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刺蝟叫「蝟」,真的是因為能治胃病嗎?

刺蝟叫「蝟」,真的是因為能治胃病嗎?

文/ 天冬 題圖/ 小飛

今年春天,家裡的小花園,發現了冬眠的刺蝟。

沒想打擾它,不過它好像差不多已經睡醒了。吃了油菜,也吃了好多乳酪絲,留下了一些糞便,然後離開了。去年它其實就在這裡。小花園裡有兩個淺洞,應該是它挖的。

小時候我養過一隻刺蝟,養在洗澡盆里,不怎麼吃東西,於是隔了兩天,把它放了。後來在野外也遇見過一隻刺蝟,幾隻灰喜鵲,不知何故,和它打架。我過去,灰喜鵲飛走了,只剩下刺蝟在草叢裡。刺蝟的耳朵後頭,有幾隻碩大的蜱蟲,吸血吸得鼓鼓的,彷彿蓖麻籽。再後來,讀大學時,校園裡有刺蝟,我的某個G姓好兄弟在實驗室里養了一隻,養好久,滿屋子爬,後來冬眠了,就扔到枯葉堆里,第二年,不見了。

今天春天小花園裡的刺蝟

我不怎麼拍動物照片,所以沒有幾張刺蝟圖。今天之所以把這個事,再拿出來說,是因為今天白天,聽到窗外的老太太說:「你看見過這個嗎?這是刺蝟!燒著吃可香啦!我們老家都這麼吃...」我心裡咯噔一下子。之前聽外頭的小孩兒說,見過刺蝟,我猜,刺蝟偶爾還是會露面的。但老太太說到了吃,我覺得吧...刺蝟您自求多福!

還有人說,吃刺蝟,治胃病,然後我想起,去年曾經考據了刺蝟的名字由來,以及古代幾個有關刺蝟的小故事,考據有限,請多指教啊。

有關刺蝟那些事兒

故事要從公元前747年,秦文公十九年說起。

陳倉山間,正是秦文公管轄之地,幾位獵戶如往常一般進山狩獵,卻遇到了一隻怪獸:那獸的體型有豬般大小,口吻略尖而似鼠,背上卻長滿了尖銳的利刺。仗著人多,獵戶們雖心懷懼意,卻還是決定將這怪獸獵殺。最強壯的一位獵戶揮舞起大棒,自怪獸背後發起了突襲。手起棒落,那分明是砸在血肉之軀上的感覺,獵戶自以為得手,總算鬆了口氣。再看那怪獸,雖受了襲擊,卻未斃命,只是蠕動幾下,再度站起,竟似完好如初一般。獵戶們大駭,既然擊殺不死,其中必有古怪!

最聰明的獵戶想出了個絕妙的主意:只要遠離那怪獸,不為其背利刺所傷,就無需害怕了。於是他取下了隨身的小網,眾人合力,將怪獸罩在了網內。那怪獸也不掙扎,任憑獵戶們將自己置於網中,吊在粗樹枝上,由二人抬著,向城郭而去。——獵戶們滿心歡喜,將這怪獸獻給秦文公,也許會得到特殊的賞賜呢。

下山途中,獵戶們遠遠見著兩個童子,一男一女,在路中嬉笑打鬧。領頭的獵戶吆喝道:讓路讓路!莫教這怪獸傷了爾等!豈料二童子非但不肯讓開,反而迎上前來,一臉戲謔地問獵戶們道:「怪獸?你們都不認識它,有什麼可威風的?」獵戶們聞言,甚是詫異,卻聽二童子繼續言道:「教你們個乖,這惹人厭的怪獸,名字叫做『蝟』,常常伏於地中,以死人腦子為食。別看它此刻乖乖就範,想必是在等待時機,要吃你們的腦子哩!」

獵戶們瞬間聒噪起來。「小孩子亂講!」「萬一是真的呢?」「扔了快跑吧!」「那不是賞錢也拿不到了?」「可是咱們都打不死它呀!」二童子在一邊,臉上的戲謔始終表露無疑,待獵戶們吵鬧了一陣子,男童才道:「莫急莫急,再教你們個乖:這蝟並非打不死,是你們不得要領。若是猛捶它的腦袋,立刻便死。如何?快捶快捶!」

獵戶們尚未應答,那蝟獸卻忽而開口講起了人言:「愚蠢的凡人!我也告訴你們吧,這兩個童子非比尋常,乃是千年雉雞精,名叫『陳寶』,一雌一雄。你們不是想找君王要賞賜嗎?對人類來說,若能抓住陳寶,且記住八個字:『得雄者王,得雌者霸。』」

二童子見那蝟獸道破機密,急忙轉身奔逃,化作雉雞之態,撲飛而去。獵戶們見狀,知道此言不虛,猛追陳寶不舍。追逐之間,雄雉不知去向,雌雉被迫得緊了,落於陳倉山北坡,化為了石雞。——獵戶們不敢隱瞞,奔告秦文公。文公便在陳倉山上立了陳寶祠。而與陳寶互相拆台的蝟獸,則早已趁亂消失不見。

這恐怕是人類所遇到的,蝟與鳥類的第一次爭執。

這故事出自《東周列國志》,想必是後人演繹而來。事實上,秦文公確實得了一塊名為「陳寶」的石頭,還建了陳寶祠,與蝟和雉雞都沒什麼瓜葛。人們之所以虛構出蝟和雉雞精的糾紛,那是因為,它們原本就是一對冤家:野生的刺蝟,確實會偷鳥類的蛋,當作美味點心,大快朵頤,而在地面築巢的雉雞,當然會痛恨刺蝟。

古代所謂的「蝟食鵔鸃」,這鵔鸃就指雉雞類,它們彼此的仇恨也是記錄在案的。至於刺蝟的剛剛出生的幼崽,倘若落在雉雞手裡會是什麼下場,嗯,一定也是以牙還牙,以牙祭還牙祭。

刺蝟和鳥的仇怨還不算完。《史記·龜策列傳》之中,記錄了一則頗耐人尋味的說法:蝟辱於鵲。蝟其實就是刺蝟,關於這個說法,其他典籍也有零星的解釋,比如《淮南子》說「鵲矢中蝟」,而《續博物志》則將這現象解釋為,刺蝟若遇見鵲鳥,就會翻過身子來躺在地上,露出柔軟的小肚皮,任憑鵲鳥恣意啄食。——想像一下這樣的景象,刺蝟和鵲鳥,這得有多大的冤讎啊!

無論古代所謂的鵲鳥,是單獨指喜鵲而言,還是泛指喜鵲所隸屬的鴉科中多種鳥類,反正它們應該在吃刺蝟這個問題上,頗有心得。鴉科鳥類的喙通常堅硬,即使面對刺蝟的一身短刺,用大嘴巴把小刺球翻個底朝天,也並非什麼難事。鴉科雜食,腦子又比較靈光,刺蝟也算一口大肉,當然沒有放過不吃的道理。也有古代的學者稱,鵲食蝟皮,而並非一定要吃活的刺蝟——吃屍體對鴉科更是家常便飯,無論死活,反正它們就是刺蝟的夢魘。

有種說法稱,刺蝟非常厭惡鵲鳥的叫聲,於是躺在地上,露出肚皮,是要把鵲鳥引誘下來,何曾料想後面的劇情全然和自己的設計不相符合,也難怪古人作詩譏之曰:「獨見辱於鵲,誘彼適自損。迅飛下啄肉,轉身嗟已晚。」

如今的觀察記錄之中,有一則超乎想像的數據:曾有過一隻喜鵲在30分鐘內,一共吃了10隻刺蝟,被吃的刺蝟有幼崽也有成體。這一紀錄對於刺蝟而言,當然可謂恥辱。故而古漢語中還專門將「蝟辱」「蝟辱」用來形容莫大之辱,特別是面對敵國犯境、無力應對時,往往自稱「蝟辱」,也只能任憑整個國家柔軟的小肚子暴露在敵軍鐵蹄之下。

如此窩囊的刺蝟,卻又被古代學者認為可以制服老虎,只是制服的方法卻眾說紛紜。較為正常的說法是,老虎吞了刺蝟,就會刺傷腸胃,所以見到刺蝟都要繞行。較為奇妙的說法則是,刺蝟會跳進老虎的耳朵裡頭,令老虎無計可施,只得俯首聽命。

李時珍做了兩種推測:一是古代所謂的刺蝟,可能是指鼯鼠一類的動物,在樹林之間飛行,偷吃老虎幼崽;另一個推測是,刺蝟遇虎,「咆哮拔毛投之,虎必生蟲瘡潰爛至死」。鼯鼠不是刺蝟,且不討論,那拔毛投之的經典招數,應該是豪豬所為,若說老虎要躲著豪豬,還有幾分道理。不過,古代博物學典籍中,經常有刺蝟豪豬不加區分的情況,也許正是豪豬的英勇事迹,被安放在了刺蝟的頭上,就此演繹出了許多奇妙說法。

刺蝟的刺指多刺,蝟是什麼意思呢?

剛才我們就已經提過了,古代所謂的「蝟」就是刺蝟,然而最初刺蝟的名字,既不是寫蝟,也不是寫作蝟,而是寫作彙,古時讀音與蝟相同。《說文解字》中稱,彙,蟲似豪豬者。李時珍認為彙字是篆文象形,亦有人稱此字形聲,莫衷一是。總之古人起初認為,刺蝟應該歸屬於蟲類,所以又造出了一個蝟字,到後來,總算覺得此物實獸非蟲,改了偏旁,成了如今的蝟字。只是蝟字依然還留著,比如有種叫做「蝟實」的植物,因果實多毛、形如刺蝟而得名,「蝟實」如今是它的中文正式名。

然而無論是蝟還是蝟,到底因何而得名呢?宋朝本草學家寇宗奭認為:「蝟皮治胃逆,開胃氣有功。其字從蟲從胃,深有理焉。」我要是刺蝟就一定崩潰了,原來我的使用了上千年的名字,是因為治病有效?後來又因為刺蝟形如老鼠,別名「蝟鼠」,背後多刺,別名「毛刺」「刺蝟」。

要說入葯,古人以為刺蝟皮除了可以治療腹痛疝積,還有散瘀止血等功效,然而另一個不爭的事實卻讓古人十分頭疼:處理刺蝟皮時,氣味實在太大。本來嘛,剝皮晾曬,難免會有腐臭的味道,刺蝟又尤其臭氣熏天。這氣味廣為古人所知,甚至文人都發明了一種說法:再美麗的絕世美女,如果她披上刺蝟皮,招搖過市,也會惹人厭惡。那臭味可想而知。

然而許是處理刺蝟皮的手法漸漸溫和了,明清之後,對於刺蝟皮的衝天臭味,彷彿也沒人再提了。《紅樓夢》里有一出,賈寶玉穿著蓑衣斗笠前來,林黛玉見那蓑衣不比尋常,打趣道:「是什麼草編的?怪道穿上不像那刺蝟似的。」這可不是責怪寶玉身上散發著狐臭異味,而只是象形罷了。乃至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龍記》里寫到黃蓉身披「軟蝟甲」,也無半分負面的意思。舊時那美女披刺蝟皮的說法,終於蕩然無存了。

剩下的只有「蝟皮多刺」這一直觀而顯著的特徵。正因為這看似如同老鼠的弱小動物,身披了利刺,一度挑戰了人類的霸主權威,這是令人惱火的。因此北宋朱貞白《詠刺蝟》云:「行似氈球動,眠如栗殼圓。莫欺如此犬,誰敢便行拳。」一個像大號栗子的毛刺球,反正人類想下手打一拳,自己要先掂量掂量。後來自清朝至民國,民間往往把會些武藝的侍衛小廝,其中愛四處惹是生非者,稱為「刺蝟」,一如現在仍把不服從管理的學生或者員工稱為「刺頭」。

凶獸、妖怪或是大仙?

其實刺蝟的習性,相當膽小而溫順,然而古人由於恐懼,總會誤解這多刺的小獸,以為它猙獰可怖,甚至狡詐。古語之中「蝟狡」,就是從刺蝟莫須有的性格中提煉而來,連同長得和刺蝟相似的獸類或人,也被以為身懷刺蝟的特性。比如《山海經》中記有怪獸「窮奇」,性格暴虐,吃人為食,它的身上就披著刺蝟一樣的尖利硬毛,也繼承了刺蝟「性極猙獰」的特性。

而相面時若是有誰的須髯像刺蝟一樣四散而硬實,此人必定城府頗深,腹懷鬼胎,日後難免行篡逆之事,歷史上有名的幾個類似的人物,比如東吳孫權、晉宣王司馬懿、東晉桓溫。

因著對刺蝟性情的誤解,古時也總有刺蝟化為妖精鬼怪的離奇傳說。清人所撰《夜譚隨錄》之中,記述了一則鬼魂化為刺蝟的故事。相傳有二人在荒僻之地投宿民家,深夜見一老嫗,徘徊於炕下,兩眼發著熒光。以杖擊之,老嫗倒地,化作一隻刺蝟,向屋角奔走。二人趕來捉拿,將刺蝟堵在牆角,用力積壓,只聽刺蝟唧唧叫著,忽而變為滾滾濃煙,散成數十團,消失不見。詢問民家主人,方才知曉,主人家祖母新亡,當夜正是回煞之時,鬼魂刺蝟,任意轉化,大抵如此。

至於刺蝟化而為妖,在隋唐時成書的《廣五行記》中就有記載。相傳蜀人費某,在荒野之中遇了暴風雨,躲入岩洞棲身。忽見前面路上來一數位婦人,盡數穿著紫紅色的衣服,邊走邊歌。費某心中揣測:這荒郊野嶺,何來的如此一行人物?待婦人們漸行漸近,卻聽不到了聲音,費某正自生疑,卻發覺婦人們不知時,已經圍繞著他站成了一圈。定睛看時,婦人們的臉上,各個都沒有五官,只掛著些許凌亂的鳥毛。這一下子費某受了驚嚇,仆倒在地,不省人事。夜裡二更,費某的兒子手持火把,前來尋找,但見費某卧倒在路旁,身邊圍繞著十餘只刺蝟。

人們見著刺蝟食蟲,於是也為它安插了一些特殊技能。比如苗疆盛傳的「金蠶蠱毒」,其毒性最烈,若非施蠱之人出手,幾乎無解。然而破解之法,竟是去尋幾隻刺蝟。刺蝟入室,金蠶便被嚇得不敢動彈,任憑刺蝟在床下、牆壁縫隙慢慢尋找,直到找出金蠶,叼出屋子為止。

無論唐宋還是明清,無論文人著書還是民間流傳,刺蝟的兇惡與狡詐,都註定了它只能是鬼怪,是妖精。

反而到了二十世紀,對於刺蝟的恐懼,在民間煙消雲散,這些肉乎乎的小刺球,只要不去招惹,它們便不至於害人。

於是人們和刺蝟和平共處了將近一個世紀,甚至流傳出刺蝟乃是「白大仙」「魏大仙」的說法來。其實仙是並不仙的,只因刺蝟晝伏夜出,又會打洞,讓人覺得神出鬼沒,明明在家門口或者院子里見過,要找卻又尋不見,才終於給它安了個「仙」的名頭,聊以自慰。——若要說家中院子里有刺蝟妖、刺蝟鬼,那怕並不妥當,還是有「魏大仙」聽起來更加舒坦。

好了,這就是有關刺蝟的故事啦,希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胃病 的精彩文章:

別嫌它丑,卻是幽門螺桿菌的「天敵」,喝水時加一點,胃病不來擾
腸胃炎胃病疾病的4個主要癥狀!一個都布恩那個忽視

TAG:胃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