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學習:211條-214條
欽中醫經方學社討論記錄
主持人:林佳明老師
時間:2018年03月20日20:00-21:00
參與者:林佳明老師、高一萍老師、林利城老師、梁天、符英、劉敏、陳小芳、陳青、許永芳、覃秋玲及諸位同仁(不一一列舉)
討論傷寒條文:211條、212條、213條、214條。
各位老師、同仁們好,《傷寒論》是一部經典,幾千年來塑造了無數名醫。書中每一條文、每個方子都意義深遠,深入地理解它,都能指導我們臨床實踐,讓我們在臨床中能夠如魚得水。
為了提高自己的醫學水平、造福百姓這一共同目標,今晚我們再次聚在一起,共同探討書中的每一個條文,以期獲得仲師的真傳。我們逐條討論,先討論 211條,請大家踴躍發表自己的見解。
先討論207條,請大家踴躍發表自己的見解。
211、發汗多,重發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
陳青:211發汗過多傷陽,甚者亡陽而導致心神失養,故出現譫語,可根據脈象判斷其預後,若脈短,屬陽衰陰竭,為危重證;若脈象自和,真氣未敗,尚有生機,故曰「生」。
陳小芳:211條,發汗多→傷津→再發汗→氣隨津脫→心氣不足、熱擾於神則死。
林佳明:發汗多,汗不得法而汗出多,但病不解,又重發汗,失治也。津液大量丟失,致胃中燥,故發譫語,氣衰血虛,若傷津極而致脈短,又熱實譫語,正虛邪實凶候,同樣是熱實譫語,脈自和者為精氣未衰,下之可治,曰不死。
曹麗君:211條,譫語則屬於虛證,由於汗為心之液,必得陽氣蒸騰化而始出,發汗過多,陰液走泄,陽氣外亡,導致心氣散亂,神明無主,故發譫語。211條,脈短是氣血不足,不能充盈於脈,由正氣虛衰所致。
許永芳:患病後汗不得法,發汗過多,致亡陰亡陽,可通過脈來推斷預後,若出現譫語脈短者(短脈:上不及寸,下不及尺)死,脈自和者不死。
高一萍:重發汗是發汗多的原因,"重發汗"有下面幾種情況:陽明表證當選用桂枝湯者,誤用了麻黃湯;或本當選用麻黃湯而誤用了大青龍湯等等
陽明病雖表證未解,但其化熱化燥的進程已經開始。在仲景時代,僅只能選用發汗常規方葯即桂枝湯與麻黃湯,重要的是怎樣掌握好分寸,若發汗過量,一方面傷心陰、亡心陽,若心陽耗散,則心神浮越;另一方面鼓盪里熱,熱擾心神則心蕩神迷,故其人譫語
林利城:反覆地發汗後,汗出過多,津液亡失,胃中乾燥,熱擾神明,故譫語,脈短,說明津液極虧,預後極差,脈不短(自和)者,說明津液尚存,預後較好。
212、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
林佳明:太陽傷寒本當發汗,若吐,下屬誤治,病不解,不大便已五六日,上十餘日,於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壯,則表證以罷,陽明裡實的為候已經具備。
上證的劇甚者必神志不清,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徽喘直視,皆病實正虛,險惡至極的徵象,還可急下以求生;脈澀為氣血已衰,已不可再下,故主死。上證輕微者,只發潮語和獨語如見鬼狀的譫語,則以大承氣湯主之。
許永方:傷寒誤吐下後,病不解,邪熱入里,致不大便六七日,上至十餘日,日脯所發潮熱,而不惡寒,則外已解,可攻里。獨語而見鬼狀,潮熱而譫語,大便已硬,可用大承氣湯攻里。
陳青:212傷寒表證,誤施吐下,劫奪津液,邪從燥化,轉屬陽明,熱結成實。五六日至十餘日日不大便、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等,均是家燥實已成之重證表現。
」若者」是指上證因循失治,使病情更加嚴重。蓋胃熱亢極,火勢燔熾,則由譫語發展到神識不清,不能識人,甚而昏迷。熱極傷陰,陰液將竭,神明無所主,則見循衣摸床、驚悌不安之狀。胃熱上於肺,肺失清肅,氣遞不降,則微喘。熱極津枯,陰精不能上注於目,則兩目直視。
此時正虛邪實,病情險惡,當結合脈象以推推斷其預後。若脈見短澀,則是正不勝邪,陰液已絕,故馬死證。若見弦長,則津液血氣未至涸竭,尚有一線生機。救治之法,當採取急下救陰。
若病不增劇,僅見潮熱、譫語、數日不大便等,是燥熱雖結,津液雖傷,然未至熱極津枯,故可用大承氣湯攻下燥結以泄熱。「若一服利,則止後服」,乃示人中病即止,勿使過劑,以免傷正。
陳小芳:212條,傷寒吐下太過→傷津液→無大便→陽明熱盛→內擾於神(獨語或譫語)。
若里熱不甚,見發熱譫語,可予大承氣湯,湯入熱去(從大便下),病可好轉。
213、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者,更莫復服。
陳青:213陽明病汗出過多,或太陽病誤用汗吐下後,津液耗傷,胃腸乾燥,則大便硬結。此為「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譫語,則是陽明熱證上擾心神的常見症。治以小承氣湯行氣通便。
林利城:傷寒誤用了吐下法,津液虧虛,胃中乾燥,燥屎內結,陽明腑實已成,則見不大便,日晡發潮熱,不惡寒,獨語,若津液繼續耗傷,熱邪更熾,則神志更加不清,不識人、循衣摸床。
陽明熱邪迫肺則喘,津液枯竭,津不榮目,則兩目直視不能轉動,脈弦,弦是陽脈,表示正氣尚存,預後尚不會太差,澀脈為陰脈,表示津液枯竭,預後差。若病情較輕的,僅有不大便和發潮熱、譫語者,可予大承氣湯,大便利則停服,中病即止。
林佳明:陽明病依法當多汗,今謂其人多汗者,指其人平時即多汗,患陽明病則更多汗也。以是則津液大量外也、故不待有湖熱即胃中燥、大便硬而語,故以小承氣活主之。若一服譫語止,更莫復服。
陳小芳:213條,陽明病表現之一:大汗→傷津液→胃津不足化承無源→大便硬→里實熱盛→致譫語→予小承氣湯。
許永芳:陽明病,其人汗出過多,致大量津液大量亡失,胃中燥,大便因硬,硬則譫語。宜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者,更莫復服。
林利城:213陽明病,由於汗出過多,津液外泄,故胃中乾燥,大便必硬,燥熱上擾神明而發譫語。本證之譫語即由便硬所致,是津液虧虛引起,而不是熱邪亢盛所致,故不用大承氣湯,用小承氣湯瀉熱通便,使腑氣得通,熱有出路,則譫語自止。且注意中病即止,以免傷正。
214、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澀者,里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肖春宏:脈弦,弦是陽脈,表示正氣尚存,預後尚不會太差,澀脈為陰脈,表示津液枯竭,預後差。@廣西欽州–林利城(學委)?
林佳明:條曰:「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氣下之。」
條曰:「陽明,少陽合病……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湯。」《金條曰:「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氣下之。」
條曰:「陽明,少陽合病……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湯。」《金匱要略·腹滿病際證並治第十》曰:「脈數而滑者,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氣。
本條無論證或脈均宜大承氣湯,謂小承氣湯主之可疑。尤其「因與承一」以下為文更不可理解,其中必有錯簡,故不釋。《金匱要略·腹滿病際證並治第十》曰:「脈數而滑者,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氣。本條無論證或脈均宜大承氣湯,謂小承氣湯主之可疑。尤其「因與承一」以下為文更不可理解,其中必有錯簡,故不釋。
陳小芳:214條,陽明病,脈滑而疾,脈滑里熱盛,脈疾有陽脫的危險,不可峻下,予小承氣湯。
陳青:214陽明病,譫語,發湖熱,脈滑石疾,陽明實熱燥結證俱,因「脈滑而疾」,治以小承氣湯。大承氣湯證邪最重,脈必沉實有力,此脈滑而疾,說明熱勢散漫,燥熱結而未甚。治宜先行輕下,與小承氣湯試採之。
服小承氣湯後,可有三種轉歸:
一,腹中轉失氣者,是腸中燥屎結成,因藥物的蕩滌推動,氣機得得以轉動,腸腑濁氣下趨,可續服小承氣湯一升以攻下燥屎。
二,若不轉失氣者,是腸中無燥屎阻結,屬大便初硬後溏,則不可再用承氣湯。
三,假若明日又不大便,脈不滑疾,
反見微澀。微為陽氣虛衰,澀主陰血不足,是「里虛」也。正虛而邪實,攻補兩難,故曰難治,並成之曰不可再用小承氣湯。
高一萍:陽明病,"譫語,發潮熱",是里熱里實壅盛,本屬於大承氣湯證,但是大承氣湯證脈當沉實或沉遲有力,而本證"脈滑而疾",說明其證屬於實中有虛,虛實夾雜,用大承氣湯必有陰竭陽脫之誤,故仲景不用大承氣湯,而改用小承氣湯以代之。
仲師使用小承氣湯有兩個特點:第一,加大其服用量至一升,以使藥力達到瀉熱導滯通便的目的。第二,由於本症脈滑而疾,有陰竭陽浮之象,故即使應用小承氣湯也是非常慎重,需要觀察服藥後的變化。
肖春宏:用承氣湯,大便水瀉,耗傷陰血,所以慎用。陰不虧血不虛,沒有事。
林利城:214陽明病,譫語、發潮熱、大便硬,脈象滑疾,應該陽明腑實之證,可予大承氣湯。
服用承氣湯後三種可能的轉歸:一是腹中轉矢氣,此顯示大便內結,故予大承氣湯一升下之;
二是不轉矢氣者,則知大便未結,則不可再服承氣湯;三是服承氣湯大便通後,次日又不大便,脈由滑疾變為微澀。微為氣虛,澀主津虧,此是假象去而真虛暴露。此時不大便當下,而里虛又不可下,補則助邪,攻易傷正,是為難治。
那今天的討論到這裡就告一段落了,非常感謝各位老師、同仁的踴躍發言,我們期待下一次的討論,也期待有更多的老師無私分享自己的知識(中醫、養生、傳統文化),生活因為分享而美好。謝謝大家!
本文由林佳明整理,謝謝林老師!
TAG:經方日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