表面平展的泥板。泥板形狀多為方形,亦有圓盤形、棕櫚葉形。泥板大小不等,方形小的邊長十厘米左右,大的邊長可達到幾十厘米。形成的泥板在水分尚未晒乾、泥土保持濕軟時就進行書寫。在泥板上書寫的「筆」是用小木棍或蘆葦桿做成的。「筆」尖是三角形或方形。書寫就是用這種「筆」把文字元號壓刻在濕軟的泥板面上,壓刻時,開始落筆的一端用力大,筆畫粗,末尾一端則筆畫細小,這樣壓刻出的文字橫豎交叉,狀如木楔,故被稱為楔形文字。文字壓刻完畢,再把泥板晾乾,然後放入專門的爐子中熔燒,使之堅固定形。這樣處理之後,就可供閱讀或保存了,這種用粘土製作的有文字的泥板就是我們所說的泥板文書。泥板上可書寫多方面的內容,包括法典文告、經濟文件、債務契約、歷史記錄、文學作品、天文資料、宗教典籍等等。

另外,泥板文書可以是一塊泥板上的文獻,也可以是由若干塊泥板組合而成的一部「書」,這種「書」當然不像現代書那樣的若干張紙重疊成冊的印刷品。蘇美爾人的「書」是把互有聯繫的若干塊泥板按內容先行編上號碼組合成的。一塊泥板好似一張書頁,每塊泥板的開頭都要寫上這部書開始的第一句話,以此為書名。這種「書」常常由幾十塊泥板組成,閱讀和搬動自然很不方便。

蘇美爾人、巴比倫人寫信也用泥板。他們把要告知的內容壓刻在泥板上之後,還要在泥板上麵包上一層薄薄的粘土作為「信封」,收件人將這層粘土剝去,才可閱讀到信的內容。

19世紀以來,在兩河流域的亞述、巴比倫等古城廢墟中,發掘出了大量有楔形文字的泥板文書。刻寫在泥板上的楔形文字經學者研究,已於1857年最後解讀成功,泥板文書因此便成為研究古代兩河流域和西亞其他地區歷史的重要文字資料。楔形文字被釋讀,隨之誕生了專門研究楔形文字泥板的新學科---亞述學,在已發現的泥板文書中,不乏頗有價值的古代作品。著名的史詩《吉爾伽美什》的部分原文就是從泥板文書中發現的。

19世紀60年代以後,學者陸續從數以千計的泥板中找到了史詩的原文,構成史詩的12組詩就單獨書寫在一塊塊的泥板上,這一發現使這部著名的史詩在湮沒了數千年之後得以重見天日。

|作者:史金平|編輯:張心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濟南大學琅聲語音 的精彩文章:

TAG:濟南大學琅聲語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