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劉備一生最大失誤,蜀漢徹底失去統一機會

劉備一生最大失誤,蜀漢徹底失去統一機會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對於劉備集團而言,事實上這可能是一場不得不打的戰爭,因為留給他的其他選項都比這更差。首先,劉備在荊州時期施政很不錯,不但百姓支持他攜民渡江而且世家裡不願投降曹操的也跟他走了,在夷陵之戰前期,荊州不少地方向他投降前期進展很快;第二,如果不報仇奪回失地,對內無法交代,手下怎麼看你,如何給你賣命,更何況劉備集團核心都是荊州人。從史書就能看出大家都支持劉備伐吳,戰前明確反對的只有趙雲,諸葛亮無非是打敗了後才說如果法正在如何如何,更何況後面還有句法正在即使去打不至於傾覆,並非事前就強烈反對,而且更多檢討的不是打仗的決定而是應該如何打。第三,從劉備要奪天下,就必須奪取荊州,這點隆中對就闡明了。第四,孫權捅刀子很多次了,襄樊之戰前就捅刀子劉備給了他半個荊州,這次就算和解未來捅刀子只會更勤快。綜上所述,劉備決策去打併沒問題,就像袁紹要打官渡之戰的決策沒問題,失敗是因為實際操作。劉備打敗仗也是操作問題,和對曹丕過於高估。他的構思和孫權之前逼他割讓半個荊州時相似,大兵壓境加上曹魏威脅然後和談妥協吐出點地盤,沒想到曹丕卻沒曹操的魄力,不敢在兩方兵戎相見時下手,很多謀臣勸他他不聽,等到吳打贏了再發現應該要打,結果也錯失統一天下機會。

劉備集團雖然很早就有了東征的打算,但事實證明,一方面依舊是準備不夠,對困難估計不足,包括內部與諸葛、趙雲的意見不統一,總體軍力的不足(實際與陸遜對峙時,人數不及對方),對黃權水軍的處境沒有足夠的認識;另一方面,張飛的遇害表明,也許從一開始,這次東征的運氣就不在劉備這邊~具體的戰場上,可以簡單的用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來形容蜀軍的表現~隨軍的將領們盡了全力,陣亡的諸位將軍表現均可圈可點;反觀吳軍方面,除了孫韶的死守以及陸遜本人的傑出表現,其它將領都略顯平庸~蜀軍最後落敗,就是一句話,遠征作戰,準備不足。

從夷陵之戰看只能再次證明劉備的軍事能力確實平庸,但捨身處地的為劉備來考慮,伐東吳是其唯一的選擇,這個原因是超出軍事戰略之外的更高層次的訴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墨白滄桑 的精彩文章:

康乾盛世,或是史上最大的謊言
杯酒釋兵權,導致有宋一代軍事孱弱?

TAG:墨白滄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