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大冷天的,村裡家家戶戶都「氣得攏東牆」,這是咋了?

大冷天的,村裡家家戶戶都「氣得攏東牆」,這是咋了?

在魯北地區有個農村,村裡大約有500來戶人家,村內90%的人家都姓「仝」,仝姓人家幾乎家家戶戶會幔鼓,據傳這是仝氏祖宗流傳下來的老手藝。

現在幔鼓的大多數是父子或者兄弟,有的規模大,有的規模小,規模大的一年能掙20左右,所制的鼓暢銷河北黃驊、滄州等地的樂器店,規模小的一年也能賺個10萬左右。

近年來,由於漁網、編織等手工產業的發展,幔鼓業受到衝擊不小,從事這一行業的人逐漸減少。前幾年,幔鼓業盛興的時候,不用說誰家幔鼓、誰家不幔鼓,隨便哪家哪戶找點木材和牛皮,就做起了這行當。

小時候,收了麥子和玉米,進入了所謂的「第三秋」,家家戶戶就開始幔鼓了。老輩子做工比較實在,一般用桑木做鼓腔,現在桑木不好找了,就用槐木代替。但是有些不良商家用不結實的榆木、楊木等,這就是為啥仝家大鼓比較其它鼓貴的原因。

因為附近緊挨著回族聚集區,當地的養殖業比較發達,就保證了鼓皮有充足的貨源。原則上,一張大的牛皮只能幔一隻大鼓。

與其他地方的牛皮相比,這裡的牛皮也是傳承了老的做法。外地的牛皮都是剝了好幾層革,而這裡的牛皮都是純牛皮,都是人工退毛、蒸煮,需要好幾道繁瑣的程序。

還有就是采鼓這道程序,也是有竅門的,內行人都知道,采鼓得需要一個度,簡言之就是過猶不及,用勁大了踩破鼓皮也是常用的事。

現在回想起來,小的時候,一到了農閑時候,幾乎家家戶戶忙幔鼓,到處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大冷天的,村裡家家戶戶傳來「氣得攏東牆」的響聲。

現在條件也好了,很多年輕人卻不願意再傳承這門手藝了,比如牛皮需要退牛毛,這活又臟又累,還不能有差錯,退破皮就不能用了。再比如蒸煮牛皮這道程序,光那個臭味,很多年輕人就受不了。

現在主要還是零散的手工作坊式生產,狹隘的小農思想阻礙了產業化進程,不能形成統一的合作社,一定的規模,都滿足於現狀,一定意義上維持了傳統

雖然收入也可以,不過也面臨著傳承困境,年輕人一方面不願意學,另一方面不容易學會,完整掌握工藝流程且作品完美者則更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光映雲影 的精彩文章:

這個花園花了園主人八年時間 來過的人都念念不忘
這些流浪漢一般的人換了髮型之後,秒變帥哥,幾乎認不出

TAG:天光映雲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