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可·為》:選擇任何職業 初發心都是非常重要的

《可·為》:選擇任何職業 初發心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篇 立命之學

吾於是而知,凡稱禍福自己求之者,

乃聖賢之言。若謂禍福惟天所命,

則世俗之論矣。

余童年喪父,老母命棄舉業學醫,謂可以養生,可以濟人,且習一藝以成名,爾父夙心也。後余在慈雲寺,遇一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余敬禮之。語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進學,何不讀書?

袁了凡居土在童年的時候,父親就不幸過世了,他與母親相依為命。父親的過早離世使袁了凡居士的家庭陷入困頓之中,為了維持生計,袁了凡居土的母親要求他放棄考取功名,而改學醫術。

母親說:「學醫可以養家糊口、維持生計,而且學醫不但自己懂得了養生,可以保養身體,又能懸壺濟世,解除大眾的病痛、疾苦。況且你學到了一門技藝,將來也能在社會上有地位,這也是你父親一直以來的心愿。」受母親的影響,袁了凡居士最初就確立了學醫的志向。

袁了凡居士的母親對他說的這段話正是袁氏祖上的家風傳統。袁了凡居士聽從母親之命放棄學業,改學醫術,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孝順之心,正如《論語》所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袁了凡居士的母親說,這並不是她自己的意思,而是「你父親一直以來的心愿」,這更可以看出他的母親的賢惠之德。

從袁了凡居士的曾祖父袁顥先生開始,袁家三代都是以醫術濟世,袁顥先生《袁氏家訓》中曾說:「於諸藝中,唯醫近仁,習之可以資生而養家,可以惠施而濟眾。」明代裴一中《言醫·序》中說:「學不貫今古,識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寧耕田織布取衣食耳,斷不可作醫以誤世!醫,故神聖之業,非後世讀書未成,生計未就,擇術而居之具也。是必慧有夙因,念有專習,窮致天人之理,精思竭慮於古今之書,而後可言醫。」「藥王」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卷一?大醫精誠》中寫道:「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凄愴。勿避險巇、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工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

中國古代社會中,有士、農、工、商的分工,對讀書人而言「學而優則仕」,即學業優秀者可以通過科舉考試被選拔出來做官。因受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思想的影響,讀書人積極進入仕途做官,其目的並不是要出人頭地、飛黃騰達,而是為了國家的安定富強,為了百姓安居樂業,這才是儒家真正的理想和遠大抱負。除了做官之外,在古代社會中,還有「不為良相,願為良醫」的說法,是說一個人如果不能在仕途中有所作為,那麼也可以退而求其次,做一個治病救人的良醫。因為醫生肩負著救死扶傷、濟世利人的神聖職責,這與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是相通的。

所以選擇任何職業,初發心都是非常重要的。雖然不一定每個人都要有「兼濟天下」的崇高理想,但至少要盡到自己的本分,把本職工作做好,這樣在養家、維持生計的同時,進一步效仿古代良相良醫做到利益大眾、服務社會、報效國家。

有一天,袁了凡居士在慈雲寺遇到一位老先生,相貌不凡,仙風道骨,身材魁梧,鬍鬚潔白修長,一看就不是凡俗之人。袁了凡居士看到他之後,很恭敬地向老先生行禮。由此可知,袁了凡居士從小家教很好,雖然只有15歲,但待人接物卻很懂規矩,所以很令人歡喜,討人喜愛。老先生告訴袁了凡居士說:「你是官場中人,明年就能考中秀才,為什麼不讀書,在外面到處遊盪呢?」

文章選自中國佛學院廣行法師編著的《可·為》——廣行釋講《了凡四訓》一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行法師 的精彩文章:

佛為何到最後才講「人人都可以成佛」
《法華經》中最精彩的七個比喻可能影響你的一生

TAG:廣行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