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朝台黛螺頂

小朝台黛螺頂

黛螺頂,是五台山歷史悠久,聞名遐爾,別具一格的一座古剎。黛螺頂,始名青峰,寺宇初名佛頂庵,明萬曆二十年到清代乾隆十五年 ,曾名大螺頂,乾隆十五年改名為黛螺頂,一直沿續至今。

明代釋鎮澄《清涼山志》卷第七、第九,"異眾感通,松說苦空"有記載道:"唐釋法念,棲禪青峰,庵南,有大松若舍,可蔽風雨。法念嘗坐其間,若昧不昧,見僧作老比丘形,說苦空法。既寤,乃聞秋聲瑟瑟,不勝其悲,因呼為苦空壘。古碑猶存。"青峰即黛螺頂,庵,即小廟。

唐代有僧人釋法念,在此修行,並有小廟。根據《清涼山志》的記載,黛螺頂的歷史從唐代就開始了。黛螺頂山門背後現存明萬曆二十年仲秋的石碑也有記載:"……乳峰狀若旋螺,圓凈可愛,俗呼為大螺頂,志曰青峰是也,……傳載古有神木,比丘法念,棲托於此。"黛螺頂的後殿大雄寶殿前,今有一松一柏,松在北,柏在南,圍粗一丈,俏拔挺立,直入藍天,這就是乾隆皇帝詩中的"階下千年不老松",即唐朝僧人法念的修行處,寺內的古松見證了黛螺頂的歷史。

明釋鎮澄所作《清涼山志》是研究五台山佛教的重要歷史史籍,它全面記述了五台山的自然地理、景物特點、寺廟沿革、僧尼傳略、聖地特產乃至神話傳說和僧俗人等對五台山名勝古迹的詩詞歌賦,特別是對五台山的佛教活動、僧俗交往、文化交流的記載,是我們今天研究五台山佛教的重要依據,具有權威性。"松說苦空",記載了唐比丘法念在青峰頂建庵,大松樹下修禪悟道的過程。再根據寺內保存完好的明萬曆年間的石碑記載,以及大雄寶殿前的"千年不老松",均證明黛螺頂的歷史應從唐朝算起。黛螺頂始建寺,是在唐朝,唐朝具體那一年還待進一步考證。

寺內山門後立有的兩塊石碑:一塊立於明萬曆二十年仲秋,上書"五台山重建佛頂庵碑記"; 另一塊立於清康熙歲次辛未仲秋,上書"青峰頂造像建亭記",對黛螺頂有較詳細的記述,名稱的演變以及明成化年間重建,明萬曆年間、清康熙年間、乾隆五十一年都曾重修皆有一一記載。

五台山小朝台黛螺頂寺,將於公元2018年4月5日(農曆戊戌年二月二十日)清明節,施設普利十方瑜伽焰口,法會將由五台山佛教協會會長黛螺頂寺住持上昌下善大和尚主法。屆時,眾僧作觀,共誦真言。仰仗三寶慈光加被,佛力加持,令六道群靈脫離苦海。經云:「不憑我佛之慈,曷遂超升之路。」普願人人向善,家家思賢。法緣殊勝,法喜充滿,五台山黛螺頂寺以此法會功德,迴向十方法界;迴向父母師長;迴向六道群靈。

圖:黛螺頂寺住持昌善法師

來源:五台山雲數據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結緣五台山 的精彩文章:

2018清明節 我們相約在五台山

TAG:結緣五台山 |