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移民會面臨什麼問題?
在異星上建立
人類的殖民地
儘管征服太空的路途如此漫長、遙遠,但科幻作家們一直也不肯放棄殖民其他行星的想法。科幻研究專家、翻譯家郭建中認為,這其實一直是科幻小說中的一個重要思想,而且早於殖民太空先出現在科幻小說中。科幻小說中,在太陽系的其他行星上殖民,其歷史走過了曲折的道路,因為科幻作家們樂觀的想像一次又一次地被天文學上的發現所推翻或與天文學上的發現相矛盾。然而大膽的樂觀主義往往勝過小心的悲觀主義,因為到其他星球上去殖民的思想實在太誘人、太具有挑戰性了。
在文學主題方面,這類外星球殖民的小說,往往譴責殖民擴張的殘酷,探討殖民地星球與母星球的政治關係,以及開拓外星球殖民地的英雄主義精神。另外,像殖民太空的科幻小說一樣,科幻作家往往在外星球上建立一些特殊文化的世界,有時是對某些社會現象的諷刺,有時是為了進行社會學的思想實驗。
在異星上建立人類的殖民地,一般只有兩種方法:要麼把星球的環境改造得適合於人類居住,要麼改造人類自己以適應星球的環境。前者稱之為「仿地成形」(terraforming),指在外星球創建仿地球環境。後者稱之為「泛向性」(pantropy)。即採用生物工程的手段,或是基因工程的手段改造人類自身的生理結構,以適應外星球的環境。
「仿地成形」一詞,是由美國老資格的科幻作家傑克·威廉森「發明」的,最早出現在他於20世紀40年代初發表的科幻小說《反物質飛船》中,後來被權威的《牛津大詞典》收錄,且大受讚揚。在此之前,英文詞中還沒有表示「在外星球創建仿地球環境」這樣的單詞呢。(2003年7月,95歲的威廉森還在其科幻小說《硅劍》的中文版前言中說,他近年來創作的那些作品堪謂「想像的歷險」,「它們支撐著我的生命」。)
以仿地成形為主題的科幻小說,已有相當長的歷史,英國作家、哲學家奧拉夫·斯特普爾頓1930年發表的《最後一批人和最早一批人》即是一例。在他的想像中,改造金星要面對三大問題:(1)金星太熱——他對了;(2)空氣中沒有氧氣——他又對了;(3)金星幾乎全被海洋所覆蓋——他錯了!斯特普爾頓的辦法是藉助規模龐大的電解過程,將一部分海洋分解成氧氣和氫氣,使氧氣融入空氣,使氫氣以極高的速度逸出大氣層。這個辦法未必行得通,但改造大氣的設想顯然是有創見的。
據郭建中所做的研究,「泛向性」一詞也是科幻作家的創造,其希臘詞根的意義是「改變一切」或「到處可生長」。詹姆斯·布利希在其系列科幻小說《播種星球》(1957年)中提出:要麼改造星球的環境以使其適合於人類居住,要麼改造人類本身以適應環境。他想像人類在銀河繫到處殖民,利用改造人類本身生理的技術來適應各種環境。他認為這是人類征服其他星球的唯一可行的辦法,因為要找到一個生態環境與地球相仿星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布利希在小說中有些想像是完全不可能實現的。例如,在小說《表面張力》中,布利希要把人改造得像原生動物一樣小,以在異星的海洋里殖民。但是,這部系列小說的主題是有道理的。小說的最後一節頗具諷刺意味:將來,「原來」的人只能生活在人造飛船上,因為地球本身的生態環境也已不適合於人生活了;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也已經過改造,才適應了惡化的生態環境。
近些年來,太空科學家一直致力於直接探測太陽系外那些可能跟地球一般大小的行星,它們可能有大氣,可能有海洋,只是我們尚不知道。我們還可以利用望遠鏡從地球感知它們的大氣,看看那裡是否有水、二氧化碳和氧氣。如果發現它們有二氧化碳和氧氣,且氧氣比二氧化碳多得多,那麼就可以推測,那裡正在發生光合作用。這是地球上花草樹木將二氧化碳轉化成氧氣的過程;而且,就真的可以認為,那裡可能存在生命。
隨著新的衛星和行星被發現,人們的期望劇增,覺得太空有著和我們不一樣的生命。其實,只要找到單細胞生命,可能就是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發現,人類「太空殖民」也就有了一個帶著希望的「拋錨點」。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國,讓科學知識在網上和生活中流行起來。溫馨提示:以上為科普百分百網上閱讀所瀏覽內容,轉載分享只為知識傳播和學習宣傳,本文內容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意見建議,請私信留言,我們會及時處理。歡迎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