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星星的孩子」
我們身邊有一群「星星的孩子」
他們有正常的視力,卻被「黑夜」遮蔽了雙眼
他們不聾不啞,卻只願自言自語
他們就像黑夜中孤獨的星星
遠離我們現實的生活
一人一世界
他們就是「自閉兒」
2007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從2008年起,將每年的4月2日定為「世界自閉症日」,以提高人們對自閉症的相關研究以及對自閉症患者的關注。
什麼是自閉症?
自閉症(autism)又稱孤獨症,全稱孤獨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組以社交溝通障礙、興趣或活動範圍狹窄以及重複刻板行為為主要特徵的比較嚴重的神經發育性障礙,病程可持續一生。自閉症不僅嚴重損害兒童身心健康,也成為家庭和社會的沉重負擔。
自閉症大數據
調查結果顯示,自閉症一般發病於3歲以前,發病率為1%-4%,多見於男性兒童,男女比例高於4:1,且發病率呈不斷上升趨勢。根據2016年《中國自閉症教育康復行業發展狀況報告Ⅱ》藍皮書顯示,我國自閉症發生率至少為1%,也就是說,在我國13億人口中,可能有超過1000萬的自閉症人群、200萬的自閉症兒童,並以每年將近20萬的速度增長。
此外,有數據顯示,工程師、科學家、程序員和數學家等有理科頭腦的高科技人才或其子女患自閉症的概率明顯偏高,因此有學者推測,自閉症相關基因可能與技術天賦相關的基因重疊。Simon等於1997年在英國開展的一項涉及近2000個家庭的研究結果顯示,12.5%自閉症患兒的父親是工程師,而非自閉症患兒的父親中只有5%是工程師。
什麼導致自閉症?
很多人誤認為自閉症是因為家長給予子女的關心和愛護太少,導致孩子性格孤僻或內向,屬於一種心理障礙。其實不然,孤獨症是廣泛性發育障礙的一種亞型,而非後天形成。美國精神病學家Kanner在1943年首先報道了自閉症,70多年來,人們就自閉症開展了大量的研究,但到目前為止,自閉症的病因仍無一致結論。目前的研究成果表明,自閉症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所引起的,這些因素主要包括:遺傳、感染與免疫和孕期理化因子刺激等。遺傳因素大約能夠解釋10%~30%的自閉症成因,且有文獻顯示,異卵雙生子同病率約5%,而單卵雙生子同病率高達60%,甚至90%。
致病因素示意圖
[11]
自閉症的致病基因
自閉症屬於多基因病,受遺傳和環境的雙重影響。自閉症資料庫(Autism Database,AutDB)截止到2017年12月份的數據顯示,目前存在990個基因、2225個拷貝數變異CNVs與自閉症有關(鏈接:http://autism.mindspec.org/autdb/Welcome.do)。根據在線人類孟德爾遺傳資料庫(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自閉症不同亞型的致病基因主要有26個,相關信息如下所示:
2007年4月,威格勒和他同事喬納森?塞拜特發現了自閉症患者的新發突變(de novomutations,DNMs)遠高於其他正常人,DNMs不是從父母那裡遺傳得到的,而是自發產生的。有文獻報道,自閉症等神經發育性障礙疾病患者的父親年齡越大,孩子越容易發生DNMs。DNMs可以從單鹼基變異(SNVs)到大片段(> 50kbp)基因組缺失、重複及重排等,具體信息如下表所示:
DNMs變異類型總結
[12]
如何診斷自閉症?
目前,兒童ASD的診斷標準主要參考美國精神病學會出版的《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第四版、世界衛生組織關於精神與行為障礙的診斷標準以及中華精神科學會中國疾病分類診斷標準。國外常用的診斷工具為自閉症診斷訪談量表和兒童自閉症評定量表,國內常用的診斷工具是兒童自閉症評定量表和兒童自閉症行為量表,主要涉及行為特徵、心理特徵等問題,進而初步診斷自閉症患者。
基因檢測技術也能輔助診斷部分患者。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遺傳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發表一篇論文,證明染色體微陣列分析和全外顯子組測序能夠篩查與自閉症相關的基因,幫助家長和醫生更好的了解孩子患自閉症的幾率,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JAMA》。同時,Amy等寫道,雖然基於二代測序的全基因組測序(WGS)是目前診斷自閉症較好的方法,但是,人類基因組變異不僅僅包括單鹼基變異(SNVs),還存在大量的結構變異(SVs/CNVs)、串聯重複序列(STRs)和鹼基甲基化修飾,而基於二代測序的WGS由於讀長較短,並不能有效檢測重複區域的基因組變異,從而漏掉了大量的這些類型的變異,如漏掉了大於65%的SVs。Oxford Nanopore和Pacific Biosciences等長讀長技術憑藉超長讀長、無PCR過程、無GC偏好性、直接檢測鹼基甲基化修飾等優勢,可以突破二代測序技術瓶頸,有望解決這些診斷難題。目前,雖然學者們已經發現了許多自閉症相關的致病基因和致病突變,但還有大量尚未發現的基因和變異需要更全面的基因組評估,以充分理解自閉症的生物學基礎。
如何治療自閉症?
越來越多的實例表明,早期診斷和早期干預對於減輕自閉症患兒癥狀、最大程度發揮其潛能、提高其功能水平以及爭取較好的預後是非常重要的。同時,通過研究人們發現鹽酸氟苯丙胺、制真菌素、羥嗎啡酮等藥物能夠用於自閉症的治療,但這些藥物一般只能緩解某一種癥狀。此外,由於自閉症病因複雜多樣,涉及基因、神經系統、內分泌、免疫、心理等各個層面,單一的藥物治療難以對自閉症的康復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因此,人們開始研究用應用行為分析治療法、綜合治療模式等行為干預的方式對自閉症患者進行治療,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自閉症癥狀。相信隨著基因測序、自閉症分子機制研究的逐漸深入,基因治療也會成為自閉症控制的一個方向和新的突破,為廣大自閉症患者帶來福音!
參考文獻:
1、賈秋利,曾序春,谷學英等.孤獨症病因研究進展.中國實用兒科雜誌,2013,28(8):630-634.
2 Blumberg S J, Bramlett M D, Kogan M D, et al. Changes in prevalence of parent-reported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in school-aged U.S. children: 2007 to 2011–2012.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of USA, 2013, http://www.cdc.gov/nchs/data/nhsr/ nhsr065. pdf
3、Anagnostou E, Zwaigenbaum L, Szatmari P, et al.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dvances in evidence-based practice. CMA J, 2014, 186: 509–519.
4、 Bassett Ken,Green Carolyn J,Kazan jian Arminée.Autism and Lovaas treatment:a systematic review of effectiveness evidence. Canada:British Columbia Office of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2000.17- 20.
5、Odom S.L,Boyd,B.,Hall,L.J.Evaluation of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models for individual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Journal of Autism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2010, 40:425- 436.
6、Odom S.L,Boyd,B.,Hall,L.J.Evaluation of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models for individual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Journal of Autism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2010, 40:425- 436.
7、Rutter M. Aetiology of autism: findings and questions. J Intellect Disabl Res, 2005, 49: 231–238.
8、Rosenberg R E, Law J, Yenokyan G, 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cordance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mong 277 twin pairs.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09, 163: 907–914.
9、Charles, J. M., Carpenter, L. A., Jenner, W., & Nicholas, J. S. (2008). Recent advances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iatry in Medicine, 38, 133–140.
10、陳順森,白學軍,張日昇.自閉症譜系障礙的癥狀、診斷與干預.心理科學進展,2011, Vol. 19, No. 1, 60–72.
11、段雲峰,吳曉麗,金鋒.自閉症的病因和治療方法研究進展.中國科學:生命科學,2015年 第45卷第9期: 820 ~ 844.
12、Amy B. Wilfert1?, Arvis Sulovari, et al. Recurrent de novo mutations in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propertie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Genome Medicine (2017) 9:101.
TAG:希望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